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回到家,其實你已經累得不行,卻還是忍不住打開抖音放松一下。
說著只刷五分鐘、再看一個就睡的承諾,卻從來沒有兌現過,一刷視頻不小心又是1個小時。
你明知道第二天要早起,但還是控制不住自己,點進了游戲、短視頻、甚至一些沒有意義的八卦。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我不是不想自律,是身體不聽我的話。
你以為是意志力不夠,其實這是上癮性行為在慢慢偷走你的人生。
什么是上癮性行為?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行為成癮,指的是:某些行為本身也具有成癮性,比如刷短視頻、打游戲、網購、熬夜、甚至談戀愛。
這些行為在短期內會帶來快樂,釋放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讓你感覺好爽!但隨著頻率增加,
你會發現:不做會焦慮、控制不了頻率,做完后又后悔、自責。這就像掉進了一個快樂陷阱,越掙扎越深。
當代年輕人上癮行為排行榜
1、手機成癮
這是你嗎?一天不看手機就渾身不自在,哪怕沒消息也要點開看看。微信、微博、抖音、B站輪流切換,但真正的放松感越來越少。
心理學上這叫間歇性強化機制。
有時你刷到有趣內容,有時沒有,這種偶爾有獎的模式,是最容易讓人上癮的。就像掛彩票,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有沒有獎,所以一直買刷。
2、熬夜成癮
“我白天上班是打工機器,只有晚上,才是我的人生。”這是很多年輕人的內心獨白。
于是,明知困得不行,還是非得看兩集劇、玩幾把游戲、躺床上刷微博熱搜,補償一下被壓榨的白天。
很多人白天上班忙,只有夜晚屬于自己。于是“報復性熬夜”就開始了,一邊困,一邊還不愿睡。
心理學里這叫延遲滿足失調。你知道早睡對身體好,但眼前的快感,比如自由、放松,更容易吸引你,長遠利益就被放棄了。
3、情感依賴
我的同事張琳談了一段戀愛,我能聽到她每天都在焦慮地問我:“他今天回我消息很慢,是不是不愛我了?”
她開始頻繁查看對方的動態、試探對方、甚至用吵架來引起注意。
她不再有自己的生活,整個人圍著對方轉。
明知道對方不好,明知道應該放下,卻怎么也舍不得。一個消息不回,就情緒崩潰。
心理學其實告訴我們,這類人通常有依戀障礙。
尤其是焦慮型依戀者,小時候缺乏穩定的安全感,長大后更容易對感情產生癮。
為什么上癮行為這么難戒?
你有沒有發現你戒過,但總是失敗?這是因為,上癮行為不只是一種壞習慣,它會重塑你的大腦。
腦科學研究發現:上癮行為會刺激大腦獎勵系統。長期刺激,會讓大腦失衡,對正常快樂失去興趣,只對上癮行為有反應。
這就是為什么你以前看書、聊天、散步能讓你快樂,現在卻越來越無聊了。
上癮性行為,究竟毀掉了什么?
刷短視頻十分鐘?其實是兩小時。這毀掉的是時間,一生上千個小時都浪費了。
想學個東西,一拿起手機就忘了。這毀掉的是注意力。
手機信息不斷,大腦像碎片一樣無法聚焦。這毀掉的是精神狀態,快樂短暫,后悔漫長,內耗嚴重,睡眠變差,情緒失控。
這些傷害,都在一點一點發生,悄無聲息,但影響深遠。
跳出上癮陷阱的方法
1、尋找其他的快樂
別只想著戒掉不好的,要加點好的進來,可以用其他興趣代替玩手機。
下班后去健身房,哪怕只是騎30分鐘動感單車。
周末和朋友約一次徒步、桌游、圍爐煮茶。
開始記錄每日情緒,增強生活掌控感。
2、學會增加快樂
用大腦喜歡的東西改善。
比如看書時,配一杯喜歡的飲料。散步時,聽一首喜歡的歌曲。每次完成任務后,給自己一個小獎勵。
這叫行為替代與獎勵重建。讓大腦重新感受到健康行為也能帶來快樂。
3.打造小習慣,不要硬戒
戒斷式自律很難持久,不如慢慢替代。
比如,每天固定一個不看手機的安靜時間。熬夜前,先洗個熱水澡,用身體暗示自己準備入睡。把抖音、微博移出主屏,增加一點點擊成本。
上癮性行為就像溫水煮青蛙,它不會一夜之間毀掉你,卻能在三年、五年內讓你慢慢失去光芒。
你不是懶,不是不自律,只是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每一個想重新掌控生活的念頭,都是你內在力量的蘇醒。
請相信自己,哪怕只做一點點改變,都是對命運的一次反擊。
別怕慢,只怕停。
-The End - 作者-小咖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