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藍橡樹(ID: blue_oak ),作者:立正媽媽,藍橡樹專欄作者。國家人社部高級兒童情商指導顧問,中國圖書館學會兒童閱讀推廣人
“我的女兒不去上學了。”
近日,這條“停學救女”的視頻,在網絡上引起了眾多圍觀。
40歲的單親媽媽與14歲青春期女兒,在拉扯了一年后,最終決定以“停學一年,療愈身心”畫上省略號。
“作為一個普通孩子,如果她不讀書,就真的沒有出路了嗎?”
這 位 單親媽媽對于未來,也不敢給出答案。但此時此刻,面對郁郁寡歡,已經瀕臨崩潰的女兒,她知道,只有活下去,生命才有書寫下去的可能性。
“這不是放棄,而是為了未來更清醒地出發。”
“拒絕上學門診”一號難求,
誰來給中式教育踩剎車?
討厭上學、害怕上學、抗拒上學。毫不夸張得說:現在10個孩子里,就有8個有類似感受。
前不久, #拒絕上學門診接診近萬人# 的話題火上熱搜,引起大討論。
據央視網報道,北京兒童醫院是我國最早一批開設兒童心理門診的三甲醫院,2024年6月,醫院從原來兒童心身醫學科的基礎上,單獨分出了一個“拒絕上學門診”。
10個月內,接診量近萬人次,一號難求。
拒上學門診外的座椅上,擠滿了目光呆滯的孩子,走廊上回蕩著無數家長的焦慮與嘆息。
“拒學潮”的背后,藏著這一代說不出的痛;爆滿的門診部,正在敲響時代的警鐘。
李瑛醫生是這個門診的負責人,他接診過形形色色因各種緣由拒絕上學的青少年。有些孩子被抑郁的藤蔓裹挾,有些孩子被焦慮的烏云籠罩,有些孩子被社交的背刺所傷,還有些在親子關系的風暴中迷失方向。
無一例外,對于上學,感到恐懼。
初一、高三是 “拒學高發期”,初三、高一也不少見。
李瑛醫生指出:“當孩子連續多天不愿上學,往往意味著心理問題已達中度以上。反復頭痛、胃痛,其實是心靈在‘求救’!”
孩子們為何會對校園望而卻步?學業壓力,首當其沖。
在分數至上的內卷文化中,從小學開始,孩子們便被卷入一場無休無止的“分數競賽”。作業堆積如山,考試頻繁如麻,升學壓力如影隨形。
16歲的佳佳是李瑛醫生其中一個病人,她拒絕上學的導火索,僅是一卷丟失的涂改帶。
看起來啼笑皆非的理由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巨大的學習壓力已經快將她壓垮。
懂事的佳佳成績一直優異,可上高中后,學業壓力陡然增大,每日學習至深夜,周末還要奔波于各類補習班,讓她身心俱疲。長期被學業壓力裹挾,手腕上留下一道道傷痕,是她無聲的求救……
“這是典型的教育異化癥候群,當教育淪為家族晉升通道,孩子就會陷入‘自我工具化’困境。他們的大腦杏仁核持續處于應激狀態,多巴胺分泌機制被徹底破壞——就像永不停歇的陀螺,終將在某個凌晨突然崩解。”
14歲的抑郁癥患者小雨不愛說話,但她在就診室的沙盤上擺出這樣的場景:壓路機碾壓著彩色積木,遠處站著舉著成績單的巨人。
“童年早已坍塌,我根本看不到未來的希望。”
這個解奧數附加題手到擒來的女孩,卻解不出成長的難題,讀不懂人生的意義,算不出未來的方向在哪里。大家只看到她光鮮的成績單,卻看不到她眼里的光早已被分數抹殺,只留下一片黯淡的廢墟。
與小雨的沉默不同,她的媽媽語速過人,對著醫生不斷地輸出自己的看法,認為孩子只是休息不好,壓力有點大,催促著醫生開點藥——“吃完可以早點回學校”。
不相信,不愿意面對,迫切想要解決問題,是門診里絕大多數家長的常見表現。比起孩子的狀態,家長更擔心耽誤學業。
微博上有個很火的視頻——
“昨天跳樓的同學,今天準時來上課了。面對同學震驚的目光,她淡淡地回答‘我只是死了,又沒退學。’”
讓無數網友感慨“中式教育”的背后,已經畸形到 “孩子寧愿死,也不想學。”
“孩子心理有問題,大人一定要去看精神科。”這不是一個醫生的吐槽,而是眾多兒童心理科醫生的共識。
這也是當代心理診所最矛盾的現象:父母忙著雞娃,孩子忙著抑郁。
當北京兒童醫院拒上學門診年接診量突破10000人次;當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學習障礙”專病門診預約排期需要長達3個月;當OECD數據顯示,中國學生每周57小時的學習時長,已經成功領跑全球。這一串冰冷的數據,宛如一記警鐘,提醒著我們教育現狀已不容樂觀。
看似孩子病了,實際上是整個社會都病了。
社交之困,捆綁住孩子的焦慮推手
如果我單將孩子不愿意上學,歸結為學業壓力,又過于片面了。
