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wǎng)易首頁 > 網(wǎng)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想復(fù)刻《紅樓夢》中的美食,才發(fā)現(xiàn)這些菜是曹雪芹編的

0
分享至


誰看《紅樓夢》的時候沒有饞過書中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美食呢?

做工復(fù)雜、需要耗費十幾只雞才能做出一盤來的茄鲞、寶玉留給晴雯的豆腐皮包子、賈寶玉挨打后惦記著的小荷葉兒小蓮蓬兒湯、寶釵送給黛玉的潔粉梅片雪花洋糖、被賈母嫌棄的螃蟹餡小餃和牡丹花面果......光是看文字描述就已經(jīng)讓人食指大動了。

但曹公之所以耗費這么多筆墨去描寫日常的一飲一食,并不僅僅是為了增加小說的趣味性和真實性,這些看似閑筆的美食描寫,實則既是精妙的社會隱喻,亦承擔(dān)著彰顯人物特點、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等多重敘事功能。比如,蘆雪庵的那頓烤鹿肉彰顯出了史湘云豪爽的性格;第六十回出現(xiàn)的玫瑰露與茯苓霜牽出了一起“盜竊案”,暴露了賈府下層的各種利益糾葛;賈寶玉想喝的那碗做法極其復(fù)雜的小荷葉兒小蓮蓬兒湯,既道出了寶玉之嬌貴,又串聯(lián)起了“金釧之死”的情節(jié)......

甚至若我們細(xì)究起來,還會發(fā)現(xiàn)其中有些食物純粹是曹公編造出來的,而這種“編造”也大有深意。

下文中,87版《紅樓夢》編劇、紅學(xué)家周嶺由《紅樓夢》中的“吃文化”說開去,于細(xì)微處體味曹公巧思,為我們解讀這部鴻篇巨著提供了一個別具一格的角度。

下文摘選自《 <紅樓夢> 中的飯局 》,經(jīng)出版社授權(quán)推送。篇幅所限,內(nèi)容有所刪減。

01

“紅樓第一菜”之謎

《紅樓夢》原著的前八十回,居然有六十四回寫到吃。有的實,有的虛,有的虛實結(jié)合,有的干脆是調(diào)侃,有的甚至要吃出哲理來。我們從“紅樓第一菜”說起,看看這道菜寄托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


這道菜叫什么呢?“茄鲞”,出現(xiàn)在《紅樓夢》第四十一回。前邊的第四十回,劉姥姥來了,這是她第二次進(jìn)榮國府。賈母很高興,請劉姥姥游園子。不單是請“游”,還要請“吃”。“兩宴大觀園”,還連著請了兩頓。第二頓大餐,上了一道菜,這道菜就是“茄鲞”,說起來真是奇妙極了。

先要說說“茄鲞”的“鲞”,是個什么意思。“鲞”其實就是干魚。這是怎么來的呢?據(jù)說,當(dāng)年吳王闔閭攻打越國,走的是海上。行船的過程當(dāng)中,軍糧沒了,于是命軍士捕魚。打上來的魚吃不完,就碼上鹽風(fēng)干。結(jié)果一嘗,比新鮮的魚還好吃。闔閭大喜,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鲞”。

這個“鲞”字,是用兩個字拼在一起造出來的一個字。上邊是個“美”字的上半邊,下邊是一個“魚”字。古代有“造字六書”之說,其中一法,叫作“會意”。“鲞”者,“美魚”也,典型的會意字。直到今天,這個“鲞”字還活著。江浙一帶,就把干魚叫作“鲞”。紹興有一道名菜,叫作“白鲞扣雞”,就是用干魚燒雞,咸鮮合一,好吃極了。

“茄鲞”二字,從字面上看,似乎應(yīng)當(dāng)是“干魚燒茄子”。真的這樣燒,也是咸鮮合一,想來味道也應(yīng)該不錯。然而,大觀園里的這道菜,當(dāng)中有干魚嗎?咱們來看看,書中是怎么說的:

