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五月底,美國得州眾議院以86票對59票 的壓倒性優勢通過SB17法案,禁止中國等國公民在該州購房。
這不是第一個向華人"關門"的州,但在特朗普重新掌權后,卻是最具象征意義的立法動作,法案通過后,州長立即執行,中國買家被徹底擠出得州房市。
特朗普為何選擇房地產作為對華新戰場?中方拋售美債又將給美國金融體系帶來多大沖擊?
86票的"完勝"
得州這場立法大戲,從一開始就帶著濃烈的政治色彩。
86票贊成,59票反對——這個數字看起來漂亮,但背后的算盤卻精明得很,法案條文厚達27頁,表面上針對七個國家,實際上矛頭直指中國。那些豁免條款看似人性化,實則暗藏機關。
持有學生簽證的中國留學生以為可以松口氣,殊不知簽證一旦到期,之前合法購買的房產立馬面臨強制拍賣的風險,更狠的是商業地產,租期被壓縮至一年,徹底切斷了中資企業的融資通道。銀行可不會給一年期租約提供貸款,這招釜底抽薪夠絕的。
華人社區的反應也夠激烈,數十名華人聚集在州長家門口抗議,舉著"我們是納稅人,不是威脅"的標語。這些人中有大學教授、醫院醫生、科技公司高管,都是些高知群體。可惜,再高的知識分子遇上政治算計,也只能干瞪眼。
有意思的是,法案打著"國家安全"的旗號,數據卻打臉打得啪啪響。中國實體在美國擁有的土地僅占外資總量的1%,連荷蘭、英國的零頭都不如。這哪里是安全問題,分明就是政治表演。
可這場表演的觀眾不是普通民眾,而是坐在白宮里的那位,得州州長心里門兒清,討好特朗普才是真正目的,畢竟,特朗普政府現在人手緊張,國務卿魯比奧身兼四職,正是獻媚邀功的好時機。
這種地方立法配合聯邦政策的套路,正在全美快速復制。
特朗普的棋局
得州法案通過的時間點,耐人尋味得很。
就在法案表決前一周,中美剛剛發布聯合聲明,試圖在貿易、科技等領域緩和分歧。媒體一度看好中美關系"降溫",可特朗普的態度卻冷若冰霜。
白宮內部消息透露,特朗普在會議上明確表示對聯合聲明"無感",還批評國務院"過于軟弱",話音未落五天,得州議會就火速推進法案,州長更是迅速點名排除中國人。
這事兒看起來像地方自治,實則是地方在為聯邦試水溫,得州州長這波操作,不排除是在為自己謀取聯邦高位,特朗普2.0時期的用人標準很簡單:不看能力,只看立場和忠誠度。想在特朗普政府混出頭,對華強硬是必修課。
2025年又是中期選舉年,共和黨急需抓牢票倉,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中南部"紅脖子"群體,長期對外國人購房持排斥態度。房價上漲了,他們不怪開發商,不怪城市規劃,就是覺得"外國人在搶我們的房子"。
政客要解決問題嗎?當然不是,他們要的是選票。
于是,中國買家成了完美的靶子,不僅因為這個群體容易識別,更因為"反中"已經成為保守派內部的政治正確。得州法案,就是共和黨在中期選舉中打出的"住房牌"——一張借著中國人做籌碼的選戰牌。
特朗普心里也清楚,這種地方立法正好為他的"對華強硬"路線提供新的落點。貿易戰、科技管制、教育限制之后,房地產成了新的戰場。
不過,政治游戲的代價正在金融市場顯現。
信用評級的最后一擊
就在得州法案鬧得沸沸揚揚之際,一個更大的雷爆了。
5月16日,穆迪宣布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a下調至Aa1,理由是美國政府債務規模持續擴張,利息支付比率增加。這一下調,意味著美國徹底失去了"無風險國家"的地位。
要知道,穆迪是三大評級機構中最后一家給美國AAA評級的,標普早在2011年就下調了,惠譽也在2023年跟進。現在穆迪也撤了,美國的信用"滿分"徹底成為歷史。
消息一出,市場立馬給出反應,三大股指全面下跌,道指跌0.89%,納指跌1.77%,更要命的是債市,30年期美債收益率突破5%,創下18個月來新高,這意味著美國政府的融資成本在飆升,債務壓力進一步激增。
穆迪在聲明中毫不客氣地指出,美國政府債務和利息支付比例已經"顯著高于評級類似的主權國家",換言之,美國的財政狀況比其他發達國家差得多。
數據確實觸目驚心。美國聯邦債務總額已突破36萬億美元,今年上半年財政赤字就超過1.3萬億美元,為半年度歷史第二高。到2035年,利息支付可能占到政府收入的30%,是2024年的近兩倍。
這種情況下,特朗普政府還要推進大規模減稅政策,未來十年預計將使美國基本赤字增加5.8萬億美元。穆迪的擔憂不無道理——美國的財政政策已經進入了不可持續的軌道。
更尷尬的是,就在穆迪下調評級的同時,美國各地的"排華"立法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一邊是信用危機,一邊是政治表演,這種反差堪稱諷刺。
美國的信用危機為中方反制創造了絕佳時機。
中方的無聲反擊
面對美方的步步緊逼,中方的回應靜悄悄卻很有力。
從3月開始,中國就開始連續大幅拋售美債,單月拋售超過400億美元,創下三年來新高。這不是簡單的投資調整,而是一種明確的態度表達。
美國國債之所以值錢,靠的不是金本位,而是"信用"與"確定性",但當地方政府可以隨時"立法剝奪",當"國家安全"成為萬能鑰匙,全球投資者自然會重新考慮美國資產的安全性。
中方的操作很聰明,既不喊口號,也不搞對抗,就是默默減倉,用腳投票。這波操作引發了國際資本市場的連鎖反應,部分主權基金已開始重新評估美債在資產配置中的位置。
更有意思的是,中國拋售美債的節奏很穩定,不急不躁但態度明確,這種"結構性操作"表明,中方已經開始調倉至黃金、歐債和人民幣債券等更安全的資產。
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持有的美債規模已經連續三個月下降,累計減持約350億美元。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大,但象征意義重大——中國這個美債的第二大海外持有者,正在有序撤離。
與此同時,美國自己的問題卻在不斷暴露,得州禁購法案只是一個縮影,更大的問題在于美國住房危機的根源并不在中國人身上,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數據顯示,外國人購房占比僅3%,中國人更是少之又少。
美國住房問題的真正根源在于土地審批慢、建筑成本高、租售失衡、政策滯后。但復雜問題沒人愿意聽,簡單敘事才有傳播力。于是,"外國人在搶我們的房"就成了最容易轉發的口號。
這種做法的問題在于,治標不治本,政客們通過制造外部敵人來掩蓋內部失能,短期內可能有效,長期來看只會讓問題更加嚴重。
中方的反制策略則更加理性和長遠,通過金融手段表達不滿,既避免了直接沖突,又傳達了明確信號。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反擊方式,往往比激烈的言辭更有效果。
無聲的金融博弈,有時比口頭抗議更有說服力。
結語
房地產戰場的硝煙背后,折射的是大國博弈的新常態。美國試圖通過地方立法施壓,中國則用金融手段無聲回擊。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較量中,市場和信用才是最終的裁判。當政治表演遭遇經濟現實,誰更經得起考驗,時間會給出答案。
不過話說回來,美國連自己的房子都快住不起了,還有心思管別人買不買房?這波操作到底是精明算計還是搬石頭砸腳,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