5月24日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拍攝的哈佛大學校園。新華社 圖
近期,特朗普政府與哈佛大學的沖突持續升級,預計大概率將鬧上最高法院。
僅從技術角度來看,禁止招收國際學生和凍結政府撥款,是否會對哈佛的財務狀況產生重大沖擊?美國大學還能持續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嗎?這一系列舉措,是否會打擊美國引以為傲的科技競爭力?
我的判斷是,這種影響將長期持續。因為這并不是特朗普的心血來潮,也不是換一屆政府就能自動消除的矛盾與沖突。這場沖突背后,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其實質是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之間對美國文化、教育與社會秩序主導權的爭奪。
事件緣起
2024年4月,美國多地爆發由高校學生主導的抗議活動,主要針對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及美國政府對以色列的支持。這些抗議中的部分標語與言論被一些右派政治團體和媒體指責為“反猶主義”,而抗議者普遍強調,他們反對的是以色列政府的政策,而非猶太人或猶太教信仰本身。
2025年特朗普政府上臺后,對美國大學提出一系列“整頓”措施,集中于打擊反猶主義、限制國際學生、削弱“覺醒主義”(wokeism)與多元平權(DEI)政策、改革大學治理結構等方面。
特朗普揮舞的“大棒”,是凍結聯邦政府提供給大學的科研撥款。最早爆發抗議的哥倫比亞大學,在強大壓力下迅速妥協;但財力雄厚、捐贈資產高達500多億美元的哈佛大學選擇了強硬對抗,堅決拒絕政府的干預要求。
2024年4月14日,特朗普政府凍結了對哈佛大學22億美元的研究撥款,隨后又追加至26億美元。哈佛大學隨即在馬薩諸塞州聯邦地區法院起訴聯邦政府,要求恢復撥款。
2025年5月22日,特朗普政府進一步出手,暫停哈佛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要求6800名現有國際學生轉學;同時還威脅取消哈佛的免稅地位。數小時后,哈佛再次向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法官隨即發布臨時限制令,要求在正式聽證會前“維持現狀”。該聽證會將于5月29日舉行,聯邦法院很可能支持哈佛的請求,但可以肯定,特朗普政府不會輕易罷休。
國際生帶來的財政收益
6800名國際生一年能給哈佛帶來多少收益?根據哈佛官網的數據,我們可以大致估算:
2024—2025學年,本科生學費為56550美元;學生還需支付約20800美元的食宿費用,以及幾千美元的醫療保險等開銷。但這些項目校方基本無利潤可言,所以我們僅統計學費部分。
研究生的學費根據專業不同差異較大:文理類碩博(GSAS)約為56200美元,肯尼迪政府學院(HKS)為61768美元,商學院(MBA)為73440美元,醫學院(HMS)為71552美元,最貴的是法學院(HLS)法學博士(JD),達75008美元。
哈佛本科國際生比例相對較低,而碩士和博士國際生比例較高。此外,哈佛在資助國際學生方面較為慷慨,他們也可申請基于家庭收入的Need-based Aid。但具體有多少國際生獲得了資助、資助多少,校方并未公開詳盡資料。
綜合估算,如果每位國際生每年平均支付5萬美元學費,那么6800名國際生將為哈佛帶來約3.4億美元的年收入。
私立大學也依賴政府撥款嗎?
私立大學主要依靠自收自支,其中最大的支柱是校友捐贈,其次是學費,但政府科研資助也是極其重要的財源之一。以哈佛為例,2022財年共獲得約6.9億美元的聯邦研究撥款,主要用于醫學院、工程與應用科學等領域。
聯邦科研撥款對私立大學,尤其是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研究型名校而言,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這些撥款不僅維系科研本身,也間接影響大學的國際排名、吸引全球人才的能力、學術影響力與整體財務運作。
這些名校龐大的研究基礎設施(如哈佛醫學院、MIT實驗室),每年運營成本極高,很多靠聯邦資金維持運轉。
此外,頂尖人才(包括教授、博士后和研究生)也主要依賴聯邦資助來設立崗位。教授通過申請聯邦項目組建研究團隊,這是其職業發展的基礎;而對博士生和博士后而言,有政府項目才有獎學金、助研崗位以及發表論文的機會。
哈佛真的“財大氣粗”嗎?
哈佛大學擁有超過532億美元的捐贈基金,是全球最大的大學捐贈基金。看起來似乎不用太在乎國際生學費和政府科研經費的削減,但事實并非如此。
根據哈佛校方公布的2024年度財報:
總運營支出:約64億美元,比上一財年增長9%;
總運營收入:約65億美元,比上一財年增長6%。
可見,作為一家非營利機構,哈佛并未刻意追求盈利,基本保持盈虧平衡。一旦遭遇重大外部沖擊,財務上也會面臨不小的壓力。
從收入構成來看,主要包括:
捐贈基金收益(2024年約22億美元);
學費與住宿費;
研究經費(來自政府、企業、基金會);
校友與慈善機構捐贈。
由此可見,如果損失3.4億美元國際生學費和6.9億美元聯邦研究資助(注:被凍結的26億美元為多年撥款總額),將使哈佛的年度運營收入出現巨大缺口。而捐贈基金的使用亦受到捐款合同的嚴格限制,校方并不能隨意挪用這些資金補貼日常運營。
對美國競爭力的長期影響
財務方面的沖擊尚可量化,但若哈佛無法翻盤,更大的沖擊將在國際聲譽與人才引進層面顯現:全球優秀學生無法再赴哈佛求學,其“世界第一學府”地位將不可避免地受損。
國際學生對美國高校和科技界的學術貢獻,遠遠超過其在學生總數中所占比例。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數據,自2000年以來,美國大學共授予臨時簽證持有者超過29萬個博士學位,其中約86%來自科學與工程領域。
美國STEM領域近20年里,57%的博士學位授予國際學生。其中,來自中國、印度和韓國的學生占比高達55%。
某些專業中,國際生占比更是壓倒性:
電氣工程和石油工程領域,國際學生占全日制研究生的81%;
計算機科學領域,國際生比例為79%。
這些學生不僅在美國完成高質量研究,很多人還畢業后留在美國,從事科研、技術創新和創業。
我曾與一位硅谷創投機構的創始人交流,他說在他們圈子里有個不成文的規則:投資前先看看創業團隊里有沒有華人,否則這家公司“靠誰干活呢”?
(作者岳富濤為資深媒體人,現居美國加州)
來源:岳富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