賈母笑道:“你把茄鲞搛些喂她。”鳳姐兒聽說,依言搛些茄鲞送入劉姥姥口中,因笑道:“你們天天吃茄子,也嘗嘗我們的茄子弄得可口不可口。”劉姥姥笑道:“別哄我了,茄子跑出這個味兒來了,我們也不用種糧食,只種茄子了。”眾人笑道:“真是茄子,我們再不哄你。”劉姥姥詫異道:“真是茄子?我白吃了半日。姑奶奶再喂我些,這一口細(xì)嚼嚼。”鳳姐兒果又搛了些放入口內(nèi)。劉姥姥細(xì)嚼了半日,笑道:“雖有一點茄子香,只是還不像是茄子。告訴我是個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著吃去。”

王熙鳳怎么說呢?說了一句:“這也不難。”這道菜是王熙鳳做的嗎?肯定不是。但是她居然說“這也不難”,接著說了一大套,而且說得煞有介事,把劉姥姥嚇了一跳:

鳳姐兒笑道:“這也不難。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了,只要凈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并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釘子,用雞湯煨了,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嚴(yán),要吃時候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


劉姥姥當(dāng)時就驚呆了:

我的佛祖!倒得十來只雞配他,怪道這個味兒!

大家注意了,這道菜叫作“茄鲞”,鳳姐兒把食材做法說得很細(xì)。但是,有干魚嗎?沒有。那為什么叫“鲞”呢?為了解釋這個問題,各路專家們無不大開腦洞。有的說,不單是干魚,凡是干片狀的食材,都可以叫作“鲞”,所以干茄子片就是“茄鲞”。對嗎?不對。王熙鳳說茄子切成片了嗎?沒有,說的是切成“茄丁子”,更不曾晾干或者曬干。這個說法顯然是硬往“鲞”上扯,太牽強(qiáng)了。

已故的鄧云鄉(xiāng)先生提出了另一種意見,說“茄鲞”是一種“路菜”。所謂“路菜”,就是舊時行路必備的途中佐餐小菜。鄧先生說:

“茄鲞”以“茄”名“鲞”,似乎必然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是陳菜,即保存若干時日的茄子制品,而非新鮮的,現(xiàn)炒的。

第二是干菜,臘味一類的菜,是干的,沒有什么湯、鹵、菜汁等。

第三是咸而香,有嚼頭,具有各種“鲞”的特殊風(fēng)味,不然何必以“鲞”名之呢。

第四是習(xí)慣冷吃,既不像是熱炒那樣的熱菜,也不同于隨時烹制的冷葷,它如糟、醉、脯等,要經(jīng)過較長時間才能入味好吃。最普通如腌雞蛋,不能今天腌了明天就吃。

第五這種菜既能下酒,而更適宜于就稀飯、就粥吃。如常見的肉松、咸鴨蛋,以及榨菜炒肉絲、佛手炒肉絲等。

把“茄鲞”歸于“路菜”,未嘗不見心思。但有兩點說不通:一,從未見過、也從未聽說過有種“路菜”叫作“茄鲞”。二,賈母在大觀園宴請劉姥姥是尋常家宴,為什么要上一道供行路人應(yīng)急的“路菜”?而且還要由鳳姐煞有介事地專門介紹?除了這兩點,還要加上一問:“茄鲞”是“習(xí)慣冷吃”的涼菜嗎?所以,鄧先生的說法還是未能解惑。

