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國《專利法》實施40周年,各種紀念活動很多,讓我們對《專利法》的前世今生有了全面了解。筆者以1993年第一次出版的專利《審查指南》為視角,回望過去、展望未來,從中汲取力量,作為對《專利法》實施40周年的回望紀念。
1985年4月1日,人們用中國傳統的敲鑼打鼓和放鞭炮的方式來慶祝《專利法》誕生,既喜慶又熱鬧,就像是迎娶一位新娘開啟新的生活。專利制度是一種“公開換保護”的私權制度,對于進入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而言,通過《專利法》引入這個已經在西方國家發展上百年的法律制度,非常需要膽識。
在當時的環境下實施《專利法》是一種沖破阻力、解放思想的自我革新,也是面向未來和走向國際的大膽壯舉,它的誕生真是非常值得慶賀。
1985年4月1日,《專利法》實施慶祝場景(圖片來源于人民網)
專利《審查指南》是部門規章,是專利審查員審查專利的法律依據,也是專利申請人爭取自身權益的法律依據。那么既然《專利法》是1985年實施的,為什么直到1993年才第一次公開出版專利《審查指南》呢?筆者查閱,實際上1985年專利局已經在使用《審查指南》[1],當時沒有公開出版。到了1993年,《專利法》進行第一次修改實施后,這部配套的《審查指南》就呼之欲出了。
1993年版專利《審查指南》封面
這部1993年出版的《審查指南》采用了燙金字體,封面頗有皮料的質感,絕對是專著的身家體面。雖然在書名中沒有體現“專利”,但是封面上方的中國專利局的圓形圖標和下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局編”,足以表明其是為專利審查量身定制的。
專利技術代表了科技創新能力,科技創新又離不開經濟發展。1993年,中國的專利申請量雖然僅為42,497件[2],但是中國已經為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打下了堅實基礎。在此之前的1992年春,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再次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1992年10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場景
不過,在1993年,“中國的GDP只有4447億美元,這個數字不到美國的6.5%,不及日本的10%,至于人均GDP,中國更是只有377美元,排在全球第152名,不及眾多非洲國家”[3]。但是,有人說中國的經濟崛起要從1993年算起,因為在此之前中國GDP規模在全世界的占比僅在1.6%左右。“從1994年開始,中國GDP的世界占比超過2%,此后一路上升,到目前為止,沒有下降過”[4]。
從1993年開始,中國發明專利的保護期由15年改為20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的保護期均由8年改為10年。這種細節變化從一個側面反映我國對科技創新保護的重視。1993年8月,北京市高院、中院的知識產權審判庭成立,也預示著中國的知識產權審判工作翻開了新的篇章。
1985年中國第一版專利證書(圖片來源于搜狐網)
科技創新要發展,擺脫經濟困境也要突破。1993年是我國經濟發展非常困難的一年,市場經濟已經萌動發展,很多企事業單位面臨改制,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的工人開始出現“下崗”,專利代理機構也開始面臨與行政機關脫鉤。
外部環境也不樂觀,1993年中國還處于美國的制裁期,這是從1989年開始的,1991年8月,美國宣布的貿易報復清單,幾乎囊括了中國對美國出口的所有產品。其他西方國家當然亦步亦趨,同期加緊對中國的排斥和封鎖[3]。當然,還有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的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但是,1993年,中國第一家民營涉外專利代理機構-柳沈律師事務所成立。1993年9月13-14日,“《專利合作條約》和中國”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在這次會議上,原外交部副部長劉華秋代表中國政府向原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阿帕德·鮑格胥遞交了《專利合作條約》加入書”[5]。不久,1994年1月1日,中國正式成為《專利合作條約》成員國。
中國的對外開放從來不是一廂情愿和順風順水的,面對外部的壓力越大,我們走出去的決心就越大,走出去的辦法就越多,因為我們相信“互惠互利、合作共贏”是人間正道。
1993年9月13日,中國政府向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遞交《專利合作條約》加入書場景(圖片來源于搜狐網)
如果要問1993年申請1件中國發明專利需要多少錢?答案是1100元,300申請費和800審查費。“在1993年,一個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只有2000多”[3],也就是說一件發明專利的申請成本要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半年收入。僅從費用開銷上看,在1993年,申請專利距離我們普通老百姓還很遙遠。
但是,從1993年開始,后來成長為中國科技巨頭的企業已經嗅到了“專利保護”的味道,在暗流潛動的市場競爭中開始布局專利。后續,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1995年申請第一件專利,中興通訊的第一件專利申請是在1996年,聯想集團的第一件專利申請也是在1996年。
1993年,專利《審查指南》第一次公開出版,標志著中國專利審查更加公開透明和自信,這是國內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融入國際經濟大局的必然結果,是中國改革開放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關鍵年代的縮影。
同在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頒布實施, 我國推出《關于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制定《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制定新時期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方針,把軍事斗爭準備的基點放在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這一年,還有一件被中國老百姓淡忘的“大事”,就是糧票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長達近40 年的“票證經濟”就此落幕。1993年,猶如中國經濟發展的一道分水嶺:漸離計劃經濟,開啟市場經濟。當有人手握失效的糧票唏噓感慨時,已經有人挑燈夜戰進行科技攻關。
1993版《審查指南》共有5個部分,每個部分均從第1頁開始編頁碼,每個部分的封面采用了淺黃色的紙張,便于區分和查閱。在那個沒有電子閱讀、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年代,案前能夠擁有這樣一部專著來幫助處理專利事務,絕對可以算的上是一位專利資深人士。
同在1993年,我還是一名高中生,主要事務就是學好數理化,為成為21世紀的合格接班人而努力。32年后,當我端詳翻閱這本1993版《審查指南》時,猶如跨越了時空與當時的專利資深人士探討交流,實現了一種素昧平生卻有今世有緣的事業交接。
2023年,時隔30年之后,第五版《專利審查指南》出版,這部《專利審查指南》的封面裝幀風格與1993版《審查指南》相同,這是對1993版《審查指南》的一種回望致敬!
2023年版《專利審查指南》封面
時至今日,很多從事專利工作的人員普遍感受到一種壓力,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國內改革的現實需要,也有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還有國外環境的加劇演變。實際上,當下的情形和1993年前后的情形頗為相似,區別只是我們站在了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更高起點上。目前最好的選擇,也許在1993年就已經給出了答案:敢于破除思想藩籬,積極尋求發展機遇,保持長期艱苦奮斗。
最后,祝愿所有從事專利事務的工作者不斷收獲成長,為再創中國專利事業下一個輝煌40年,做出我們每一個人的貢獻!
參考資料:
[1] 記錄和感悟:電學部半導體二處青年獻禮專利法實施四十周年,微信公眾號“youthip”,2025.04.08
[2] 中國專利全量數據庫(1985-2024),微信公眾號“地學大數據分析”,2025.05.25
[3] 中國1993,微信公眾號“回到2049”,2024.07.22
[4] 中國經濟崛起,為什么要從1993年算起?微信公眾號“財主家的余糧”,2021.06.16
[5] 1994:中國正式成為《專利合作條約》(PCT)成員國——《大國專利四十年》(21), 微信公眾號“合享智泉中外專利年費查詢”,2024.11.08
來源:IPRdaily中文網(iprdaily.cn)
作者:金永剛廣東君龍律師事務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