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美軍的直升機是“空中馬車”,那咱們志愿軍戰士張建興就是攔路的“神槍手”,不僅攔住了美軍的補給,還用一顆炮彈敲碎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這場戰斗看似不可能完成,但事實證明,只要腦袋夠靈活,敵人再狡猾也得乖乖吃虧。
1952年的朝鮮戰場,天氣雖然冷得人直打哆嗦,但戰爭的節奏卻一點沒慢下來。雙方的交鋒進入了膠著狀態:志愿軍無法進一步推進,美軍的機械化部隊也被山區地形困住,難以施展拳腳。
美軍顯然有他們的優勢,尤其是空中力量。用直升機運送物資,這招實在妙得很。
他們還特意挑了一個山頭后面修建了隱蔽停機坪,利用地形擋住志愿軍的視線。志愿軍這邊雖然戰斗力強,但苦于沒有制空權,對這個停機坪真是束手無策。
看不見的敵機,難打呀!
美軍的補給線因此變得格外囂張,運輸量翻倍增長,直升機成了他們的“空中快遞員”,天天送貨到前線。這種情況讓志愿軍的第三十八軍一一三師三三七團二營五連十分頭疼,可惜山頭擋著,連炮彈都夠不著,更別提精準打擊了。
就在志愿軍五連一籌莫展的時候,老兵張建興站了出來。他說自己有辦法打掉那些看不見的直升機。
這話一出,大家的第一反應是:真的假的?看不見目標,還能打得準?
這不是胡說八道嗎?
但了解張建興的人卻覺得他不是信口開河。他可是參加過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的老兵,腦子活,戰術研究得透徹。
平時沒事就琢磨各種打法,誰能想到這次真的讓他琢磨出門道來了。連長聽了他的匯報,也覺得有幾分道理,于是拍板決定,把那門八二迫擊炮交給他試試。
張建興早就開始觀察對面美軍的動向了。他發現,每天下午四點左右,美軍的直升機會準點降落在山頭后面的停機坪上,卸完貨后馬上起飛。
雖然看不見停機坪,但直升機降落時,螺旋槳會卷起一片灰塵,這在志愿軍陣地上是能看得見的。
不僅如此,他還注意到從山腰處往下修了一條筆直的大溝,寬得能通車,顯然是美軍為了運輸物資修的交通溝。張建興心里一盤算,灰塵氣旋加上交通溝,不就是一張“地圖”嗎?
只要能通過這些標志物確定停機坪的位置,那不就能打了嗎?
張建興的計劃看似大膽,實際上細致得很。他拿著迫擊炮回去,先在陣地前插了三根不同顏色的標桿。
這些標桿分別用來測參照點、調整高度和指示風向。畢竟炮彈在高空中飛行,會受到風速和風向的影響,想打得準,得把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
接著,他用“氣象觀測法”測量風向風速,再結合“橫縱坐標線法”鎖定目標位置。簡單來說,他就是通過灰塵氣旋和交通溝的交匯點,推算出美軍停機坪的大概坐標。
別說,這套方法真是讓人佩服。
一切準備就緒后,張建興帶著兩名炮手開始實戰。第一次炮擊,炮彈越過山頭,但沒有擊中目標;第二次調整后,還是沒成功。
眼看直升機馬上要起飛了,張建興抓住最后的機會,冷靜地修正數據,炮手迅速發射了第三顆炮彈。
這一炮,直接命中了停機坪上的直升機!觀察哨傳來的消息讓大家興奮不已,爆炸聲響徹山谷,美軍的補給線被徹底打亂。
張建興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是智慧和耐心的成果。他的“三線定位”方法很快被推廣到其他部隊,大家紛紛效仿。
原本美軍以為山頭擋著就安全了,結果志愿軍的炮彈一次次越過山頭,把他們的補給線炸得狼狽不堪。
美軍的“空中馬車”計劃因此徹底失敗,他們再也不敢肆無忌憚地用直升機運輸物資。整個補給線陷入混亂,前線的美軍士兵吃不上飯,喝不上水,甚至連彈藥都補不上。
可以說,張建興的智慧炸掉的不僅是一架直升機,更是美軍的底氣。
參考資料:[志愿軍戰士張建興的英勇事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