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本文圖片,除第一、第三張之外,均來自于公眾號“石莊大茶坊”。
老徐說道,人皆謂公知,所以他發的內容,常受到很多人反對。
近日,老徐發了一張圖片,只配了四個字,“文物一份”,就引來質疑聲一片。
很多人都說,這圖肯定是假的。為此,還有人進行各種具體的論證。
然而,這張圖片還真不是假的。
這張圖片,早就在網上出現了,至少有兩年多。老徐也不知從哪里才扒出來,跟才有了考古新發現似的,而許多人居然還不相信。可見,這張圖當時流傳還不夠廣。
這張圖之所以引發關注,是因為“不與錄取”四個字,而之所以受到質疑,是因為有很多人不相信當時有這樣的政策。
本文圖片大部分保留原來的水印,不信者可以前往求證。
發這張圖片的人,即這張圖片的主人,叫黃振天,男,1947年9月出生,是江蘇如皋人。
他發這張圖片后,公眾號石莊大茶坊聯系到了他,并得到了他寫的自傳性質的《狗崽子求學記》。
公眾號作者在進行“一些技術性的處理”之后,發布了這篇文章,并更名為《黃振天自述》。
文章開始,黃振天介紹了“不宜錄取”這項政策以及“狗崽子”叫法的來源。
從中可知,“不宜錄取”這項政策是從建國后就開始實行,到1979年壽終正寢,長達30年。而不宜錄取的對象,就黑五類家庭出身的孩子。
據黃振天介紹,當年畢業班的班主任都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把全部應屆畢業生分為四類:
一是可錄取機密專業的,二是可錄取一般專業的,三是降格錄取的(親戚家有“黑五類”),四是不宜錄取(黑五類家庭)。
黃振天說,他清楚地記著當時如皋縣文教局長金某的一句話:
“他們成績越好,對人民的危害就越大。所以,越是這樣的人,越是不能讓他擠占我們貧下中農子女的升學名額。”
接下來,黃振天就敘述了自己上學的經歷,從小學直到后來的大學。
黃振天四歲就上小學一年級,因為他爸爸解放前就在豐樂小學當教師,解放后繼續在學校里管教務,家又離學校不遠,就給帶去上學了。那時沒有幼兒園。
下圖是黃振天的小學畢業時的六年級成績單,可以看出成績還不錯,老師的評語也挺好。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還是5分制,這種蘇式評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小學畢業后,黃振天沒有考取初中,因為他家是地主成分,屬于“黑五類”之首,所以“不宜錄取”。
有人說是造假,這么多圖片,能是造假嗎?怎么造假?上面的校長名字,都是可以求證的。
小學畢業一年后,1958年夏天,黃振天再去報考初中。
報名處的老師說,歷屆生自己報名,要附一張居民委員會開具的家庭成分證明。
黃振天去居委會,居委會讓他拿戶口本,說不拿戶口本怎么開證明,誰知他什么成分。黃振天就說:
你見過有誰冒充地主成分嗎?
可是,開了證明,他也沒被錄取。公辦的如皋中學不收,民辦的初中也不收。
沒有初中讀,怎么辦?黃振天的母親在如皋縣雜纖維紡織廠做工,想辦法托人送禮說情,1959年春節后,黃振天進廠當了織布工人,當時他才12歲。
那時候沒有“童工”的概念。據黃振天說,當時車間里男孩子八九個,他是最小的一個。工廠歇人不歇車,12個小時的大日夜班,6點進6點出。
到1960年8月,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恢復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號召城里的工人下鄉支援農村。廠里挑出了50人,于1960年9月下放到如城西郊的陸家莊農場,13歲的黃振天位列其中,是最小的一個。
1962年初,元旦后春節前,黃振天被批準回城,進了居委會辦的紡毛加工小組。至于什么原因,他沒說,只說:
當時的如皋縣委書記倪錦瑜,寫了一張便條,特批我回城。要說清楚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又得一篇老長的文章。
1962年5月,原豐樂小學的周以珂老師找到了黃振天,告訴他一個爆炸性的消息:
“孩子,今年再去考中學呀!今年國家不問成分啦!”
