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聯短暫的歷史上,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布哈林是一位無法被忽略的人物,他是聯共(布)黨和共產國際的領導人之一,更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經濟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長期負責宣傳、提高意識形態的工作,以超乎常人的敏銳嗅覺,捍衛和發展了新經濟政策,用超脫時代發展的眼光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理論。
就連列寧都對布哈林敬佩不已,稱其為“黨內最可貴和最偉大的理論家”,是“革命的金童“。
如果說列寧的行動沖破了沙皇的牢籠,那么布哈林的思想則是列寧手中不可或缺的長矛。
只是可悲的是,他雖然是理論的先鋒官,但卻是政治斗爭的幼稚兒,他一直以為政治不該有斗爭,而利劍卻已經抵在了他的咽喉處。
1937年,布哈林終于明白政治如同猛虎,隨時都能取其性命。
在暴風雨即將來臨前夕,布哈林意識到將會成為政治的犧牲品,便跪在年輕妻子的面前發出最后的請求:
你起誓,要記住我信中的每句話。
革命先驅
1888年,布哈林出生于莫斯科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父母都是小學的老師,在家庭氛圍的熏陶下,他展現出了對知識的渴求。
從小學到中學,布哈林都是學校里的佼佼者,被當時的人認為是天賦絕佳的天才少年。
到了高中時代,布哈林接觸到了激進的革命思想,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忠實追隨者。
在他十七歲那年,布哈林與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取得了聯系,并成為了學生運動中的活躍分子,他整日里都在群眾集會和工人運動中徘徊,這也為武裝他后來的革命思想理論奠定了基礎。
布哈林加入布爾什維克黨后,便以更大的熱情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甚至還被組織寄予厚望,在他21歲那年已經被選舉為莫斯科委員會委員,開始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
只是面對沙皇的嚴厲打擊,多次被捕又多次被保釋的布哈林,最終被沙皇流放并逃往國外。
1917年,二月革命爆發后,布哈林回到沸騰的俄國,并擔任《真理報》的主編,此后的十余年里,他一直在做宣傳工作,為社會主義革命道路提供思想支撐。
后來,布哈林接受列寧的委托籌建共產國際,憑借出色的組織能力,成為了聯共(布)中僅次于列寧、托洛茨基的人物,在影響力上甚至還要力壓斯大林一頭。
政治旋渦
1922年,蘇聯成立之后,布哈林在蘇共高層擁有很重的話語權,備受列寧的賞識。
等到列寧去世后,蘇共高層一下陷入到了劇烈的爭斗之中,從理論到政治,從政治到經濟,從經濟到意識,黨內斗爭幾乎無處不在。
經過權力的角逐,最終托洛茨基和斯大林成為了最有實力接班的兩個人。
布哈林作為新經濟政策的捍衛者,他選擇了與斯大林一起共同對付托洛茨基、季諾維耶夫等人。
在布哈林的理論支撐下,他們逐個在政治斗爭中敗下陣來,而取得最終勝利的斯大林也因此成為了蘇聯的最高領導人。
1928年,蘇聯出現糧食收購危機,斯大林主張采取強制手段從農村收購余糧,此舉違背了布哈林一直堅持的新經濟政策。
布哈林認為蘇聯不能犧牲農業發展工業,更不能停止新經濟政策,堅決反對征糧制度的常態化。
臨終信件
斯大林是個權力欲極強的人,他打敗托洛茨基等人之后,就對布哈林等備受列寧賞識的元老人物心存忌憚。
布哈林在如何建設國家和恢復經濟上與自己唱反調,這顯然觸碰到了斯大林的逆鱗,于是布哈林迎來了斯大林的殘酷迫害。
1937年,布哈林預感到了自己最終的結局,在被捕前夕,懷揣著相信真理的信念,給蘇聯未來一代領導人寫下了一封絕筆信(信的內容很長,如果有小伙伴感興趣,可以網上搜一搜,這里就不贅述了)。
當時他的第三任妻子安娜·拉林娜僅僅只有23歲,他相信妻子一定能等到真理的到來。
布哈林跪在妻子的面前請求他寬恕自己毀了她的生活,請求她日后為自己平反昭雪,請求她記住他寫在信中的每句話。
等到泣不成聲的安娜背會了他的絕筆信后,布哈林從地上站起來,擁抱妻子,親吻她的臉頰對她輕聲說:
你還年輕,你活得到那一天,你起誓,要記住我信中的每句話,不要抱怨,歷史上常有可怕的錯誤,但真理總有一天會恢復……
隨后,布哈林毀掉了信念,等待著厄運的降臨。
1937年2月,布哈林被捕入獄,一年后被斯大林秘密槍決,年僅49歲。
參考資料:《蘇聯史叢書》、《克林姆宮秘聞》等。
(圖網,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