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上午,武漢工商學院舉辦第七屆龍舟文化節,作為文化節的子活動,“龍舟逐浪彰活力 五育潤心展風華”非遺傳承與人文素質教育研討會在學校人文館舉行。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非遺傳承與人文素質教育的創新實踐展開深入探討。
研討會現場。劉皓辰攝
武漢科技大學國學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國學研究會副會長孫君恒,武漢市社會科學院《大江學術》編輯部執行主編、主任編輯王光艷,中國龍舟協會宣傳與推廣委員會委員、武漢商學院體育學院張騫作學術分享。武漢工商學院副校長左宗文,黨委副書記幸福堂,教務部、黨委宣傳部、校團委、公共課部、馬克思主義學院、國學教育研究院等負責人參加會議。
左宗文副校長介紹了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創新成果。他指出,學校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打造了以“五心八育”為核心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和“1+N”場館協同育人模式,并通過健全體制架構、完善課程體系、強化師資建設、豐富實踐活動等舉措,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孫君恒教授圍繞“孔子思想中蘊含的君子文化”作專題報告。他指出,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和中華文化的象征,其影響力遍及全球,受到官方與民間的廣泛推崇。在君子文化中,孔子倡導以“仁義禮智信”五德修身,培養道德高尚的君子品格;孟子則提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四端之說,強調其為人之本。他表示,文化的守正創新需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傳承家國情懷和擔當精神,并充分肯定了學校在人文素質教育領域,尤其是國學教育方面取得的創新成果。
王光艷主編以“傳承與發展:端午的節俗流變與在地實踐”為題,梳理了端午節的習俗起源與文化內涵,強調了非遺傳承的“活態化”路徑;張騫教授則聚焦“端午民俗的非遺傳承與時代煥新”,提出了“現代思維賦能傳統非遺”的前瞻視角,深入探討了龍舟文化的傳承發展及其與現代技術的創新融合路徑。
聽取了專家們的報告后,與會人員分別圍繞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升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校園品牌文化活動打造、傳統體育項目開發、屈原文化的時代價值等主題展開了深入研討,為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改革創新提供了諸多寶貴建議。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非遺傳承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工程,人文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靈魂工程。學校各單位將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將專家智慧轉化為具體行動,在課程建設中“播撒種子”,在實踐活動中“培育幼苗”,在文化創新中“澆灌養分”,共同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非遺傳承與人文教育新生態。(許依平 藍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