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博物館成了熱門打卡地,每逢節假日,門口排起的長龍堪比春運。年輕人擠在展柜前拍照,文創商店的柜臺被圍得水泄不通,誰說他們對傳統文化沒興趣?他們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去熱愛。
但有趣的是,這股“文物熱”并沒有均勻地擴散到整個收藏市場。與博物館的火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傳統古玩城的日漸蕭條。曾經熙熙攘攘的攤位,如今門可羅雀;而那些曾經被認為“老派”、“過時”的國有文物商店,卻意外翻紅,成了收藏圈的新寵。
曾幾何時,文物商店是國營老字號,主要面向專業藏家和研究者,普通人對它們的印象,大概還停留在“老干部逛的地方”。但如今,它們搖身一變,成了收藏市場的“硬通貨”交易中心。
今年初,湖南省第33屆文物交流會上,25家國有文物商店集體亮相,上萬名藏家涌入現場。有人直接“包場”,整柜整柜地買走庫存文物,豪橫程度堪比直播帶貨里的“清倉式購物”。而在上海、杭州等地,文物商店的“庫出專場”(即國有庫存文物銷售)更是一票難求,預約號剛放出就被秒光。
在假貨泛濫的古玩市場里摸爬滾打多年的藏家們,早就被坑怕了。文物商店的東西雖然價格不低,但勝在來源清晰、流傳有序,每一件都帶著“官方認證”的光環。對于普通收藏者來說,多花點錢買個安心,總比在地攤上賭運氣強。
相比之下,曾經熱鬧的古玩城,如今卻冷清得讓人唏噓。
十年前,這里還是藏家們的“淘寶圣地”,每天都有傳奇故事上演:某某花幾百塊撿了個官窯瓷,轉手賣了上百萬;某某在地攤上淘到一枚珍稀錢幣,一夜暴富……但如今,這樣的神話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空蕩蕩的店鋪和無人問津的攤位。
“以前周末人擠人,現在連個問價的都沒有。”一位在古玩城做了二十年生意的老板苦笑道。他的柜臺上擺著各式各樣的“老物件”,但真正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十件里有九件是仿品。
古玩城的衰落,原因不難理解:假貨太多,信任崩盤。
早年間,收藏圈講究“眼力為王”,玩家們比拼的是知識和經驗。但現在,大多數人既沒時間也沒耐心去鉆研,更不愿意冒著被騙的風險“交學費”。于是,他們寧愿多花點錢去文物商店或拍賣行,至少那里的東西有相對可靠的背書。
這種“冰火兩重天”的局面,其實反映了收藏市場的深層變化:從“江湖”走向“廟堂”。
過去,收藏是個“圈子文化”,玩家們靠人脈、眼力和運氣混跡其中。而現在,隨著政策放寬和市場規范化,越來越多的藏家更傾向于“安全消費”,哪怕價格高一點,也要確保東西是真的。
但這并不意味著民間收藏徹底沒戲。事實上,仍有資深玩家能在冷清的古玩城里淘到真東西,只是門檻越來越高,普通人難以參與。而對于大多數愛好者來說,博物館的文創和文物商店的“保真”藏品,或許才是更現實的選擇。
說到底,文物商店的火爆和古玩城的冷清,不過是市場自我調整的結果。當“撿漏”變得越來越難,人們自然會用腳投票,尋找更靠譜的渠道。
未來的收藏市場,或許會進一步分化:一邊是規范化的高端交易,一邊是邊緣化的地攤江湖。而夾在中間的普通藏家,只能自己掂量:是花錢買安心,還是冒險賭眼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