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打”、“挨罵”、“不露臉”、“無止盡的等”,構成了橫店群演的日常,泡面是日常生命維持餐,星光熠熠是無法到達的彼岸,熬夜是永無止盡的班。
20萬的群演盤踞在橫店,只求給個機會,像極了一場盛大的“真人淘金賽”。
但成功真的觸手可及嗎?橫店的底層群演們,在外的名聲并不好聽,甚至不敢跟家里人說工作內容。
“瘋子”、“懶漢”、“光棍”,是他們的代名詞,與其說橫店是造星坊,不如說是耗人的“烏托邦”。
那么問題來了,群演們如今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樣子的?逆風翻盤的人生真的存在嗎?
1. 工資與付出不成正比
以前一夜爆紅,是每個演員的夢想,尤其是大爆的草根演員,激發(fā)了無數普通人,一腳攀上登天梯的白日夢。
無數群演背著行囊進入了橫店,期盼能夠像“前輩”一樣,走上逆襲之路。
男男女女都翹首以盼出頭之日,但小紅靠運、大紅靠命,普通人連運氣都只是普通。
如今橫店的群演,更多的是麻了的狀態(tài),一天10個小時的工作下來,僅僅只有一百多塊。
且沒有意外,便是天天加班,臨了了,唯一的收入還要被工會抽成,對此那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盡管超時后會給13塊一小時的補償,可群演們明顯遭不住,天天加班、站的、躺的、走的,必須干到尾。
只要開機了,就沒有什么超時不超時的,熬夜司空見慣,有時候一夜連換好幾個場景。
群演們只能苦哈哈的跟過去,很多時候凌晨時分,還有群演哆哆嗦嗦的換衣服。
有些身體不大好的,直接一頭暈過去了,當然拍戲受傷乃家常便飯,只是賠償的問題想也不要想。
即便是拍戲過程中受傷了,劇組也不會承擔責任,更多的是強詞奪理,想從劇組口袋里掏錢,簡直異想天開。
別看群演似乎地位一樣,實際上群演圈里也是有踩低捧高的,群演當中地位最高的莫過于特約。
一天薪資四百打底,奈何能夠當上特約的群演很少,大多數都是坐在地上等活的。
另外則是能露臉的群演,用專業(yè)詞語形容就是前景,至于不能露臉,只有個背影的,則是遠景。
從上到下以此類推,想當特約長相好、皮膚好,是必不可少的,并不是當上了特約就高枕無憂了。
人情世故照樣得給到位,好比給導演送禮,最多也是一年四五次頂天了,運氣好的話,還能有句臺詞。
靠臉固然輕松一點,不過大多數的群演,都沒辦法憑借好顏色混進去,只能徘徊在門外撿漏。
值得一提的是,橫店的群演對待男女也是差距明顯,明明拿的錢、干的活都一樣,卻對女性更挑剔苛刻。
不光要自己買服裝、買假發(fā)、買高跟鞋,就連化妝都是自己來,還不能畫得重。
相反男群演啥也不用管,“潛規(guī)則”更是心知肚明的存在,配合了副導演或導演給安排個前景的角色,不配合“換人”不說,還場場輪空,本就微薄的薪水,更加沒眼看。
短劇紅火的時候,盛傳一天四千的美名,只是真干了才知道,風聲一緊劇組跑路是常事。
工資也肉眼可見的往下降,幾十一天的也很正常,沒辦法,只能熬著。
2. 底層人難以下咽的飯
講道理,群演人數是不少,足足十幾萬人,奈何只有一萬人每天有活干。
剩下的全部都在等,等一個機會和青睞,好拿到一天的飯錢,一百多塊的收入,是支撐夢想繼續(xù)熬下去的動力。
鏡頭前的了無聲息,鏡頭后的揮汗如雨,沒人會在意除了主角之外的一個背景板。
除此之外,四季反著來再正常不過,夏天裹棉襖,冬天穿裙子,幾乎每天都是清一色的戲碼。
不少人幾個月下來,一場戲都沒接到,連演死尸都排不上號,來橫店漂泊的大多數都是男性。
一般來自北方,不是河南、就是河北、要么山東,一張口滿滿的鄉(xiāng)音,說實話,年過三十還在當群演,這個男的一定沒對象。
大多數都是得過且過的狀態(tài),不是破產了、就是老婆跑了、要么離婚的,帶著存款雄心壯志的來,存款花光滿眼疲憊的熬。
最后的歸宿全是網吧,因為要搶戲,熬得住就有錢拿,學歷上也不要有什么指望。
大多數群演學歷不高,高中畢業(yè)的很少,大專、本科的更是鳳毛麟角,也就是說,從橫店出去了也找不到什么好工作。
與其跳出“舒適圈”重新熬,不如在橫店醉生夢死,有些群演像極了上發(fā)條的機器人。
而工會打出的有手有腳,就能混的好的標語,不知吸引了多少年輕人,一頭扎進來。
大多數群演都是被生活毒打過,逃到了橫店,寧可睡在全是味道的網吧,也不愿意走出橫店大門。
這碗飯真的好吃嗎?恐怕只有吃過的人才知道。
3. 黃粱一夢
盡管橫店的群演們一抓一大把,但很多人都是不太看的上他們的,認為全是一群異想天開的“懶漢”。
做著一夜爆紅的美夢,不愿面對現實,尤其是群演里還有個神話,趙麗穎。
科班出身、五年特約、三年打醬油,終于混出了頭,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大明星。
成功的例子在前,不少人都趨之若鶩,認為自己熬一熬也能行,因此“瘋子”的評價常伴他們左右。
說實話,在橫店好幾個月只吃方便面,誰也頂不住,所以患上抑郁癥的群演格外多。
以至于都有了專門的醫(yī)學名詞,“橫店綜合征”,每天日夜顛倒、角色亂七八糟、對名利的追求,構建了這一病癥。
很多確診的,并沒有醫(yī)治,只能靠著熬出頭,有些是真的敬業(yè),但除了一句夸贊,什么都沒有。
吃不起飯還是吃不起,其實被人眼熟的群演并不算糟糕,更多的是籍籍無名的,想發(fā)個朋友圈都不好意思。
不是沒認識過轉行,但那一個都要錢要時間,關鍵還沒出路,轉行燈光摸不上燈。
轉行道具沒劇組要,還要自己墊錢,真是條條大路通死路,很多人混不下去,最后只好轉身回到現實。
干回了外賣、快遞的老本行。
信息來源:
《2025年中國影視從業(yè)人員健康與權益狀況白皮書》——中國電影家協會發(fā)布,2025年3月
《“橫漂”生存樣本調研報告》——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橫店調研組,2025年5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