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早晚高峰,成都中江路的非機動車道上總能看到幾輛網約車“騎”著實線停車,后車司機氣得直按喇叭;福州火車站北廣場的網約車接客區排起千米長隊,司機吐槽“進來半小時,出去一小時”——這樣的場景幾乎成了城市通勤的日常標配。
網約車扎堆接單、隨意停靠的畫面頻頻刷屏,不少人開始質問:城市交通擁堵的“罪魁禍首”是不是網約車?
網約車的便利性讓“出門就叫車”成為習慣,但這份便利背后藏著代價。數據顯示,全國每天有超千萬輛網約車在路上跑,其中三成時間處于空駛或等客狀態。
這些車輛看似靜止,實則像“移動路障”般蠶食道路資源——司機為搶單在商圈周邊繞圈,乘客遲到導致車輛長時間占道,平臺派單邏輯不合理迫使司機跨區空駛……這些“隱形消耗”讓本就飽和的路網雪上加霜。
在成都春熙路等商圈,網約車司機為搶時間常在單行道急剎停靠。有市民吐槽:“車身橫著停,非機動車被逼上機動車道,整條路瞬間‘血栓’。”
更令人頭疼的是醫院、火車站等區域,停車場設計不合理導致進出車輛“擰成麻花”,網約車、出租車、私家車混作一團,把接客區變成“堵車重災區”。將交通擁堵簡單歸咎網約車顯然有失公允。北京早晚高峰的堵車多源于隨意變道、加塞等駕駛陋習;部分城市主干道十年前設計流量已無法承載現有車流;私家車保有量持續攀升更是根本矛盾。正如專家所言:“網約車放大了城市交通的系統性短板,但它本身不是病灶。”交通部門可在熱點區域設置網約車專屬通道與智能調度系統;平臺應當優化派單算法,減少司機無效空駛;市民也需要改變“車等人”的習慣。正如成都試點的“即停即走”電子圍欄所示,科技與管理創新的結合才是治堵良方。
此刻堵在路上的司機老王看著導航里紅得發紫的路線,突然想起專家提議“用漲價治堵”的爭議。他搖下車窗苦笑:“該規范的規范,該建設的建設,這‘鍋’可不能光讓網約車背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