正如李瑛醫生所說——“學業、心理、家庭、社會,諸多心理和情緒障礙,都可能引發拒絕上學行為。”
14歲的千千從初一開始,就遭受班上同學的惡意欺凌。剛開始是冷嘲熱諷,抱團排斥,后面上升到故意絆倒、搶奪文具、在書本上涂畫,甚至將她堵在廁所里毆打辱罵。
惡劣的校園霸凌不僅給千千的身體帶來傷害,更在她的心靈深處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創傷。她開始拒絕上學,因為害怕面對那些充滿惡意的目光和突如其來的傷害。
青春期是孩子正在建立“身份認同”的成長關鍵期,同伴就是他們最為重視的人,甚至超越了父母的影響力。
當代青少年拒絕上學的背后,往往隱藏著比學業壓力更致命的社交創傷。
原本,良好的社交應該成為他們青春期情緒的“緩沖墊”,但繁重的學業不斷壓縮他們的社交時間和機會,社交能力的生澀和無力,渴求而不可得的孤獨感,優勝劣汰的分數競爭,同伴間不友好的孤立或霸凌,都有可能讓他們陷入孤立無援的處境, 處于長期的慢性壓力之中。
《三聯生活周刊》曾經做過一期“沒有朋友的青春期”,就討論到了在如今的學業壓力下,社交已經成為了奢侈品,同伴變成了競爭對手,虛擬網絡代替了真實接觸,越來越多的孩子變成了“三無兒童”(無固定玩伴、無線下聚會、無深度交流) 。
小時候的社交無力,導致了越來越多人到了青年階段,活成了 沒朋友、沒社交、沒欲望、沒感情,新一代的“四無”青年 。
如果僅僅是躺平,還是幸運的,最怕就是——還沒躺下卻已倒下。
背負著最沉重的壓力,揣著最空洞的心,倒在還沒來得及長大成人的路上。
最后一根稻草,
家長期待帶來的壓力與隔閡
當孩子拒絕上學時,家長的理應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可惜父母的反應往往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
許多家長難以接受孩子的“異常”,將拒學簡單歸結為“懶惰”“矯情”“不懂事”“意志薄弱”,進而采取暴力逼迫、言語施壓等極端手段。 心急如焚的他們,渴望孩子能藥到病除,快速重返校園,卻忽略了孩子內心的創傷,已經病入膏肓。
這種“速戰速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實則暴露出父母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知嚴重脫節,仍在用處理 “行為偏差” 的陳舊方式,應對孩子因多重壓力導致的 “系統性心理創傷”。但是,這種錯誤應對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加劇孩子的心理困境。
正如李瑛醫生提示的——“高壓環境會激活青少年大腦的應激反應,導致情緒崩潰。” 臨床數據顯示,僅有約1/3的患兒能在短期內重返校園,而2/3的患兒則需要長期的干預與治療。
在診療過程中,醫生們也注意到了——“如果全家都以治療孩子‘拒絕上學’的問題為中心,孩子的心結可能越來越解不開。”
正如開頭那位單親媽媽所說——“這不是孩子的困難,這是我和她要共同面對的困難。”
“拒絕上學”的困境并非一劑“特效藥”就能治愈。
真正的治療從來不是單方面“修補”孩子的行為,而是要像修補精密儀器般,徹底重構整個家庭的互動模式。
孩子不愿踏入校園的表象,恰似海面漂浮的冰山,而潛藏在水面之下的,是家庭溝通的裂縫、教育理念的沖突,以及親子情感的疏離等問題。這些看不見的癥結,才是亟待解開的心理死結,唯有穿透表象、直面根源,才能真正驅散孩子心中的陰霾。
父母作為陪伴孩子面對問題的第一責任人,心態尤為重要。
在問診中, 緩解父母對于“孩子落后于同齡人”的深度焦慮,成為治療過程中首先需要克服的。
只有先幫助父母們把期待調整回合理區間,讓父母克服焦慮,換位思考,真正接納孩子,孩子自然而然會向父母靠近——“因為爸爸媽媽和孩子的鏈接其實一直在那里的。我們還是要相信孩子,他們的成長的力量是很足的。只是需要人幫他們去梳理清楚,然后把被卡住的點打開。”
值得肯定的是, 愿意陪伴孩子一起來“看病”的家長,已經邁出了關鍵一步。但再往下走,需要的不僅僅是關心,還有耐心和信心。
正如那位“停學救女”的媽媽所說——“學霸這條游戲線,可能她前世已經玩過了,這意思想玩點特別的。好吧,既然你選擇了我當媽媽,那就讓我陪你在這個地球上,玩點不一樣的吧!”
