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名為《掩耳盜鄰》(The Friends And Neighbors)的新美劇,取代了前一陣大熱美劇《白蓮花度假村》第三季,在探討美國富人階層題材賽道表現十分亮眼:不僅口碑逆襲后者,還在豆瓣取得了8.3的評分佳績。該劇通過一場大型財富解構之旅,展現出對美國當代社會的深刻反思,對金錢、階級與自我價值的犀利諷刺。
該劇講述了喬恩·哈姆(Jon Hamm)飾演的一個風光無限的金融精英,在失業后為緩解生活危機,選擇去偷自己鄰居好友的故事,而該劇中文譯名《掩耳盜鄰》,則十分巧妙地諷刺了男主人公“掩耳盜鄰”的行為。在該劇片頭出現之前,鏡頭語言的快節奏與主人公的內心獨白,寥寥數筆便勾勒出了主人公庫珀的人生。這簡直是一部中產階級的美國夢教科書。他白手起家,四十多歲已躋身“精英階層”:坐擁別墅豪車、妻子美貌、兒女出挑,絕對的“成功人士”。然而,劇集的開場,鏡頭中的他從一地血泊中站起,搖搖晃晃著沉入鄰居家的泳池水底,在下沉過程中,旁白是庫珀對自己人生究竟是怎么急轉直下,一路變成現在的樣子的追索。
一切都源于意外。一天,他滿懷期待提前回家,卻撞破了妻子和好友的出軌現場。而婚姻的崩塌只是這場噩夢的開始。他花了好久走出家庭變故,還是繼續承擔著兩處房產的巨額貸款、孩子們的贍養費以及私立學校的高昂學費。雪上加霜的是,庫珀因一場艷遇,被公司開除了。由于當初在入職時簽過禁止挖角條款,兩年內他不能再找同行業的工作,手里的客戶資源也被上司搶走。
生活的天翻地覆,仍不能令其放棄自己的高端人設。他開著瑪莎拉蒂,在富人區的派對上排遣孤寂。為了避開前妻和她的新歡,庫珀在派對主人家閑逛,發現了一抽屜名表和現金。在生活壓力與道德底線的拉扯下,他最終“順”走一卷美金。他心想這么一小卷錢,可能根本不會被覺察。事實果真沒人發現。潘多拉的盒子就此打開了……庫珀開始有一次次計劃地“光顧”那些外出度假或出門聚會的美鄰家。而他的目標也從錢,變成了百達翡麗、頂級紅酒、愛馬仕限量包……
可貴的是,劇集并未拍成“俠盜羅賓漢”似的傳奇,而是將庫珀的泥足深陷轉化為對消費主義的控訴。男主角偷得得心應手,是因為他太了解他的美鄰們了,他就是他們中的一員。通過入室盜竊,他開始審視起自己的生活。《掩耳盜鄰》在此時顯示出與那部相隔百年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一脈相承的思想性。一步步借庫珀的行為與思考,來一寸寸剝開美國精英階層看似精致、實則虛偽空洞的生活表面。如,劇中富人囤積奢侈品(如30米防水名表、天價高爾夫球桿),將財富作為身份象征;庫珀盜竊時發現鄰居家中價值百萬的藝術品與無人翻閱的精裝書,諷刺了消費主義下文化的精神屬性被消滅;劇中,富人階層社交的和諧光鮮,與人際關系的充滿算計,時時形成比照。NBA球星靠推銷智能馬桶維持著名人光環,慈善晚會和高檔俱樂部會員,僅是身份的表演;庫珀寧愿“掩耳盜鄰”也要拒絕降低生活標準,映射出美國精英階層對經濟脆弱的恐懼——承認失敗比失敗本身更可怕。而富人社區的安全感建立在階級隔離上,劇中女管家為躋身上流成為共犯,則進一步諷刺了階級躍遷的代價與制度性虛偽等等。
據了解,《掩耳盜鄰》第一季的誕生,經過了長達十二年的創作。該劇由編劇出身的喬納森·崔普爾執導,而故事的靈感源于他在紐約州富人社區的居住經歷。喬納森曾坦言:“這里(富人區)的人們夜不閉戶”,但這種對“安全幻覺”的反思,讓他意識到,美國社會的脆弱性與其精心構建的穩定假象形成了荒誕的對比,這成為了《掩耳盜鄰》的核心。劇集的拍攝地“韋斯特蒙特村”雖為虛構,但其原型取自紐約上州與康涅狄格州的精英社區。導演團隊通過冷色調的鏡頭語言,將修剪整齊的草坪、玻璃幕墻的現代別墅轉化為壓抑的符號,暗示財富背后的精神荒漠。
《掩耳盜鄰》巧妙地用黑色幽默建立觀看的間離感,將庫珀的盜竊行為逐漸從謀生手段演變為對自我價值的確認。當他潛入鄰居家中時,旁白道出:“我偷的不是珠寶,而是他們的人生選項。”展現了當代美國社會精英坍塌的現狀,這種批判超越了簡單的“仇富”,將矛頭直指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觀眾看到的不只是犯罪,而是一整片的精神廢墟,就像每集精彩的片頭用特效向我們展示的:世界正在一塊塊剝落崩塌,而喬恩·哈姆(庫珀的扮演者)捂起耳朵,一味向前奔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