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化農業與全球化貿易浪潮的沖擊下,許多曾在80年代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特色水果,正悄然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
今天就和大家來盤點一下在80年代還很火的水果,它們都是承載著一代人記憶的果實,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農業文明與地域文化的鮮活見證。那大家都吃過幾種呢?一起來看看吧!
一、甜桿
現在甘蔗,在我國南北方都是很普通的水果了,可是在80年代甘蔗也是比較昂貴的水果,多數人都是舍不得吃的。不過在當時卻有一種可以替代甘蔗的水果,那就是甜桿。
甜桿學名糖高粱,是禾本科高粱屬的特殊變種,在我國東北、華北地區廣泛種植。
它長得和高粱沒啥區別,但是糖分含量高。其莖桿含糖量可達18%-20%,與甘蔗極為相似,但生長周期更短、適應性更強。
80年代物資相對匱乏,甜桿成為北方兒童最易得的“天然棒棒糖”。剝開青綠色的表皮,咀嚼清甜多汁的莖髓,甜中帶一絲植物特有的清香。
隨著制糖工業發展和經濟作物結構調整,甜桿因含糖量低、不便運輸等劣勢逐漸退出種植領域。
目前僅在少數民俗文化節中作為懷舊作物出現,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味覺紐帶。
二、賴葡萄
這應該是最不像水果的水果了,賴葡萄實為苦瓜屬的變種,與食用苦瓜同科不同種。
這種外皮橙黃、布滿瘤狀突起的水果,內部鮮紅的果瓤包裹著黑色種子,味道甘甜如蜜,與苦瓜的苦澀形成鮮明對比。
80年代的南方地區,賴葡萄常作為庭院經濟作物種植,兼具觀賞與食用價值。
隨著商品化水果市場興起,賴葡萄因產量低、不耐儲存且外形奇特,逐漸被西瓜、葡萄等大眾水果取代。
值得關注的是,現代研究發現賴葡萄富含苦瓜甙和類胰島素物質,具有潛在的藥用價值,部分地區開始嘗試產業化開發。
三、酸角
酸角原產于非洲熱帶,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云南,至今已有千年栽培歷史。
其莢果呈串狀,果肉包裹著黑褐色種子,富含酒石酸、檸檬酸等有機酸,酸甜比例獨特,是制作酸角糕、酸角汁的優質原料。
在80年代,云南、海南等地街頭常見售賣新鮮酸角的小販,人們用小刀剖開莢殼,細細剝離果肉品嘗。
近年來,雖然酸角在食品工業領域重新受到關注,但因野生資源過度采集、人工種植規模不足,仍未恢復往日盛況。
四、蒲桃
蒲桃和葡萄是真的同音,但它卻是桃金娘科蒲桃屬的熱帶水果,主要分布于廣東、廣西和海南。
其果實呈鐘形,成熟時果核和果肉分離,一搖晃里面有聲音,因此也叫它“鈴鐺果”。
這種水果的果肉海綿質,帶有淡淡的玫瑰香氣和特殊澀味。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適合蒲桃生長的濕地環境遭到破壞,加上果實不耐運輸、貨架期短,逐漸從市場消失。
特別是這種果實很容易招蟲子,一打開里面都是果蠅的幼蟲,現在也沒人敢吃了。
五、北方小蘋果:沙果
沙果學名花紅,屬于薔薇科蘋果屬,果實比蘋果小,直徑約4-5厘米,味道酸甜帶微澀,既可鮮食,也適合制作果脯、果丹皮。
80年代北方果園中,沙果因易栽培、產量高成為常見品種。但隨著富士、紅富士等優質蘋果品種的引進推廣,沙果因口感和儲存性劣勢逐漸被淘汰。
有趣的是,現代園藝研究發現,沙果作為蘋果砧木具有優良的抗寒性和抗病性,在果樹育種領域重新發揮價值。
六、涼薯
這是我小時候吃的最多的水果了,從夏季能吃到第二年的春天。涼薯又稱豆薯,是豆科豆薯屬的塊根類水果,原產于熱帶美洲,明代傳入我國。
其地下塊根呈扁球形,皮薄肉白,生食脆甜多汁,有“地下雪梨”之稱。在南方地區,涼薯常作為夏季消暑水果食用,也可切絲涼拌或炒食。
隨著土豆、紅薯等淀粉類作物的普及,以及涼薯采挖不便、經濟效益低等原因,種植面積逐年減少。
如今,除了西南部分地區仍有小規模種植,市場上已難覓新鮮涼薯的身影。
這些逐漸消失的水果,大家都吃過幾種呢?如果全吃過的話,年紀也應該不少了,最起碼都要當爺爺了吧!你還知道哪些快消失的水果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