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文學新征程丨袁堂棟:“草根”作者的突圍之路

0
分享至



袁堂棟,筆名西嶺秋鳶,重慶市巫山縣平河鄉人。重慶市作協會員,巫山縣作協理事,縣委黨史研究室特邀書稿評審專家。在《電影文學》《中國三峽》《中國組織人事》《公民導刊》《萬縣日報》《巫山報》等發表作品。參與編著《川東門戶——巫山》《新編三峽導游》《名城巫山·文化史話》等。出版文化散文集《三筆巫山》。

袁堂棟:“草根”作者的突圍之路

(本期訪談主持人:陳泰湧)

上游文化:你認為作為一個寫作者,自己和其他寫作者有什么不同?

袁堂棟:如果要說到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個人經歷的特殊性。我是從鄉村到城鎮,從城鎮到鄉村,從煤油燈下,到電腦桌前,盡管時斷時續,有些艱難,但始終堅持了為文學夢想的奮斗。

上游文化:那我們就談談你的創作經歷吧。

袁堂棟:我的文學創作大約分為五個階段。

一是鄉村練兵階段,是1981年8月到1990年8月。那9年的時間里我任巫山縣安宜小學教師、巫山縣官陽區教育辦公室中師函授語文輔導員。主要練筆手段是撰寫消息、通訊投稿,結合教學撰寫小學生讀寫輔導等文章,還獲得了四川省教育廳、團省委優秀少先隊輔導員稱號。

1990年9月到1996年3月,近6年的時間,是我的第二個階段——機關探索階段。我調到巫山縣教育局工作后那些年,我在多家報刊發表新聞和文學作品,也參與了一些書籍的撰寫工作。

第三個階段是跨行鍛煉階段。從1996年4月到2006年12月,我在縣農經委、縣人事局工作,適應新行業節奏后,在一些報刊發表散文和地方文化研究類的文章,參與《名城巫山·文化史話》的撰寫。

第四就是城鄉提升階段。在2006年12月以后,我擔任了多個鄉鎮和人大的職務,工作圍繞“三農”,于是在眾多報刊和客戶端發表消息、通訊、散文等,也就是圍繞著我的這段重回鄉下的生活和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我的文化散文集《三筆巫山》就源于這段時間的創作,另外還創作了一些脫貧攻堅題材的劇本和小說。

第五個階段才真正稱得上文學創作吧,前面25年應該都算是練筆,大多數時間都是一種“懵懂”的狀態,其實,到現在我對文學創作仍然是“懵懂”的。


上游文化:為什么要用“懵懂”二字來總結自己文學創作的心路歷程,而不是用“理想”“夢想”等詞?

袁堂棟:懵懂本義是糊涂、迷糊,乍一看和文學不太相關,但在習作過程中,作為基層作者難免會產生各種迷惑,進入“懵懂”狀態,這幾乎成了寫作過程中的常態。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都嘗試過去努力解惑,尋求突破和提升,但結果卻不同——有的淺嘗輒止,打道回府;有的避實就虛,繞道而行;有的堅持初心,迎難而上,發揚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一步一步求索,一個一個破題,一級一級攀升。我屬于后者。

解惑的過程就是從懵懂中找準困惑、學習知識、尋求突圍,也是挑戰自我、完善自我、積累經驗的過程。理想、夢想等固然美好,但都避不開“懵懂”這個階段。懵懂里有敬畏、有放棄、有醍醐灌頂,和參悟有所不同。

解惑的勇氣,多半會轉化為創作的動力;解惑的方式手段,必定會給創作手段帶來一定的啟示。

作為基層作者,要播文學種子,要圓文學夢想,面臨著生存與愛好的挑戰,意味著要把握好時間的分割與利用問題。稍一松懈,時間便讓位于工作與生存,讓愛好遠行的動力隨之消散,“懵懂”的動力一旦消失,就沒有了堅持和努力的基礎。所以,我認為我現在仍然處于“懵懂”中,也沒有什么不好。

上游文化:豐富的人生閱歷,的確是我們從事文學創作的一筆寶貴財富,那么,在你的文學之路上,讓你受益最多的因素有哪些呢?