所以,黃振天特別感激周以珂老師,是周以珂老師一句話改變了他的命運。
黃振天向周以珂老師借了課本來復習,順利考上了如皋中學。
黃振天說,小學時他是班級里最小的一個,初中三年他是班級里最大的一個。
1965年7月,黃振天初中畢業,距離18歲還有兩個月,其實就相當于18歲初中畢業了。4歲上小學,18歲初中畢業。
初中三年,黃振天成績非常優秀。
下面是黃振天提供的證明:
1965年,黃振天以如皋全縣第一名的中考成績初中畢業,但沒能考取高中,因為“不宜錄取”。這就是老徐“考古”發現的那張圖:“一份文物”。
沒考上高中,1965年9月,黃振天去了南通農場17隊——上山下鄉。
在農場里,黃振天表現優秀,又被評為“五好職工”。這真應了那句話:是金子,到哪里都發光。
黃振天算是一塊金子,學習成績好,干活也是一把好手。
1966年2月,黃振天農場被選拔去讀“國營南通農場半農半讀農業學校”,農場準備把他培養為農業技術員。
但是,命運弄人。黃振天2月開學,3月搞“四清”,5月就開始文哥了,滿打滿算,就是開學后上了20天左右的基礎知識課。
后來,連農校都被解散了。黃振天被農場分配到長江邊新圍墾的25隊。幾年之后,農場需要補充一批老師。經過培訓夠,黃振天于1974年春節后去農場一中“知青臨時代課”,教語文、英語、美術。
1977年9月底,第一次恢復高考,黃振天也想報名,想跨過高中,直接考大學。
據黃振天說,他刻苦自學,在高考中發揮出色,取得了南通農場考區總分第一名的絕佳成績,但又因“不宜錄取”而空歡喜一場。
之后,因為農場缺少高中數學老師,農場又讓黃振天教高中數學。1978年,農場一中有4名同學考取了大學。黃振天頗有功勞,所以農場破例給他發了個第一中學的工作證。
但是,后來知青返城了。所以1979年,黃振天又回到了如皋,被分配在縣造紙廠當工人。
1980年春節過后,“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如皋經委教學班”即將招生,黃振天報名。這時的報名表上,沒有了“家庭成分”這一欄。
報考這個學校,黃振天需要自學一些以前沒學過的高中無理、化學。此外他還要克服家庭困難。經過艱苦自學,并排除萬難,黃振天終于考上了,按照他的說法是:“硬著頭皮擠進了八○屆電大”。
這年,他33歲。其他學生大都20歲左右。
后來下崗潮來臨,但黃振天憑著在電大學到的知識,不僅沒有失業,還受到多家廠方青睞,爭相邀約,順利地干到退休。
以上,這么多圖片,這么多的細節,誰能造假呢?造假又有什么意義呢?
黃振天這個人,現在肯定還健在,有興趣的,可以去如皋調查一下。
實際上,黃振天的這個上學經歷,與講《史記》的王立群的上學經歷很相似。
王立群也曾講過自己的上學經歷,他小學畢業成績很好,但是公辦初中不收,后來民辦初中收了,但是得半工半讀,一邊上學一邊干活,給學校掙錢,因為學校的運轉完全靠學生的學費和工錢。
所以,這就是真的,不可能是假的。但是,有人會覺得,是真的就有些刺人神經,是假的多好啊。可這就是歷史。
不過,既然是歷史,似乎也就不能簡單地站在今天的視角來看,或者說,不能簡單地以今日之是非定歷史之是非。
如果站在歷史的角度看,當時新生的人民共和國想方設法鞏固無產階級的人民政權,也是一種必然的可以理解的選擇。只是在今天看來,有些措施是過激的,所以后來就進行了適當調整。政審制度至今依然存在,只是不再像過去那樣嚴苛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