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日本《朝日新聞》5月26日文章,原題:辦公桌上種香蕉為何如此流行?在中國備受關注的“谷子經濟” 辦公桌上的花瓶里插著幾十根正結果的香蕉,上面有張寫有“禁止蕉綠”的卡片——這是一名廣東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布的。在自己工位上種水培香蕉,正成為中國上班族的流行做法。中文里,“蕉綠”(尚未成熟的香蕉)與“焦慮”同音。網友用這種方式安慰自己不要緊張。除了香蕉,網友還常在社交網絡上發布擺放在個人工位上的自己喜歡的吉祥物等。
生活在壓力下的中國年輕一代正追求心靈平靜,因而購買了許多未必實用的商品,這種經濟行為引發關注。其中“谷子經濟”是特別值得注意的詞,用來形容迅速擴大的相關商品市場。“谷子”發音類似于英文“goods”(商品)。據統計,2024年中國“谷子經濟”規模為1689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29年將擴大到3089億元人民幣。
5月初,在沈陽市某連鎖雜貨店內,一名29歲男子正購買日本人氣卡通人物“吉伊卡哇”的相關商品。他說:“有工作壓力的人可通過這些可愛的東西獲得治愈。”
此外,中國還出現一個新詞“情緒消費”,指為滿足自己情緒而進行的消費行為。這不僅是購買物品,還包括“體驗”消費,如欣賞基于AI選擇的音樂、身穿古代服裝參觀歷史遺跡、進行拍照留念等。
淘寶網上有款名為“愛因斯坦的腦子”的產品。盡管消費者購買后不會送貨上門,自己的大腦也不會有任何變化,但在評論區還是出現了“我感覺自己變聰明了”“明天考試一定會考得好”等帖子。購買此類商品只是為許愿或當談資,但這也是情緒消費的一種。
據報道,近5年來,在中國“解壓”相關企業年注冊量超過1.1萬家,其中近一年內注冊的超過3100家。這讓人們對情緒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方式產生了期待。上海復旦大學等機構在今年一份報告中對年輕人經常使用的社交網絡進行數據分析,強調作為年輕人消費行為概念的“情價比”。這個詞由“性價比”演變而來,消費行為不僅考慮商品本身的性價比,還重視其能帶來的情緒價值。(作者巖田惠實,方晴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