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一的天泛著灰白,檐下麻雀縮成小團不吱聲。
老一輩常說“五月初一陰云罩,六月田埂長青苔”,這話讓人心慌。二十年前那個暴雨成災的夏天,就是從這樣的天色開始的。
農諺里藏著老祖宗的智慧,頭一句“五月初一掛水簾,三伏天里撐船行”。芒種前后若雨點子連成線,伏天怕是要泡在水里了。
去年晌午突降銅錢大的雨,七月菜園積水讓黃瓜秧全爛了根。“初一蛤蟆早開嗓,梅雨要淹灶王爺”,這話更讓人揪心。
前些天田溝青蛙早叫半個月,夜里吵得人睡不著,準是陰雨要來了。九幾年發大水那年,五月初一蛙聲震天響,后來真應驗“灶王爺泡腳”。風向也有講究,“北風掃過五月初,旱澇兩重天”,親身經歷過三回。
二十年前五月初一刮帶土腥味的北風,六月旱得地裂,七月暴雨沖垮壩。
莊稼剛挺過干旱又遭水淹,比單純旱澇更傷農人的心。還有句“五月初一曬破瓦,伏天汗珠摔八瓣”,說得實在。叔公說1942年大旱,五月初一曬化柏油路,全靠老話保住半坡紅薯。
“燕子低飛蟻搬家,五月初一現端倪”最讓人信服,觀察多年錯不了。去年燕子窩突然加高三寸,后來六月真的水漫金山,老話太準了。“露水打濕五月初,梅雨要下四十日”,年輕時不信,結果晾衣長蘑菇。
村頭老李頭靠“五月初一觀云色”,提前把牲口趕上坡,救了不少命。
眼下天色更陰沉,東南風裹水汽鉆脖子,被單潮得能擰出水。墻角青苔綠得發亮,這些變化都在印證老話的智慧,要應驗了?農諺不是空穴來風,是祖祖輩輩在田里摸爬滾打的經驗。
就像“初一開江雨,初五定劃船”,說的是五月初一下雨,雨水多到能劃船。
“五月初一動一流,大船開到村跟頭”,過去沒天氣預報,全靠這些話防澇。要是五月初一晴天呢?“日曬五月頭,大旱四十五”,預示伏天干旱少雨。
不同天氣對應不同年景,莊稼人最怕旱澇不均,一年收成全靠天。
九八年那次大澇,五月初一也是陰沉沉,地里玉米倒伏一片,損失慘重。
前年五月初一晴得刺眼,伏天旱得河見底,水稻減產三成多。這些數據擺在眼前,農諺的參考價值不能忽視,卻也不能全信。現在有了天氣預報,可老輩人的經驗還是種地的“好幫手”。
天氣變化牽連著千萬農家,旱澇都揪心,只盼風調雨順有收成。“是澇是旱,五月初一早看天”,這話在村里流傳了幾十年,句句是心血。
面對變幻的天氣,咱莊稼人既要信科學,也要記著老輩人的叮囑。今年五月初一的天象,到底是澇還是旱?大家心里都揣著問號。
田里的玉米剛出苗,大豆也剛破土,就盼著天氣別折騰莊稼。農諺里的門道,是對自然的敬畏,也是與土地打交道的智慧。不管天氣如何,提前做好準備,才能少受損失,心里更踏實。
您那邊五月初一啥天氣?
老輩人有沒有念叨啥農諺?歡迎說說。關注天氣號,及時了解最新氣象,提前為莊稼做好打算。
以上說法僅供參考,具體天氣以官方預報為準,祝您今年有個好收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