其實,包括鄧先生在內(nèi),大家在說“茄鲞”的時候,都不自覺地陷入了一種循環(huán)論證的誤區(qū)。查資料的時候,都知道“鲞”就是干魚。怎么才能跟茄子靠上呢?大家急于解惑,所以聰明人也難免做了回糊涂事:把需要論證的結(jié)論作為前提,再用這個前提證明結(jié)論。于是推論:“鲞”是干魚,“茄鲞”卻沒有“干魚”,那就可能是把茄子做成“鲞”的樣子。如果這種用法成立,則各類果蔬制成“干”狀,都可以名為“鲞”。所以茄子干,就是“茄鲞”。《紅樓夢》的用法即是一例,“茄鲞”得解。有些荒唐對不對?我曾經(jīng)跟鄧先生聊過這個意見,他也覺得的確應(yīng)該再推敲。

那么,究竟應(yīng)該怎么詮釋“茄鲞”呢?咱們細(xì)品一下鳳姐的那番話,其實是大有問題的。

第一個問題,兩宴大觀園是什么季節(jié)呢?是深秋。怎么知道的?此前的第三十七回,賈政過了中秋節(jié)就赴外任去了,所以這個時間點已經(jīng)是中秋之后。賈政一走,賈寶玉解放了,史湘云也來了,正好可以放開了折騰。到了兩宴大觀園的時候,吃的茄子一定是秋茄子。

我們知道,茄子是夏天一季,秋天一季。既然吃的是秋茄子,這秋茄子跟新筍,可不是產(chǎn)在一個季節(jié)。新筍什么時間有呢?是春天,而且是早春。新筍最多吃到初夏,再往后就長成竹子了。到劉姥姥來大觀園的深秋時分,哪里還有新筍呢?那個年月,不像現(xiàn)在,沒有大棚,沒有反季節(jié)的蔬菜,吃的都是時令菜。即使是有培植的,那也是罕見。所以新筍和茄子,不在一個季節(jié)。曹雪芹知道不知道?當(dāng)然知道。他為什么要這樣寫呢?咱們先擱在這兒,待會兒一塊兒說。


第二個問題更大了。按照鳳姐所說,做出來的這個菜,要“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嚴(yán)了”。封多長時間?沒細(xì)說。只是說吃的時候,再從瓷罐子里取出來。那么,這是什么菜?一定是冷菜對不對?取出來的冷菜并不直接吃,而是“用炒的雞瓜一拌”。注意了,這“炒的雞瓜”一定是熱菜對不對?也就是說,這道菜是用“熱菜”跟“冷菜”拌在一起的!大家想想,這是個什么吃法?誰家用熱菜拌冷菜呀?那口感能好才怪!粗粗一看,大家都被這道菜吸引住了,都跟劉姥姥似的,饞涎欲滴。注意力都被鳳姐的繪聲繪色帶到那個匪夷所思的制作過程里去了,誰也無暇再去顧及細(xì)節(jié)的真實性。劉姥姥驚呆了,讀者也驚呆了。如果冷靜下來,細(xì)細(xì)地讀進(jìn)去,把鳳姐這段話多多品味幾遍,問題就來了。咦?初春的新筍和深秋的茄子,兩個時令菜,碰不到面呀!怎么把這兩個不會同時出現(xiàn)的時令菜給捏到一塊兒了?再一個,冷菜和熱菜拌在一起,這不對呀!

其實這道菜,本就是個寫小說的噱頭,認(rèn)真去做,是不會成功的。也就是說,“茄鲞”是做不出來的一道菜。那么,曹雪芹為什么要這樣寫?

首先,是要醒人眼目。“茄鲞”的名字一出,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這就給了王熙鳳“逞才”的機(jī)會,也給了劉姥姥“目瞪口呆”的機(jī)會,也給了讀者“嘆為觀止”的機(jī)會。于是,用一道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菜品,把所有人的感官都調(diào)動起來了,尤其是讀者。讀者隨著劉姥姥吃驚,隨著眾人謔笑。這是何等的寫人的技巧,在場所有人的神態(tài)都躍然紙上,簡直太好看了!也就是說,曹雪芹造出一個“茄鲞”,一個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寫人。寫王熙鳳,寫劉姥姥,寫賈母,寫在場的一眾主子和下人。

