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2025年5月24日,在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共同承辦的同濟規劃實踐·應對規劃轉型暨2025年度技術交流會上,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鄉村規劃與建設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長,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張尚武教授正式發布《中國都市圈綜合競爭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本文字數:1285字
閱讀時間:4分鐘
《報告》由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共同編制,同濟規劃院上海與長三角研究中心、長三角城市群智能規劃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智能規劃技術重點實驗室作為聯合發布單位,新華指數研究院提供發布支持。
《報告》首先從經濟功能網絡腹地及緊密一日交通圈對全國主要都市圈的空間范圍進行了綜合識別;進而從都市圈發展硬實力、都市圈發展軟實力、中心城市競爭力、都市圈一體化程度、都市圈發展均衡度5個維度構建了都市圈的綜合競爭力評價體系,并分別從總體與分維度視角對全國主要都市圈的發展概況與相對位序進行了評價;最后從要素流動視角對都市圈一體化程度進行評價。
《報告》將我國都市圈分為領先型、成熟型、發展型、培育型、起步型五類,從地理空間格局來看,東南沿海地區的都市圈及大都市圈在我國區域經濟版圖中占據絕對優勢地位;中西部地區的武漢、成都、合肥、西安、鄭州等若干都市圈正在崛起,綜合競爭力處于快速提升階段;在東北地區,沈陽都市圈綜合競爭力最強,處于全國中游水平。
《報告》顯示,在都市圈要素流動的多維度評價中,我國主要都市圈呈現出差異化發展格局。經濟維度上,上海大都市圈形成以上海為第一梯度,杭州、蘇州、寧波為第二梯度,周邊郊區及專業化城市為第三梯度,其他節點為第四梯度的多層次扁平化網絡;珠三角大都市圈以廣深雙核引領,形成"核心—外圍"結構,而首都大都市圈仍凸顯單中心格局,天津輻射力有限。創新維度方面,上海構建了以上海為核心、滬蘇錫常及滬杭甬廊道為軸帶的創新網絡;首都大都市圈形成京—津主次中心結構,珠三角則以廣深雙核為核心、廣佛及深莞廊道為主軸,但創新資源集聚程度較經濟網絡更為顯著。交通維度隨著"八橫八縱"高鐵網絡建設,上海大都市圈通過滬蘇通、杭臺高鐵向北向南拓展連通性,首都大都市圈借助京張、京濱等線路實現區域高效擴散,珠三角依托成熟的城際網絡推動"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三大都市圈均通過軌道交通升級加速了空間網絡優化。
本報告內容聚焦都市圈跨區域空間規劃的基礎性研究,對國土空間規劃的相關實務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所構建的都市圈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有助于科學評估各個都市圈所處的發展階段與相關政策落地效果,可以為因地制宜探尋都市圈空間治理策略提供思路。未來,后續的都市圈系列報告將立足中國發展實際,推動理論研究與規劃實踐的緊密結合,持續提升中國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空間規劃實踐能力,繼續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做出貢獻。
↑掃描二維碼查看
中國都市圈綜合競爭力報告
本文來源:同濟規劃TJUPDI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進行牟利。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天下事 | 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正按下“快進鍵”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學術報告 | 黃建中:要素流動視角下大都市圈鄉鎮地區收縮現象的觀察與思考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讀城 | 從“1+8”到“1+13”,重新認識上海大都市圈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