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趙玉蘭,今年六十三歲,初中沒畢業就跟著父母干農活了,婚后一直生活在一個南方的小縣城。
丈夫早些年在糧站上班,后來單位改制,他提前退休回了家。
我年輕時在供銷社做臨時工,后來供銷社倒閉,就一直靠給人縫縫補補、做點零活貼補家用。我們算不上富裕,但日子過得還算清清白白,粗茶淡飯也能知足。
我和丈夫有一個女兒,名叫小雪,從小懂事、聰明,學習也好。
那時候大家都覺得“養兒防老”,可是我和老趙一直覺得女兒不比兒子差,能有個懂事的孩子,比什么都強。
我們把小雪拉扯大,供她上大學,結婚的時候也出了一輛車、給了首付。女婿是做電商的,家境也不錯,對我們老兩口還算有禮數。
相比之下,我姐趙玉梅就風光得多了。她比我大三歲,當年她家早些分家,父母給她留了老房子做嫁妝,又早早結了婚,丈夫是鎮上糧油站的站長。
她生了兩個兒子,一家人走哪兒都挺直了腰桿。
可如今,我和她都過了花甲之年,我卻住在女兒家三居室的大房子里,每天吃著女婿做的飯,和外孫一起晨跑、看書,而她,卻在村里昏暗破舊的小平房里照顧臥床的丈夫,兒子個個不來問津。命運怎么就反過來了呢?
02
我姐從年輕時就是村里公認的“有本事女人”。
那時候,誰家能一連生兩個兒子,還個個身強體壯、伶俐乖巧,那是打著燈籠都找不著的好命。村里人都羨慕她,說她是“坐在福窩里的人”。
她自己也常掛在嘴邊一句話:“我有兩個兒子,以后老了怕什么?一個照顧,一個孝順。”那時候的我只笑笑,心想女兒又不是外人,咱就一個寶貝,照樣不差。
可誰想到,這“福”還沒享幾天,她丈夫就攤上了腦梗,半邊身子不能動彈。
一開始兩個兒子還輪流回來照看幾天,時間一長,借口工作忙、孩子小、壓力大,一個推一個,漸漸地只剩下她一個人守著這個沉默不語的病人,日復一日地喂飯、擦身、換尿布。
我去看她的時候,她坐在門口,滿臉的皺紋像是凹陷在疲憊里。她看到我拎著保溫桶、提著女婿做的糖醋排骨,笑得有些尷尬:“你姐夫愛吃這個,只是現在……牙不好了。”
我進屋一看,那床褥都潮得不行了,一股說不出的酸味。我忍不住問:“姐,你這兩個兒子呢?不是一個在市里,一個在鎮上嗎?咋就沒一個回來替你一會兒?”
她一邊擺弄著床頭的水杯,一邊低聲說:“都忙,年年買學區房、換車,開銷大,他們壓力也不小。大兒媳說照顧老人是女人的事,她天天要上班;小兒媳更是不沾邊,說是老人的事歸老人的兒子管。”
我聽著只覺得荒唐,卻也不好多說什么,只能勸她找保姆:“姐,你自己身體也不好,這樣下去不是個法兒。”
她搖了搖頭:“錢從哪兒來?你姐夫退休金也就兩千多,他們兒子們一個月不給一百塊,我還得貼。”
我實在看不下去,就給小雪說了,小雪果斷叫了人上門幫她洗床單、打掃衛生,還幫聯系了附近最便宜的護理員,臨走前塞給我五千塊:“媽,替我給舅舅舅媽補點,別說是我給的。”
我含著淚,沒敢讓她知道是小雪掏的錢。
我姐年輕時“壓”我一頭,逢年過節都愛擺排場,兒子一個個孝順聽話,如今呢?她住著漏風的小屋,而我,天天聽著外孫叫我‘奶奶’,吃著女婿做的飯,還勸我報老年大學學寫字、畫畫。
她也曾問過我:“妹子,你是不是命比我好?”
我只輕輕一笑:“哪有什么命好命壞?都是我們自己一天天養出來的。”
我記得她小兒子結婚那年,辦得好不氣派,十幾桌大席,煙酒都是高檔的,彩禮給了十八萬。我問她:“這錢咋出得這么爽快?”她擺擺手:“我省吃儉用一輩子,不就是為這點時候?他以后就會記得娘的好。”
可婚后第二年她想搬去兒子家住,兒媳當面就說:“你們農村人習慣不一樣,怕不合適。再說我們房子也不大。”
她只能灰溜溜回家,后來才知道那房子是貸款買的,兩個孩子早就為房貸、車貸焦頭爛額。
反觀我和老趙,沒敢讓小雪出太多婚房錢,是我們自己早早在縣城買了個舊小區的二手房,雖然小雪現在住得更寬敞,但她常念著我們,不讓我們住老房,說:“爸媽,你們為我付出太多了,現在該我們孝順你們。”
小雪每個月轉賬三千,逢年過節都是她帶著女婿和外孫回來做飯、洗衣、打掃,我們兩個只管享清福。她說:“我只有你們兩個親人,你們好,我心才踏實。”
說到底,兒女孝不孝,不在于性別,而在于你怎么教、怎么愛。
我姐那兩個兒子從小在“你以后要養我”這句話里長大,卻不懂什么叫情感回饋。他們覺得“孝順”是任務,是負擔;而小雪,是我從心底里呵護出來的,哪怕是女孩,也有責任心、有擔當。
03
過年時我和小雪一家去了外地旅游,回來路過老家,特意去看看我姐。她見到我們,一邊笑一邊落淚。
“你過得真好啊,妹子。”
我握著她的手:“姐,咱年輕時吃的苦不一樣,但這晚年,是我們自己選出來的。你別倔了,保姆還是要請,身體要緊。”
她低頭抹了把眼淚,嘆了口氣:“我就想著啊,兩個兒子,能輪著孝順我一個月,我都不至于這樣……可我張不開這口。”
我知道,她心里放不下那個“兒子養娘”的夢。
回去的路上,小雪問我:“媽,你是不是心里難受?”
我點了點頭。
“那你以后別再說‘你一個女兒’,你有我,我們一起好好活。”她握住我的手,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
所謂晚年天壤之別,不過是“養兒防老”與“養心育人”的差距。
不管是兒是女,最重要的是,愿不愿意陪你走到最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