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5月27日電 (記者 張素)民法典頒布五周年之際,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連續發布多批典型案例,旨在講述人民法院貫徹實施民法典的生動實踐,進一步釋放民法典的良法善治功能。
其中,27日發布的典型案例主題為“嚴格公正司法,服務和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這批案例聚焦貫徹民法典綠色原則、依法嚴格保護知識產權、服務和保障新質生產力發展、暢通經營主體退出渠道、依法保護民營經濟組織人格權益等領域。
在此次發布的“殷某訴北京某智能科技公司等人格權侵權案”中,人民法院依法認定,聲音作為一種人格權益,具有人身專屬性,未經權利人許可擅自使用或許可他人使用錄音制品中的聲音構成侵權,為新業態、新技術的應用劃定了行為界限,有助于規范和引導人工智能技術沿著為民、向善的方向發展。
“南京市人民檢察院訴徐某、劉某生態破壞民事公益訴訟案”系全國首例非法投放外來物種民事公益訴訟案,人民法院依照民法典相關規定,從行為性質、生態破壞后果、過錯程度等角度依法認定被告的法律責任,對于引導社會公眾更加重視盲目“放生”可能帶來的生物安全風險,共同維護生態環境,守護綠色家園具有重要意義。
此前發布的第二個專題為“堅持司法為民,更好保障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這批典型案例聚焦各項民生關鍵小事,及時回應業主生活便利、老年人權益保障、人格權保護、“飯圈”文化治理、職場性騷擾等民眾普遍關切的熱點問題。
在“魏某訴何某等三人網絡侵權責任糾紛案”中,人民法院依照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相關規定,認定粉絲在追星過程中侮辱、誹謗他人,可構成人格權侵權,為網絡用戶身份確定、侵權行為界定等問題提供了清晰明確的審理思路,有利于進一步引導網絡用戶理性發言,促進依法治理“飯圈”亂象,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
此外,最高法還以“傳承中華美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發布典型案例,旨在講述人民法院貫徹實施民法典,弘揚真善美、鞭笞假惡丑的故事,進一步凝聚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在“謝某訴某科技有限公司、焦某等信息網絡買賣合同糾紛案”中,網絡主播焦某多次在某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的網絡平臺直播間虛構其帶人解救受困母女的故事。人民法院依照民法典及相關司法解釋規定,認定主播虛構事實“賣慘”帶貨的行為構成欺詐,并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判決懲罰性賠償,依法維護了消費者合法權益,對于整治網絡直播中編造虛假悲情故事、博取流量和同情賣貨等亂象具有積極意義。(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