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記者 沈湫莎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約80件、命名恐龍新種的模式標本42件、登上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和《自然》的標本13件……國內以恐龍化石為收藏展示特色的標本館、博物館紛紛打開庫房,一大批科研價值極高、從未走出研究機構的珍貴標本,來到上海與觀眾見面。
“龍吟九州·中國恐龍大展”日前在上海自然博物館開幕,5月31日起對公眾開放。本次大展匯聚全國12家科研院所和科普場館的118件代表性恐龍標本和重要模型,用中國恐龍珍品標本講述恐龍家族的生存演化故事,以及中國三代恐龍研究者的科學發現和研究故事,可謂“一展看全國,一眼看億年”。
“這是史上最大恐龍展。”成都理工大學教授、重慶自然博物館原館長歐陽輝在朋友圈如是評價。
大展從全國12家科研院所和科普場館中精選展品,覆蓋不同地質時代、不同恐龍類群。原始中華鳥龍標本。太白華陽龍標本。均文匯報記者袁婧攝 制圖:張繼
“中國第一龍”首次出館
如果說地層是凝固地球演化的史詩,恐龍就是中生代最壯麗的詩行。全球已發現的恐龍約1000多種,中國恐龍超350種,數量位居全球第一。
走進上海自然博物館B1展廳,耳邊便傳來恐龍的低吼聲。跟隨地面上的恐龍腳印,身高2米、體長近5米的“中國第一龍”許氏祿豐龍迎面而立。它是第一種由中國人發現、挖掘、研究、命名、裝架并展出的恐龍。電影《無問西東》中就有楊鐘健先生在戰火紛飛中將祿豐龍帶回西南聯大,為學生授課的畫面。這具許氏祿豐龍標本一直深藏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標本館內。這次中國恐龍大展,是它31年來首次“出館”與公眾見面。
此次展出的重慶自然博物館“鎮館之寶”上游永川龍身長約7米,自貢恐龍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和平永川龍身長約8.5米,是亞洲迄今發現的化石保存最完整的巨型肉食性恐龍。“永川龍改變了中國恐龍的整體形象。”上海科技館自然史研究中心研究員何鑫說,在永川龍發現之前,中國發現的肉食性恐龍很少,且體型都不夠大。
還記得自博館里總是帶給人驚嚇的竊蛋龍模型嗎?這次來了個“大家伙”——體長8米、身高5.5米的二連竊蛋龍。二連竊蛋龍具有大量似鳥特征,這說明在向鳥類演化的過程中,不同恐龍類群的特征演化模式和潛在的發育機制不同,這增加了鳥類起源的復雜性。
恐龍命名暗藏玄機歡樂多
許氏祿豐龍、赫氏近鳥龍、太白華陽龍、凌源中華鳥龍……這些恐龍命名里暗藏玄機,有的是為了紀念某人,有的點明了發現地,有的還很歡樂。
許氏祿豐龍由我國第一代古脊椎動物學家卞美年、楊鐘健等人于1938年在考察云南祿豐地層時發現,祿豐即為發現地。為何不叫楊氏祿豐龍呢?原來,冠名許氏是為了紀念楊鐘健在德國留學時的導師許耐教授。
“難逃泥潭龍”又是怎么回事?每個看到這個名字的人都不免好奇。這種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的草食性恐龍,身形瘦小,和一頭大型犬差不多大。它們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徐星發現時,正深陷于一個泥坑——可能是巨型蜥腳類恐龍留下的足跡。這些“深陷泥潭”的恐龍為科學家提供了許多生物演化的線索,比如它只有四根手指,提示霸王龍前足最先退化的是小拇指。
太白華陽龍的“太白”是為紀念詩仙李白,赫氏近鳥龍的“赫氏”是為紀念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他是最早提出鳥可能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人。隨著凌源中華鳥龍、中國華誕龍、胡氏耀龍、董氏尾羽龍等越來越多恐龍化石的發現,從龍到鳥的演化歷程愈發清晰。
上月剛發表的恐龍新屬種也來了
“每一塊化石都包含了地球生命歷史演化中的一段故事,我們希望用全球第一的恐龍資源講好中國故事。”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說。去年底,他帶隊拜訪了全球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的自貢恐龍博物館,借到了20多件精品,包括體長22米的合川馬門溪龍和體長20米的天府峨眉龍。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打破慣例,貢獻了20多件模式標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原所長周忠和說。其中,中國華誕龍、凌源中華鳥龍是今年4月剛發表的兩類恐龍新屬種,相關論文刊登在《國家科學評論》上。
據悉,此次恐龍大展還將推出一系列配套活動,特別設立“內蒙周”“自貢周”“祿豐周”等省市主題周,打造“恐龍+文化”的融合體驗。展覽同期還將舉辦“國際恐龍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權威專家來滬交流最新研究成果。
來源:文匯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