其次,曹雪芹寫這部書的宗旨,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他經(jīng)常要借著人物故事乃至一飲一饌,來提醒讀者,不要太“泥”了。這部書不同于別的書,讀法自然與別的書迥不相同。就像“風(fēng)月寶鑒”一樣,有正面有反面。作者要借著這種手法,闡發(fā)一個道理:世間的事,有真有幻,有實有虛。讀者要有自己的慧眼,有自己的辨析力,才能到達(dá)一個“頓悟”的境界。

再次,作者經(jīng)常故作認(rèn)真地講故事,當(dāng)把讀者帶入情境之時,轉(zhuǎn)而不顯山不露水地調(diào)侃一下,用一種類似于“間離效果”的手法,再把讀者給帶出來。這比簡單的“當(dāng)頭棒喝”,又要高明了許多。也就是說,作者的意圖,不單是要帶著讀者入夢,更重要的,還要帶著讀者出夢。

記得20世紀(jì)80年代,我應(yīng)邀參與過幾乎所有的“紅樓宴”的研制和推廣。例如:北京北海公園內(nèi)的“紅樓宴”,指導(dǎo)專家:王學(xué)泰(已故)、胡小偉(已故)、錢競(已故)、張國星、周嶺;北京中山公園內(nèi)“來今雨軒”的“紅樓宴”,指導(dǎo)專家:胡文彬(已故)、周嶺;揚(yáng)州外辦的“紅樓宴”,指導(dǎo)專家:馮其庸(已故)、周嶺。其中揚(yáng)州外辦的“紅樓宴”,曾于1988年跟隨中國紅樓夢文化藝術(shù)展去新加坡,代表團(tuán)顧問戴臨風(fēng)(已故)、團(tuán)長馮其庸(已故)、副團(tuán)長胡文彬(已故)、學(xué)者鄧云鄉(xiāng)(已故)、學(xué)者呂啟祥、秘書長兼總體設(shè)計周嶺;復(fù)于1989年跟隨中國紅樓夢文化藝術(shù)展去廣州,組委會顧問李雪峰(已故)、顧問賀敬之、主任委員李希凡(已故)、副主任委員馮其庸(已故)、秘書長周嶺。

記得在“來今雨軒”的一次中外專家品嘗會上,“茄鲞”上來之后,鄧云鄉(xiāng)先生嘗了一口,悄悄跟我說:“醬爆雞丁。”周策縱先生聽見,補(bǔ)了一句:“嗯,加了點兒涼茄丁。”你看,大名鼎鼎的“茄鲞”就是這個效果。若要真的按照鳳姐開出來的菜譜做,即使能做得出,也就是冷菜拼熱菜,做成這個樣子了。但是你不按那個菜譜做,那還算是紅樓菜嗎?所以,紅樓宴的研制,是頗費工夫的,更是頗費心思的。

最后,提醒一下各位“看官”,如果有機(jī)會蒞臨各種以“紅樓宴”為名的場面,請務(wù)必格外關(guān)注一下“茄鲞”這道菜。不管是不是“忠于原著”的做法,也不管好吃不好吃,千萬別太當(dāng)真!

02

隔鍋的飯香,薛姨媽家的“糟鵝掌鴨信”

前邊說到的“茄鲞”,把劉姥姥給唬住了。實際上呢,這個“茄鲞”是做不成的,即使按照王熙鳳的菜譜硬做出來,也不會好吃。這是曹雪芹為了寫人物,為了寫故事,也為了調(diào)侃讀者,同時是為他的著書之旨服務(wù)的。

其實,一個大家族日常的吃穿用度,并沒這么神秘。例如《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進(jìn)了賈府,與眾人初見,自是一番談笑唏噓。之后,王夫人引她到自己的上房。林黛玉注意到,一溜椅子上邊,是“一色半舊彈墨椅袱”。這個地方,甲戌本有一段眉批,說“這是大家風(fēng)范”。一般小戶人家的想象當(dāng)中,大戶人家所有的東西全都是新的。其實真正的大家風(fēng)范,卻常常是 “一色半舊”的東西。清朝的時候,有人形容內(nèi)務(wù)府的暴發(fā)戶是“樹小、房新、畫不古”。此等人家,才是處處求新,一如滿嘴金牙。


