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五月初一,老輩人說這天氣能看今夏旱澇!按農歷算,剛送走四月,邁進五月門檻,小滿節氣剛過幾天。
南方正被濕熱“桑拿天”籠罩,降雨頻繁讓人犯難,北方黃河以南不少地兒飆到35℃以上。農村老傳統里,五月初一要吃“乖粽”,提前為端午做準備,圖個孩子懂事的好寓意。
但對種地的人來說,更在意這天天氣,老話說“旱不旱看五月初一”,到底準不準?先看老祖宗留下的農諺,各有各的說法。
“五月初一動了流,陰陰雨雨四十五”,“動了流”就是下雨,預示后續雨水多。
這對莊稼是好事,五月正是作物猛長時,玉米大豆水稻都需水,綿綿細雨潤地,根系壯葉子綠。可“五月初一響雷公,十個圩田九個空”,初一打雷可不是好兆頭,怕接下來少雨干旱。沒水的話,玉米葉子打卷,水稻黃尖,收成要遭殃,人畜用水都成問題。
“五月初一烈日照,麥子成堆老農笑”,晴天預示風調雨順,麥子長得壯,收割時堆成山。
還有“五月初一東風起,伏天水不足”,刮東風意味著伏天降水少,莊稼缺水要減產。現代氣象也有分析,和農諺說法有啥不一樣?
摘要里提到,今年五月初一前,江南等地已下了幾天雨,國家氣候中心預測梅雨期降水偏多10%-20%。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北抬,比常年偏北,夏季風可能提前,雨帶位置不太穩當。
近30年數據顯示,初一高溫少雨,夏季“空梅”概率65%,雨水少就怕旱。可現在氣候變暖,老農諺的規律會不會變?
有人信老理兒,有人信科學,到底該聽誰的?就像山東壽光,把農諺和物聯網結合,老智慧加新技術,種地更有譜。
但天氣多變,去年北方部分地區暴雨成澇,今年會不會又有極端天氣?難說。對咱農民來講,靠天吃飯沒錯,可不能全靠天,得提前做準備。
雨多的地方,趕緊挖渠排水,別讓莊稼泡水里;天旱的地方,想想辦法蓄水抗旱。
不管是信農諺還是信預報,關鍵是別耽誤農時,該種的種,該防的防。今年五月初一,你那兒是晴天、下雨,還是刮風、打雷?
和老諺說的一樣不?
有人覺得農諺過時了,現在有衛星雷達,看天氣更準;有人覺得老輩經驗管用,畢竟傳了千百年。其實各有道理,農諺是地域經驗積累,科學預測是技術進步,兩者結合著看,心里更有底。
氣象數據說,今夏降水可能“南北多、中間少”,黃淮部分地區要防夏伏旱,沿海留意臺風雨水。
這些信息給咱提了個醒,不同地方得按實際情況應對,別一刀切。
種地人最盼風調雨順,可天氣難琢磨,多關注天氣變化,及時調整農事,才是正事兒。
你家鄉還有啥關于五月初一的俗語?準不準?歡迎留言嘮嘮。
最后說一句,天氣預測有不確定性,農諺和科學分析都作參考,具體還得看實際情況。
提前做好兩手準備,不管旱澇來了都不怕,減少損失才是硬道理。關注我們的天氣號,后續接著聊各地具體的防范法子,別錯過重要信息。以上分析僅供參考,實際天氣以當地播報為準,大家靈活應對,祝今年有個好收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