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自古以來便高度重視孝道的中國社會來說,“人間重晚晴”體現出的是傳承至今的侍親傳統。然而,隨著現代社會老齡化趨勢不斷加深,對銀發族的溫情守護考驗的早已不僅僅是人們的孝心,“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現實困境,讓照護老年人成為亟待解決的“技術性難題”。
養老的“擔子”越來越重,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和企業究竟能發揮出多大的作用?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法治在線》欄目與拼多多(PDD.US)共同發起的公益行動“回家的鑰匙”,來到了第三站青島,給出了問題解決的示范。“回家的鑰匙”,就是通過科技手段,幫助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在走失后能盡快被找到,避免老人因走失遭遇低溫、脫水等生命危險。據了解,該公益行動自2023年底發起以來,已經走過武漢、鄭州兩城,累計向5000多個易走失家庭發放了鑰匙扣,守護家庭團圓。
在智通財經看來,站在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的當下,排除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年人的安全隱患,其責任并不能只壓于家庭一身,亦需要社會積極參與。“回家的鑰匙”公益行動的出現恰逢其時,《法治在線》團隊、拼多多以及各地公安的有益實踐,對于確保走失老人的人身安全、為相關家庭減負,甚至提升社會的適老化水平均有積極意義。
科技賦能,神奇“鑰匙扣”照亮回家路
阿爾茨海默病通常是老年人疾病,近年來,相關疾病的患病率有所上升。根據《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024》,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人數近1700萬人,這些患病老人極易走失。此前,還有報告指出,我國每年走失的老人約有50萬,相當于每天約1370人。
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易走失老人長時間在外,有時不易躲避車輛,安全很難得到保障,若再遇上極端天氣,增大失溫、脫水等風險,安危更是難卜。以此次“回家的鑰匙”公益行動落地的青島為例,這座海濱城市三面環海,到了冬季更是寒風陰冷。數九寒天,老人一旦走失長時間難尋,風險不言而喻。
在“回家的鑰匙”活動現場,多名青島當地民警上臺分享了自己找尋易走失老人的經歷和經驗。青島市公安局開發區分局長江路派出所民警簡齊恒表示,該派出所轄區有46萬人,過去一年,平均每個月有8起老人走失案件。今年2月的一天傍晚,簡齊恒接到報警稱轄區內有76歲阿爾茨海默病老人白天出門,直到晚上兒女四人回家后,才意識到老人走失。為此,派出所調出兩輛警車和八名民警,聯動分局指揮中心,查找小區及周邊監控,每個樓棟、每條街道和每間店鋪詢問排查。夜晚光線不好,小區周邊幾條街都閃爍著尋人的手電。
時間越久,尋找難度越大,老人也越危險。經過一個半小時的地毯式搜索,在距離住址4公里外,民警才終于“追”上了走失老人。“當時他已經凍得渾身發抖,又累又餓,但依然很好強地說不需要幫助,可以自己找到家。”簡齊恒說,“回看他的行進路線,毫無規律可循”。
為了更快找到走失老人,減輕家屬和民警尋找負擔,“回家的鑰匙”項目組與相關技術團隊打磨出一款防走失鑰匙扣。這款神奇鑰匙扣內置芯片,科技含量十足,具有北斗高精度定位和雙向追蹤模式。不僅如此,該鑰匙扣還首創了“家人定位+路人掃碼”雙模守護系統。免費申領鑰匙扣的家屬,在民警的幫助下將鑰匙扣和手機端“CMG回家的鑰匙行動”小程序綁定后,便能實時查看老人定位,定位誤差控制在10米內。而當路人發現老人走失,也可以掃描鑰匙扣的二維碼獲得社區民警信息,第一時間通知對方,從而大大縮短民警找尋時間,精簡找尋警力。
據了解,有需要的家庭現在可以到當地派出所申請“回家的鑰匙”鑰匙扣,經登記及評估后,家屬可免費領取。
守護萬家,群策群力給出防走失的“答案”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大踏步發展,不僅提升了生產力,同時也正在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莫道桑榆晚”,科技毋庸置疑也會是阿爾茨海默病老人防走失的最佳“答案”。
拼多多“回家的鑰匙”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把鑰匙扣同時解決了阿爾茨海默病老人“生存風險”與“精神枷鎖”的雙重困境,“活動的意義不僅在于尋回,更是對老一輩們所擁有生活的守護。”
事實也正是如此,自2023年底該活動啟動起來,被這把鑰匙守護的家庭正感受到越來越厚重的安全感。
距離青島一千多公里外的湖北武漢,75歲的阮先生只是下樓取了個快遞,人就走失了。據家屬介紹,阮先生幾年前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經常出現走失情況。阮先生曾是家里的頂梁柱,如今因為疾病,他成了那個需要被照顧的人。為了防止他走失,家人嘗試給他衣服上縫電話,給他買定位手環,都沒有起到太大作用,直到有了定位鑰匙扣才讓家人放下心來。
河南鄭州的楊先生,已是85歲高齡,同樣患有阿爾茲海默病。平常跟兒子兒媳一同居住,喜歡出門遛彎,屢次走失,只能反復在派出所民警幫助下找回。拿到“回家的鑰匙”鑰匙扣后,楊先生又一次走失,60歲的兒子兒媳并沒有第一時間想到使用鑰匙定位,還是一如既往發動親朋好友尋找。報警求助后,民警想起老人身上攜帶了鑰匙扣,很快通過定位找到了老人。此時,楊先生已經走到了離家30公里外的隔壁縣城,身體疲憊不堪。因為一直趕路,又沒有喝水,嘴唇已經干得脫皮,精神恍惚。
隨后,民警再次向家屬交待了“回家的鑰匙”使用方法。當地民警后續回訪得知,此后楊先生也有幾次離家不見的情況,不過家屬通過“回家的鑰匙”都很快找回了老人。
自“回家的鑰匙”項目落地后,諸如此類的案例已經在武漢和鄭州發生過很多起。據統計,目前已有5000多個定向用戶家庭在“回家的鑰匙”的守護之中。小程序后臺顯示,平均每天約有5%的用戶會發起實時定位。
在筆者看來,“回家的鑰匙”大概可視為是公安、媒體和企業多方群策群力下的創新范本。表面上看,拼多多發揮自身所長通過技術手段將尋找走失老人的時間壓縮到了極致,以企業之力搭建起社會關愛的數字橋梁,照亮他們的回家之路,反應出拼多多對社會易走失老人等弱勢群體的關懷。
往更深層次探究,“回家的鑰匙”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同時還消除了病恥感,減輕了家庭看護壓力,節約了公共資源,為老齡化社會提供了兼顧尊嚴守護與社會效能的良好解決方案。依循這一思路,如若“回家的鑰匙”的成功方法論及模式未來能在更多城市、更廣領域里得到實踐與推廣,可以期待的是將會有更多家庭因此受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