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 “ 2025清潔能源應用及采暖散熱器行業年會 ”和“2025內蒙古清潔能源 應用技術交流會 ” 在 內蒙古 赤峰成功召開。 本次會議以“雙碳潔能 綠動未來”為主題, 協會領導、 院士、長江學者、行業專家、企業代表, 圍繞能源革命、轉型升級、“好房子”建設、零碳園區建設、綠電消納等主題進行深度探討。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楊旭東教授做了《對中國農村能源問題的一些認識》主題演講。
楊旭東教授指出,我國農村生活總能耗高達3.17億噸標準煤,其中北方地區采暖用能占比35.8%,南方地區炊事用能占比15.5%,北方地區炊事用能占比21.3%。煤炭在農村用能結構中仍占據主導地位,戶均煤耗達到1.5至3噸/年。盡管商品能已占總能耗的60%,但散煤直接燃燒導致清潔化率低,室內室外污染物排放嚴重。北方農村地區建筑保溫性能差、室內舒適性低,是導致能耗高的重要原因。推動農村用能側轉型,實現去煤化、減污降碳、提升舒適水平,已成為農村能源發展的當務之急。
楊旭東教授展示了“靶向保溫”技術在農村建筑節能改造中的應用。這種技術通過精準的保溫改造方案,實現了經濟性和節能效果的綜合優化。例如,在吊頂、北墻內保溫貼、外窗保溫簾和外門保溫簾等關鍵部位采取保溫措施,可在較低成本下實現30%的節能率,單戶改造總投資小于4000元。此外,楊旭東教授還提到了一種新型的電氣化取暖設備——低溫空氣源熱泵熱風機。這種設備具有超低工作環溫、超高制熱能力、節能效果顯著等特點,能夠在寒冷及嚴寒地區高效運行,同時滿足農村實際需求,如單室控制、即開即用、無需防凍、維護簡單、安全可靠等。實測數據顯示,使用這種熱風機的用戶在整個供暖季的單位面積用電量僅為25至35kWh/m2,遠低于傳統直熱式或蓄熱式電暖器的100至120kWh/m2,顯著降低了運行成本。
楊旭東教授進一步探討了農村電氣化與新型能源系統的構建路徑,指出電氣化是農村能源轉型的重要方向。農村屋頂光伏、生物質能、小水電和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潛力,可滿足農村自身用能需求,并將多余電力輸送到城市。他還介紹了基于“光儲直柔”的農村新型分布式能源系統,強調通過優先戶內及村內消納、響應電網調度、有序上網,可實現農村從能源消費者向能源產消者的轉變。
楊旭東教授分享了多個農村新型能源系統示范案例,展示了技術應用的實際效果。山西莊上村項目通過屋頂光伏建設,總裝機容量達2.06MWp,配套建設717kWh儲能系統。截至2024年11月,該項目節約標煤2675余噸,減少CO2排放6668余噸,并獲得COP28“能源轉型變革者”獎項。山東東營市羅蓋村首批光儲直柔示范項目涵蓋25戶農宅和一個展廳,屋頂光伏總裝機約270kW。通過直流化改造,實現了光伏電力的高效利用,并展示了電動農機與電力系統的交互應用。河南鶴壁市實施了農村清潔取暖“四一”模式,戶均總投入1.35萬元,農戶承擔3500元,財政補貼10000元。通過低溫空氣源熱泵熱風機和智能生物質顆粒燃料爐具的應用,實現了清潔供、節約用、能承受、可持續的目標。
楊旭東教授最后對農村能源轉型的未來進行了展望。他指出,通過深入調研、技術研發、工程實踐和總結提升,農村能源系統有望在2030至2035年基本消除散煤,2040至2045年實現近零碳排放。農村將成為我國能源轉型、低碳發展的排頭兵,不僅生產糧食,還生產輸出零碳電力和零碳燃料,為農民帶來額外收入。農村能源轉型不僅是技術的挑戰,更是模式的創新。通過光儲直柔電力系統、生物質能商品化、零碳鄉村建設等舉措,農村將率先實現碳中和,為國家整體碳達峰和碳中和戰略貢獻約15億噸/年的減排潛力。
掃碼或加微583769685索取報告全文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文章多來源于公開媒體內容,整理、翻譯、編輯而成,僅供讀者參考。文中的觀點和內容不具有任何指導作用,對讀者不構成任何項目建議或承諾!如果本文不慎侵犯您的權益,請加微583769685聯系,將及時處理。
1、
2、
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