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近日全面完成,雙方計劃年底前簽署升級議定書。幾乎同期,美國12個州聯合起訴特朗普政府,指控其濫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強推對華關稅。一邊是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提速,另一邊是美國內部因關稅政策爆發激烈沖突,兩大事件交織,折射出全球貿易格局的深層裂變。
中國與東盟歷經多年談判,最終在數字經濟、綠色貿易等領域達成突破性共識。升級后的自貿區將大幅降低非關稅壁壘,推動供應鏈標準互認。例如,馬來西亞砂拉越州企業期待統一的環保認證體系能簡化跨境流程,而越南化工企業已著手整合中國技術與本地勞動力,瞄準全球高端產業鏈。泰國華商中心負責人透露,當地稅收優惠疊加供應鏈升級,預計未來三年將吸引超百億美元制造業投資。
特朗普(資料圖)
2024年中國—東盟雙邊貿易額突破1.2萬億美元,占中國外貿總額比重升至15.6%。更重要的是,新協議首次納入供應鏈互聯互通、消費者權益保護等非傳統議題,為區域經濟注入韌性。正如新加坡商務顧問張越騫所言:“東盟企業正從‘成本驅動’轉向‘規則驅動’,這正是中國市場的吸引力。”
反觀大洋彼岸,特朗普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對全球進口商品加征最高54%關稅。此舉引發紐約、俄勒岡等12州聯合訴訟,指控白宮越權行使緊急狀態權力。數據顯示,12州經濟總量占美國GDP的30%,若計入加州此前訴訟,反對陣營經濟權重達40%。佛羅里達州文具商艾米莉的遭遇成為典型案例:中國產記事本成本從12美元飆至30美元,迫使她裁員40%。
法律爭議聚焦憲法第十修正案——關稅權歸屬國會而非總統。特朗普團隊以“制造業空心化威脅”為由辯解,但司法部文件顯示,其援引的“國家緊急狀態”缺乏明確觸發標準。紐約國際貿易法院法官約翰·湯普森直言:“如果連貿易逆差都能算緊急狀態,總統權力豈不是無邊界?”目前案件已進入聽證階段,若最高法院介入,保守派法官占優的格局可能影響裁決走向。
特朗普(資料圖)
對比中美兩方動作,更能看清全球化進程中的路徑分歧。中國—東盟合作以制度性開放為核心,通過降低交易成本做大“共同蛋糕”。菲律賓智庫數據顯示,新協議實施后,菲電子元件進口成本將下降18%,帶動本土電子產品出口增長23%。而美國關稅政策本質是“零和博弈”,試圖以單邊施壓迫使貿易伙伴讓步。
更深層矛盾在于,特朗普試圖用“交易藝術”替代長期戰略。其關稅政策雖在短期拉高部分產業支持率,卻導致盟友離心。加拿大拒絕簽署“不平等協議”,墨西哥加速轉向“近岸外包”,而中國與東盟的制度對接正形成對沖。
兩大事件的影響遠超美中雙邊范疇。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后,其GDP總量將達23.8萬億美元,超過歐盟成為第二大經濟體。若美國持續內耗,其主導的WTO改革進程恐進一步滯后。而美國12州的訴訟已引發連鎖反應:科羅拉多州宣布建立“關稅豁免特區”,亞利桑那州則推出“中國投資白名單”。
特朗普(資料圖)
這場博弈的本質,是開放與封閉兩種發展觀的較量。當中國與東盟用制度創新釋放市場潛力時,美國仍在關稅旋渦中消耗內力。或許正如日內瓦貿易專家所言:“21世紀的貿易規則,不應由某個國家的緊急狀態定義,而是由產業鏈深度融合決定。”當太平洋兩岸的抉擇愈發清晰,全球經貿秩序的天平正在傾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