甲戌本第三回有一段脂批,很有意思:

近聞一俗笑語云:一莊農(nóng)人進(jìn)京回家,眾人問曰:“你進(jìn)京去可見些個世面否?”莊人曰:“連皇帝老爺都見了。”眾罕然問曰:“皇帝如何景況? ”莊人曰:“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寶,右手拿一銀元寶,馬上稍著一口袋人參,行動人參不離口。一時要屙屎了,連擦屁股都用的是鵝黃緞子,所以京中掏茅廁的人都富貴無比。”

顯然此人自己無知,為了唬住一眾莊稼人,不惜大吹特吹,說見了皇帝。竟然還有細(xì)節(jié):皇帝手里抓著莊戶人做夢都想得到的元寶,吃人參跟吃蘿卜似的;更臆想出皇帝出恭用鵝黃緞子,所以富了城里的環(huán)衛(wèi)工人。可惜此人被想象的天花板給限制住了,竟把皇帝帶進(jìn)了街邊公廁。

實際上貴族家庭日常的一飲一饌,跟一般的家庭并沒什么太大的區(qū)別。例如第八回,賈寶玉來看薛寶釵,正跟薛寶釵談?wù)撏`寶玉和金鎖的事。林黛玉來了。黛玉正好聽見了這一段話,想著自己沒有玉,也沒有金鎖。不由得脫口說道:“噯喲,我來的不巧了!”為什么呢?“早知他來,我就不來了。”這就是“探寶釵黛玉半含酸”。他們?nèi)齻€人之間這種很美的小兒女態(tài)的心理關(guān)系描寫,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了。

有人說,《紅樓夢》就是寶黛釵的愛情婚姻悲劇故事。對不對呢?不對。為什么呢?在屬于原著的八十回中,他們?nèi)齻€人之間的這種故事,從第八回開始,到第三十二回,以后就不再提起了,所占篇幅并不多。也就是說,這部書的主要內(nèi)容,并不僅僅是三個人之間的感情糾葛,還有更重要的指向。

寶玉明白黛玉話里有話,趕快打岔:

寶玉因見他外面罩著大紅羽緞對衿褂子,因問:“下雪了么?”地下婆娘們道:“下了這半日雪珠兒了。”寶玉道:“取了我的斗篷來不曾?”黛玉便道:“是不是?我來了他就該去了。”寶玉笑道:“我多早晚兒說要去了?不過拿來預(yù)備著。”……

這里薛姨媽已擺了幾樣細(xì)巧茶果來留他們吃茶。寶玉因夸前日在那府里珍大嫂子的好鵝掌鴨信。薛姨媽聽了,忙也把自己糟的取了些來與他嘗。

這里提到了“糟”的鵝掌鴨信。“糟”是什么意思呢?“糟”就是用“香糟”炮制。“香糟”是怎么做的呢?過去用糧食釀造黃酒,濾出來的是酒,剩下的是渣子,這渣子叫作酒糟。酒糟可是好東西,不能扔。把酒糟悶在壇子里,過一段時間,它會繼續(xù)發(fā)酵,釋放出一種特殊的香味。除了酒香,還有糟香。這個東西,就叫“香糟”。從江浙一帶一直到福建,到處都有香糟。香糟怎么用呢?要先把它做成糟鹵,也叫糟油。前邊說到的“茄鲞”,有一道制作工序,就是“外加糟油一拌”。