她就已經找到了治療女兒的良藥,那就是——愛、信任、陪伴。
教育之殤,需要漫長而艱難的剔骨療傷
“拒絕上學”絕非孩子的任性,而是整個社會教育生態失衡的警鐘。
在厚厚的“拒學”診療檔案里,每個病例都是這場中式教育病態的犧牲品。那些因培訓班過度透支而喪失學習動力的抑郁癥學生,那些在父母“清北期待”的重壓下逼至精神崩潰的“完美主義患者”,那些在校園欺凌陰影下瑟瑟發抖而患上社交恐懼癥的孩子……
看似迥異的個案,卻共同指向當下教育體系中的三重病灶:
教育單一的評價體系、叢林法則盛行的校園生態、情感荒漠化的家庭關系。
這一現象,也深刻反映出當前中式教育生態的深層矛盾。
教育本應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如今卻逐漸演變成一場功利性的競爭。校園在過度競爭下淪為壓力場,孩子們被馴化為學習機器,在分數的賽道上疲于奔命,而情感支持、心理健康等方面卻被嚴重忽視。
救救孩子,需要的不是看病吃藥,而是剔骨療傷。
要解決這一問題,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某一方的單打獨斗所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組成牢不可破的教育聯盟,以持久的耐心與協作,共同跨越重重阻礙,進行心靈大營救。
1. 學校應打造多元成長樂園
校園,不應是分數的角斗場,而應成為孩子多元發展的樂園。
只有學校和老師切實肩負起“育人”的責任,摒棄唯分數論,減少機械重復的作業,增加探究性、實踐性課程。
同時,打造更多社交渠道,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可借鑒 國外 將心理輔導納入必修課程的經驗,建立常態化的心理干預機制,構建全方位的校園欺凌防護網,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
當校園從冰冷的分數工廠蛻變為溫暖的成長綠洲,孩子們才會重新燃起對知識殿堂的向往。
2. 家庭應重塑成溫暖的港灣
家長則要完成從“學業監工”到“成長伙伴”的華麗轉身。
家長們也需轉變觀念,放下功利的成績標尺,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 別讓“別人家的孩子”成為懸在頭頂的利劍,試著蹲下身,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
少些“今天考了多少分”,多些“寶貝,你今天過得開心嗎”,營造平等、開放的溝通氛圍,讓孩子知道自己被看見、被理解、被接納,感受到家的溫暖。
同時,合理調整對孩子的期待,參考孩子的實際能力與興趣,制定“踮踮腳能夠得著”的目標,持續積蓄力量,小步上臺階,幫助孩子在一次次進步中收獲成長。
唯有父母以包容與共情為磚,才能壘起孩子心靈的避風港。
3. 社會應搭建廣闊的發展舞臺
社會更應成為托舉夢想的沃土,擊碎“學歷至上”的固化枷鎖,為孩子們提供更多元化的發展路徑。
成功的道路本就千差萬別。
媒體不應只報道“高考狀元”、行列領袖、富豪名人榜,而應多講述守門保安考取大學、外賣騎手奪得詩詞冠軍的勵志故事,讓孩子們明白:人生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是星辰大海任遨游。
讀書可以通往好的出路,但讀書不是人生唯一可選的出路。
此外,還為孩子搭建更多社會實踐平臺。
社區可多組織青少年志愿者活動,讓孩子參與環保、助老等公益項目,在服務他人中增強責任感與社交能力。科技館、博物館等場所免費為孩子開放,提供探索知識的空間,豐富課余生活,讓孩子在更廣闊天地中找到自己的熱愛與方向。
“拒絕上學門診”的火爆,是孩子們用沉默寫下的血淚控訴,是對畸形教育的尖銳詰問。別再讓內卷的浪潮淹沒童真的笑臉,別再讓功利的迷霧遮蔽教育的初心。
真正的教育革命,不在于建造更高的分數圍城,而在于拆除那些囚禁童年的隱形牢籠。
當教室重新飄蕩嬉鬧聲,當課間休息恢復放松自由的追逐打鬧,當每個孩子都能坦然說出“我不優秀,但我快樂”,拒絕上學門診的就診量才可能下降,我們國家的未來才可能真正迎來破曉。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