袁堂棟:首先是家庭的啟蒙。我的家鄉距離巫山縣城115公里,是一個很小很小的山村。這樣的條件,文化生活自然是少得可憐。但我們家卻逐步積累,組建了少有的鄉村圖書室,最多時有200多本連環畫,《解放軍文藝》《民間文學》等雜志,沒有封面封底的《紅巖》《萬山紅遍》等小說,還有在外工作的父親手抄的《毛主席詩詞》《莊稼雜字》等。雨天或農閑夜晚,都會吸引不少人前來看書。此番景象,當時的《四川日報》還進行過報道。我由翻看圖畫,到閱讀文字,雖是囫圇吞棗,但學到了不少知識,受到了不少啟發。母親也鼓勵我們組建文藝小分隊,熟悉快板、相聲、三句半、演講歌曲、朗誦詩歌、排練舞蹈等等,從中積累了不少知識。

這些,都增強了我對文字的領悟能力。1978年中考,作文是《給越南難僑的一封信》,絕大多數農村考生不知“難僑”為何物,以僑為橋,敷衍成篇,讓閱卷老師頭疼。我雖然有些發懵,但還是憑借從報紙上學到的知識,寫了“越過滔滔的南溪河”“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等語句,安慰話和措施不多,算是當了回明白人,讓閱卷老師找到了興奮點。89分的語文考分里,也許有其他同學失誤的陪襯分,還有那么一點一枝獨秀的印象分。

第二個因素就是得遇良師。老師的鼓勵,一直是我熱愛和前行的動力。

小學語文老師周祖芝先生,從學習造句開始,就多持鼓勵態度,經常將我的作業念給同學們聽。他激發了我學習語文、愛好文學的最初興趣。

小學高年級、初中語文老師、班主任魯良朝先生,曾發表過20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還出任過1991年版《巫山縣志》主編。他的教學往往把功夫放在“課本”之外,除了布置作文、講評作文、培養興趣外,魯先生還讓我們自己辦理班級學習園地、校外墻報等。每期主題由老師指導選定,稿件撰寫、抄寫則由我牽頭完成。放學后他還將少部分同學召集到他的寢室,瀏覽發表了他的通訊、文藝作品的樣報、樣刊,然后,聽老師朗誦新的作品。我還幫魯老師謄寫稿件,分享創作的喜悅,這些都樹立了我寫作的信心。

進入巫山師范后,班主任、語文老師羅光梁先生,對我們這群多數為十三、十四歲的“幼兒班師范生”,負擔起了指導生活、學習的雙重擔子。除了作文,對于我的練筆一段本、摘錄本、課余寫作,羅老師都認真審讀,給出中肯的指導意見。校內完成的多篇影評,1982年發表于《萬縣日報》的散文處女作《枯枝》,都是羅老師指導的結果。

第三個因素就是文友的鞭策。在我們巫山,我們很多文學愛好者相互抱團前行,相互鼓勁。甚至是多年以后,大家仍在相互鼓勵前行,除了業務領域成就外,很多人都成長為了重慶市作協會員。

第四個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堅守,從鄉村到城鎮,從煤油燈到電腦桌前,我一直堅持為文學夢想奮斗。


上游文化:那請談談你的“堅守”吧。

袁堂棟:我在校學習時間不多,初中2年,師范3年,小學則只有4年半,不足十年。小學和初中的課本,基本是期末才發到手上,很多時間是讀“望天書”,且平時有農忙假、校園開荒等學農活動。

同時,我還面臨饑餓、病痛等問題,無不侵占著我的學習時間,但我從未停止學習。曾經有師范同學笑問,都是一個老師教出來的,你怎么會有那么多奇妙的文字組合展示?我回問,除夕晚上你一般會干什么?同學也挺實誠:電視普及前多打牌娛樂,有條件后多追春晚。我不是不想欣賞春晚,而是更愿意把時間和精力都用于學習或練筆。

師范畢業后,沒有因為找到了工作,就放松了學習,而是第一時間報名參加了四川省廣播電臺的中文函授學習,后參加了中國語言與邏輯函授大學、《春風》函授青年文學講習所等學習。學校后面的小樹林,就成了我安靜學習的場所。

1984年至1988年,我參加西南師范學院(現西南大學)中文本科函授學習,連續五年沒有在家過春節,老師家、親戚家甚至醫院的病房,都成了我學習的場所。五年的堅持,我獲得了優秀畢業生稱號。

當然,由于學得不深不透,時至今天,我的表達仍處于簡單低級的狀態。但我要說的是,要感謝學習,感謝閱讀。學習、閱讀,讓我站到了更高的臺階,領略了外面更加精彩的世界,助力我完成了用筆交流的夢想。

上游文化:求學確實很難,能堅守,也確實是難能可貴!那么,就文學創作本身,你認為遭遇到的最大困難又是什么呢?是如何克服的?

袁堂棟:要說文學創作最難的地方,我認為是文無定法,但必須遵守相應的規則,不然,有可能離題萬里,不知所云。我們的習作,在選題、立意、謀篇布局等方面,首先是按照相應的程式進行的。最難的,就是突破框框條條,完成自我涅槃。

而具體到我記憶中最艱難的時候,那就太多了,主要是“有寫作的沖動,卻又遲遲不敢動筆”。這在寫作散文《銅鼓珠子》的時候,反映得最為強烈。

這篇文章,從頭年11月2日在工作筆記本上寫下題目,到次年5月底完稿,前前后后寫了半年多,其中,有工作生活的干擾因素,也有寫作上的諸多困惑。

首先,審美的障礙。銅鼓山上是干旱少雨地區,種植水稻多靠人工修塘,蓄水時間久了,當地人多認為不美,甚至有些厭惡。多年以后,在遙遠的潼南,一個銅鼓人半開玩笑半認真詢問,為什么要把臭水塘比喻為珠子?這個問題,從基本認知上可以解決,從審美角度也可以平衡。水稻是解決生存的,水是解決水稻生長的,從水的奉獻去找答案,去產生聯想,審美還有問題嗎?