糟油的制作方法,是用香糟按比例加上黃酒、糖、鹽和糖桂花。其中最重要的是香糟和黃酒的比例,如果用半斤香糟,就要加兩斤黃酒,一比四的比例。把所有的東西放在一起充分?jǐn)嚢瑁缓笥眉?xì)布把汁子濾出來,去掉渣子。濾出來不帶渣子的制成品,就叫糟鹵或者糟油。當(dāng)然,現(xiàn)在用不著這么麻煩了,到處都可以買到成瓶的糟油,已經(jīng)調(diào)制好了,直接就可以用。

再說鵝掌鴨信。首先,鵝掌和鴨信一起吃,很有意思。為什么呢?中醫(yī)講,鵝掌是熱性的,而鴨信是涼性的。也就是說,把鵝掌和鴨信合在一起,涼性和熱性互相克制,吃進(jìn)去對身體毫無壞處。尤其是用“香糟”一糟,味道簡直好極了。


吃鵝,在中國有很長的歷史。最早見于記載,是在魏晉南北朝。北魏有一個作家,名字叫作賈思勰。他寫了一本重要的書,叫作《齊民要術(shù)》。在這本書里有一章,專門講怎么吃鵝,怎么烹飪。自那以后,吃鵝之風(fēng)大盛。因為鵝比其他的禽類好吃,所以很多人喜歡吃鵝,尤其是吃鵝掌。鵝掌比鴨掌的肉厚,吃起來的口感更好。五代南唐的時候,有個和尚法號“謙光”,當(dāng)時和尚還可以吃葷,他就特別喜歡吃鵝掌。吃法也很特殊,先將鵝掌烤熟,拆去掌骨,用糟鹵浸泡入壇密封,每天滾動圓壇,七天后食用。此時鵝掌糟香四溢,糯韌彈牙。由于謙光嗜好鵝掌,他曾夢想“鵝生四掌”。這句名言,現(xiàn)在還被不斷地引用。鵝掌太好吃了,可惜一只鵝只有兩個掌,要是能長出四掌,該有多好。唐宋以后吃鵝掌的記載很多,茲不一一細(xì)說。

再說鴨信。鴨信就是鴨舌頭。鴨身上能獨立出來的就是舌頭,其他部位分不開,是一只整鴨子。很多人都喜歡吃鴨舌,例如慈禧太后。她有一個宮廷女官德齡,寫了一本書叫作《御香縹緲錄》。據(jù)書中記載,慈禧太后幾乎每頓飯都要吃鴨子,尤其是要吃鴨舌。一盤當(dāng)中,總得有幾百條鴨舌。

鵝掌、鴨信糟在一起,不僅好吃,而且是一種講究。連曹雪芹的祖父曹寅都非常喜歡吃,他的《楝亭詩》當(dāng)中就寫到鵝掌、鴨信。所以,曹雪芹把鵝掌鴨信寫進(jìn)《紅樓夢》,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紅樓夢》中的賈、史、王、薛四家,都是金陵、揚(yáng)州一帶的人,飲食習(xí)慣都差不多。寶玉、黛玉、寶釵吃到的“糟鵝掌鴨信”,應(yīng)該是家鄉(xiāng)的味道。

但是,這“糟鵝掌鴨信”是不是一年四季都能吃得上呢?不是。為什么呢?因為這個東西的制作,是講時令的。先說說制作方法,第一道工序是把鵝掌、鴨信煮了。第二道工序,剔出掌骨,當(dāng)然也可以不那么講究,留著掌骨。第三道工序,泡進(jìn)糟鹵。泡多長時間呢?一般是一天一夜。

請注意,糟制過程當(dāng)中一定要控制好溫度,不可超過10攝氏度,溫度高了一定會壞。當(dāng)年是沒有冰箱的,所以夏天不行,一定是冬天才能吃到此物。《紅樓夢》寫得很細(xì),“下了這半日的雪珠兒”,正是吃“糟鵝掌鴨信”的好時候。這是《紅樓夢》里具體寫到的第一種佳肴,而且是從客居賈家的薛家開始寫起的。那么,這一頓吃喝,除了“糟鵝掌鴨信”,還有什么好東西呢?

