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個多月的測試,今年三月出廠的第9架,也是第3架量產型F-15EX,近日正式交付美國空軍國民警衛隊第142聯隊。無獨有偶,最近外界也驚訝地發現,國產殲-16生產已經排到第15批次,這意味著服役數量超過350架?!苞棥迸c“側衛”誕生數十年后,在這一刻居然出現了,3:350的驚人對比。
▲剛剛交付的第3架量產型F-15EX
作為美蘇冷戰期間的巔峰之作,F-15和蘇-27的故事很多,但在中式“側衛”問世之前,F-15憑借先手優勢和技術領先,發展勢頭始終都比蘇-27好。搭載矢量發動機和無源相控陣雷達的蘇-30MKI,原本有機會壓過F-15E,但遲遲不成熟卻浪費了這個機遇。后面隨著F-15E在外貿市場上攻城略地,水平一再提升,而俄制機載雷達和航電發展乏力,推出的蘇-35S和蘇-30SM性能尷尬,原版“側衛”徹底失去了超越“鷹”的可能。
▲蘇-30MKI所托非人,沒能成就傳奇
不過,90年代初“側衛”南下,卻意外創造了新的機會。中航工業從殲-11A開始,逐步吃透了“側衛”布局,最終在殲-16和殲-15T身上達到巔峰。嚴格來講,綜合殲-11D和殲-16設計元素的殲-15T,才是四代半“側衛”真正的巔峰,縱觀全球難逢對手,但畢竟目前服役數量不多,影響力遠不如殲-16?;蛘咭部梢哉f,中航工業僅憑殲-16就足以自傲——從2015年開始量產至今,殲-16機隊規模與日俱增,顏值、戰斗力都沒得挑,除了沒有裝備海航,它幾乎滿足了,外界對國產四代半重型機的所有期待。
▲殲-15T的地位其實被忽視了
如果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那么也就只是國產“側衛”的絕響,是美國空軍出人預料的采購F-15EX,才讓事情峰回路轉——兩款末代四代半都是雙發布局,也同樣是各自航空工業數十年積累集大成者,這才有比較的價值。而與量產一帆風順的殲-16不同,F-15EX雖然在2020年拿下了144架訂單,后面卻因為波音交付延誤砍到80架,緊接著又增加到104架,現在則是98架。不斷波動的采購數量,也讓波音生產信心動搖,以至于在五年后的今天只交付9架,并且其中6架還是測試型號。
▲殲-16的服役規模異常驚人
號稱“從貨架上取成熟設備”的F-15EX,能延誤到這個份上,并且原本規劃的最大產能也只有每月兩架,屬實令人詫異,美國空軍對此極為不滿,但除了要挾取消訂單,也沒有別的辦法。從技術上來講,F-15EX和殲-16,都被視為遠程對地支援的重型空中平臺,也就是常說的“炸彈卡車”。但僅憑這種需求,不足以支撐殲-16這么龐大的產能,更不能讓美國空軍在F-35A高速量產的情況下,付出巨大代價,重新采購F-15EX。真正的關鍵,其實是遠程空空導彈。
▲殲-16可不止“炸彈卡車”這么簡單
國產霹靂-17自問世起,就與殲-16形影不離,北邊R-37M一開始選擇米格-31為載機,后面雙座蘇-30SM開始介入,乃至美國選擇F-15EX,都是三個裝備超遠程空空導彈的國家,做出的真實選擇。從這一點來說,蘇-35S其實是失敗的——中美都完成了五代機的列裝,殲-16和F-15EX只需要配合執行任務,而蘇-57遲遲無法形成戰斗力,蘇-35S不得不作為空優裝備補上。順帶提一句,國內當年一度面臨類似的抉擇,最終放棄了即將到手的殲-11D。
▲蘇-35S其實是迫不得已的存在
從印巴空戰來看,現代高水平空戰對雷達、空空導彈和作戰系統的要求水漲船高,傳統上被重視的機動性地位大減。這意味著在能容納霹靂-17的隱身戰機量產前,殲-16掛載霹靂-17,配合殲-20作戰的地位至關重要。F-15EX因為AIM-260尚未成熟,遠程空戰性能已經遜色殲-16一籌,更遑論雙方產能、服役數量的巨大差距。當年西蒙諾夫夢寐以求的局面,最終在中航工業手里,堪稱完美的實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