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商業圈最震動的消息,莫過于萬達與京東的 “世紀交易”。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一紙公告,揭開了這場資本大戲的面紗:太盟、騰訊、京東等五大資本聯手,以 500 億巨資收購萬達 48 座萬達廣場,其中京東通過旗下潘達商業直接入局。消息一出,輿論嘩然 —— 那個曾調侃 “一個億小目標” 的劉強東,為何在萬達最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這場看似 “仗義” 的接盤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商業邏輯?
一、萬達的 “至暗時刻”:500 億拋售背后的債務重壓
要理解這場交易,必須先看看萬達的處境。曾經的商業地產巨頭,如今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天眼查數據顯示,2025 年以來,大連萬達新增多條股權凍結和被執行人信息,被執行總金額超 75 億元。而更早之前,萬達商管沖擊 IPO 失敗、美元債違約傳聞等消息,早已讓市場對其資金鏈憂心忡忡。
王健林不是沒有掙扎過。從 2023 年開始,萬達就開啟了 “賣賣賣” 模式:兩年內賣出近 20 個萬達廣場,2025 年更是加速拋售 —— 僅上半年,就有 53 座萬達廣場易主,其中 48 座被京東等資本打包收購。這些項目遍布北京、廣州、成都等一二線城市,單座估值超過 10 億,堪稱萬達核心資產。有業內人士感慨:“這哪是賣資產,分明是在割肉求生。”
但拋售背后,是萬達不得不走的 “輕資產轉型” 之路。早在 2017 年,王健林就提出 “去地產化”,但轉型談何容易?重資產模式下積累的債務,如同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此次 500 億交易,看似是資產出售,實則是萬達斷臂求生的無奈之舉 —— 通過剝離重資產,降低負債率,為后續輕資產運營爭取喘息空間。正如一位投行人士分析:“萬達商管保留運營權,卻失去所有權,這是典型的‘借船出海’,用未來收益換當下現金流。”
二、京東的 “醉翁之意”:500 億買的不是廣場,是線下入口
那么問題來了:京東為何愿意當這個 “白衣騎士”?要知道,劉強東和王健林幾乎沒有私交,甚至在 2017 年還曾公開調侃過 “小目標” 言論。但商場無義氣,只有利益。京東的每一步棋,都藏著深層的商業考量。
(一)線下場景:京東零售的 “最后一塊拼圖”
作為電商巨頭,京東的線上流量早已見頂。根據 QuestMobile 數據,2025 年京東 APP 月活用戶約 5.2 億,增速同比下降 3.5%。如何突破增長瓶頸?線下場景成為關鍵。而萬達廣場,恰恰是中國最優質的線下流量入口之一 —— 全國超 300 座廣場,年客流量超 40 億人次,覆蓋 90% 以上的一二線城市核心商圈。
早在 2018 年,京東就通過戰略投資萬達,開啟了線下布局。當時 50 億的投資,換來了京東之家入駐萬達廣場的 “門票”。如今 7 年過去,京東之家已覆蓋 48 個城市,成為 3C 產品線下體驗的重要渠道。但這遠遠不夠:京東物流需要社區網點,京東超市需要生鮮自提點,京東 MALL 需要大型體驗中心…… 而此次收購 48 座廣場,相當于為京東的線下業務量身定制了 “基礎設施”。正如一位零售分析師所言:“京東買的不是房子,是線下流量的控制權。”
(二)供應鏈協同:從 “商品流” 到 “場景流” 的升級
京東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強大的供應鏈體系。但傳統供應鏈聚焦 “商品流”,而線下場景需要的是 “場景流”—— 即根據不同消費場景,提供定制化的商品和服務。萬達廣場作為綜合商業體,涵蓋餐飲、娛樂、零售等多元業態,正好為京東供應鏈提供了 “試驗田”。
比如,京東物流與萬達合作的 “萬物快閃計劃”,在廣場內設立臨時倉儲點,實現周邊 3 公里 “1 小時達”;京東超市與萬達打造的 “線下空間站”,讓線上生鮮品牌在線下展示,解決 “最后一公里” 體驗問題;未來,京東還可能將智能家電、家居產品植入廣場體驗店,實現 “線下體驗 + 線上下單 + 即時配送” 的閉環。這種 “場景化供應鏈” 模式,正是京東對抗拼多多、抖音的差異化優勢。
(三)資本算盤:跟著騰訊 “賺人情 + 賺收益”
在此次交易中,騰訊的角色不容忽視。作為京東的大股東(持股約 17%)和萬達的老合作伙伴,騰訊既是 “媒人”,也是 “出資人”。2018 年那次 340 億的戰略投資,就是馬化騰牽頭促成;如今再次聯手,京東顯然要給 “老大哥” 面子。但商業合作光靠人情不夠,還得算經濟賬。
根據交易結構,太盟作為主導方注資 50 億次級份額,承擔主要風險;國有大行提供 300 億貸款,京東等資本通過夾層融資認購剩余 150 億。這種 “優先級 + 次級” 的結構化設計,既能降低京東的資金風險,又能通過杠桿放大收益。更重要的是,萬達商管承諾繼續運營這些廣場,意味著未來租金收益、資產增值等長期回報有保障。對于京東而言,這是一筆 “低風險、高確定性” 的投資 —— 既有社會價值背書,又能獲得穩定現金流,何樂而不為?
三、行業啟示:當互聯網巨頭 “愛上” 實體經濟
這場交易的背后,折射出中國商業格局的深層變化。曾經 “輕資產至上” 的互聯網企業,如今紛紛擁抱重資產、重倉實體經濟。劉強東早在 2017 年就預言:“所有互聯網企業都會朝重模式發展。” 如今京東用行動驗證了這一點 ——72 萬員工、全國 1500 多個倉庫、超 500 座萬達廣場,京東早已不是單純的 “電商平臺”,而是蛻變為 “實體 + 科技” 的復合型企業。
這種轉型,既是迫于流量焦慮,也是出于戰略遠見。在消費分級的大背景下,單純的線上流量廝殺已經過時,“線上線下一體化” 成為新賽道。拼多多通過 “農地云拼” 連接產地,抖音通過 “興趣電商” 重構人貨場,而京東選擇用資本和供應鏈打通線下場景 —— 路徑不同,目標一致:都是為了抓住消費的 “最后一米”。
對于萬達而言,此次交易是 “活下去” 的關鍵一步;對于京東而言,則是 “走出去” 的重要跳板。但這場資本聯姻能否長久?關鍵在于兩點:一是萬達商管的運營能力能否維持廣場價值,二是京東的線下業務能否真正落地生根。畢竟,500 億買的不是 “友情”,而是真金白銀的回報。
當王健林的 “小目標” 變成劉強東的 “大布局”,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兩個企業家的命運轉折,更是中國商業從 “互聯網狂飆” 轉向 “實體與科技共生” 的縮影。未來的商業江湖,或許不再有 “線上 vs 線下” 的對立,只有 “如何用科技重構實體” 的共同命題。而這,才是這場 500 億交易留給行業最大的啟示。
商悟社由媒體人張志雪創辦,超 200 萬人關注的商業科技媒體,全平臺分發,若轉載請寫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