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呼和浩特5月27日電 題: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線上的“百鳥翔集圖”
中新社記者 張瑋
5月下旬,數十萬只候鳥掠過額爾古納河上空,飛越中俄邊境線,一路向北飛向西伯利亞。
內蒙古是中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全球九大候鳥遷飛通道,有3條穿過內蒙古,其中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是鳥類種群數量最多、面臨威脅最大的路線。每到春夏季,這條候鳥遷徙線沿途“處處聞啼鳥”,宛若一幅“百鳥翔集圖”。
4月14日,內蒙古額爾古納,赤麻鴨正準備振翅高飛。 閆立新 攝
據監測,截至目前,在內蒙古越冬的水鳥達16萬余只,涵蓋6目8科26個物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赤麻鴨,越冬種群數量達13.2萬只,占全球赤麻鴨總數的60%以上。
成群的鴻雁排著整齊的“人”字形隊列翱翔;赤麻鴨在淺水區悠閑地游弋;優雅的綠頭鴨、鸕鶿或低頭覓食,或舒展雙翅……5月中旬起,額爾古納濕地迎來候鳥遷徙高峰。
額爾古納濕地是中國保持原狀態最完好、面積較大的濕地。每年春季,大量候鳥從鄱陽湖、洞庭湖一帶的南方濕地逐漸向北遷徙,沿著額爾古納河向北飛出國門。
4月17日,內蒙古額爾古納,綠頭鴨在水中悠閑休憩。 閆立新 攝
監測數據顯示,額爾古納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線上中國境內的最后一站,每年在這里停留、繁殖棲息的鳥類約達2000萬只。
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驛站。57歲的牧民包斯琴巴圖是在保護區所在的毛仁塔拉草原上長大的。20世紀90年代,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后,包斯琴巴圖做起了巡護志愿者。“生態越來越好,鳥兒越來越多了。”
3月28日,內蒙古科右中旗,小天鵝結伴在湖邊漫步。 畢力格 攝
2024年,保護區引進“科爾沁”智慧管理平臺,用一個“大腦”支配28個“眼線”和“觸角”。“智慧平臺觀測結合人工巡護,定位更高效精準,對候鳥棲息的干擾也能最小化。”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監測科科長高文華介紹說。
2025年春季遷徙季,保護區監測鳥類數量達19萬余只,較去年同期增長124.5%。其中,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極危物種名錄的青頭潛鴨數量最大集群達20余只,“鳥中大熊貓”東方白鸛也在這里筑巢繁育。(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