其次,贊美的層次。是單一表述,還是復式渲染;是外形描述,還是縱深挖掘;是專業敘述,還是文學贊嘆,等等,每一個問題都不容忽視。

再次,時空的掌控。白天黑夜,春夏秋冬,太陽月亮,風霜雨雪,甚至色彩,孰輕孰重,都要考慮。

第四,語言的把握。最初的語言,多平鋪直敘。在我的家鄉平河,朗讀初稿后雖然贏得了陣陣喝彩,但我仍不滿意。隨后一個月又進行了多次修改,皆有原地踏步之嫌,特別是找不到結尾的感覺。


上游文化:最后是怎么解決的呢?

袁堂棟:有一天我來到神女大道,正好坐到了出土于銅鼓山的虎鈕錞于旁邊休息,望著滔滔東去的長江水,再望向銅鼓山方向,便有了“珍珠般的銅鼓水池呀”的感嘆,也有了“跳下山岡的活潑,走過草地的從容”“奔向遠方的渴望,躍上云端的浪漫”引領性表述,為抒發感情提供了相應的基礎。

上游文化:“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除了這次“偶得”,你認為來自基層的寫作者在面對創作困境時,應該怎樣“突圍”?

袁堂棟:我一直想聊這個問題。“突圍”是對“草根”作者實現文學夢想的比喻。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在這個充滿激情的時代,在這個人工智能越來越成熟的時代,眾多基層作者拿起筆,拉近了與文學夢想的距離。

但是有一個現實問題,長期以來,文學夢實現的樸素標準是作品變成鉛字,包括目前作協吸納會員也是對文學成果有諸多要求,多數基層作者要想達到這個標準非常困難,甚至會長期都邁不進那個門檻,一直都是“草根”身份。但眾多的“草根”作者仍然辛勤耕耘著,在文學園地里追尋著詩和遠方。可以說,逐夢而行的“草根”作者群體,從來沒有今天這樣龐大,熱情這樣持久。

這些文學路上的同行者們更注重寫作的過程,在豐衣足食的當下,很多人的寫作,是用文字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是肉體與心靈自我對話的一個途徑,是走向世界溝通世界的一座橋梁。寫作的樂趣,重點已不再是結果,更多的轉移到過程的演繹。

現代傳播方式的日新月異,讓寫作不再是展示人類思想與情感結晶的唯一方式,但寫作的獨特魅力是其他手段無法代替和超越的。再完美的聲像作品,如果沒有文字的解讀,都無法完全顯現創作者的初衷。

只有寫作,集中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觀察、認知和感悟,以及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的靈魂拷問。

但不是每個“草根”作者的寫作,都自覺完成了手段與思想的提升。這也是包括我在內的“草根”寫作者們的常見病,一個是創作指導思想不夠明確,另一個是創作運用手段不夠豐富。這也許是歷練不夠,也許是學習思考不足。

上游文化:最后,我還想請你用一段話來給我們的“草根”作者們指點一下迷津,幫助“突圍”。

袁堂棟:業余作者的堅持,并不一定需要高級的場所,良好的條件,隆重的儀式。并不一定是揮筆成稿,洋洋萬言,可以是靈光閃現的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甚至可以記錄身邊的半截趣話,一句臺詞,或是長長短短的摘抄。特別是現代辦公條件改善后,可以利用手機記錄下閃現的靈感,時間充裕時再整理完善。

袁堂棟:下莊曬夏

袁堂棟:觀讀貴州

袁堂棟:那年月,那游戲

袁堂棟:開江豆筍

袁堂棟:五里坡瀑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游新聞 incentive-icons
上游新聞
重慶“門戶級”新聞客戶端
220381文章數 583020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宿州市| 龙岩市| 哈巴河县| 诏安县| 郯城县| 迁安市| 清水河县| 东宁县| 佛坪县| 潮州市| 郎溪县| 饶河县| 鹰潭市| 古蔺县| 梅州市| 阳春市| 临武县| 同仁县| 伊宁市| 青海省| 怀宁县| 绵竹市| 都匀市| 新宾| 荥阳市| 石泉县| 五常市| 当涂县| 卢湾区| 金沙县| 吉隆县| 屏东市| 沙雅县| 长泰县| 象州县| 平顶山市| 兴安县| 瑞金市| 六盘水市| 枣强县| 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