03

寶玉連喝兩碗的“酸筍雞皮湯”

薛姨媽家里糟的鵝掌鴨信,可是下酒的好菜,所以大家就攛掇著喝了一點兒黃酒。酒后上了一道湯,叫作“酸筍雞皮湯”,這可是解酒的好湯,寶玉連喝了兩碗。那么,這個“酸筍雞皮湯”是怎么做出來的呢?

先說酸筍。酸筍是用筍做成的。筍從哪兒來?有竹子的地方,就一定會有筍。竹子在北方不多,因為氣候條件不適合竹子生長。庭院里面點綴幾株看看而已,成不了氣候。南方可不得了,過了長江,從東南到西南,從江浙到福建,到兩湖兩廣,到云貴川,到臺灣,到海南,漫山遍野,到處都是大片的竹林。有竹子就有竹筍,竹筍又很好吃。過去,大家以為竹筍沒有什么營養(yǎng),實則不然,竹筍含鈣、含磷、含鐵、含大量的無機(jī)鹽,對身體好處很多。


竹筍有幾種吃法,一種是“鮮”,一種是“干”,一種是“酸”。“鮮”不用說了,江浙一帶用鮮筍做的名菜很多。素的,有油燜筍;葷的,有腌篤鮮:用竹筍加上鮮肉和咸肉,再加上百葉一起燉成湯,非常美味。“干”就是干筍,用曬干了的竹筍,泡發(fā)以后,加上豬肉,做成干筍燒肉,也是很下飯的好菜。南宋《吳氏中饋錄》“曬淡筍干”條:

鮮筍貓耳頭,不拘多少,去皮,切片條,沸湯焯過,曬干,收貯。用時,米泔水浸軟,色白如銀,鹽湯焯,即腌筍矣。

“酸”就是用鮮筍制作成酸筍,這酸筍可是大受歡迎的好東西。尤其是東南一帶的蘇浙閩粵和西南一帶的云貴川,米粉大都和酸筍一起烹制,例如桂林米粉、海南酸粉。酸筍的食用歷史和腌制歷史很久遠(yuǎn),《周禮》“天官”中記錄有“筍菹”,就是腌竹筍。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這本書里,詳細(xì)地寫到了酸筍的做法:

筍去皮,三寸斷之,細(xì)縷切之;小者手捉小頭,刀削大頭,唯細(xì)薄;隨置水中。削訖,漉出,細(xì)切紫菜和之。與鹽、酢、乳。用半奠。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酸筍的制作方法又有所不同,但各地大同小異。無非就是把鮮筍剖開了,或者切片,或者切塊,或者切絲,直接用泉水或者用井水泡就可以了。泡的時間,短則二十天即可食用,長則泡上半年。有的做法,是先把它煮了,把苦水煮出去,然后再用冷水泡。還有的做法更復(fù)雜一些,要加點鹽,再加點米飯,讓它快點發(fā)酵。無論哪種泡法,泡出來的筍即成酸筍,可以用來配制很多的美味佳肴。發(fā)酵過后的酸筍湯也是好東西,可以用來防止食物變餿。在沒有冰箱的時代,隔夜的飯菜最好的保質(zhì)辦法,是在飯菜上淋一點兒酸筍汁,第二天一定不會餿。

我曾經(jīng)在海南,看到過非常驚人的一種酸筍做法。很多農(nóng)戶的房前屋后,扣著一口一口的大缸。起初我看不明白大缸下面扣的是什么,后來才知道,缸底下扣的都是生長著的竹筍。為什么要扣起來呢?通常是竹筍稍微一破土,就把筍挖出來吃了。要讓收獲更豐厚一些怎么辦呢?就用一口大缸扣起來,不讓它見光。不見陽光,筍就很嫩。海南人知道,竹筍在缸里面長,不見光,即使長成一棵大竹子,它還是很鮮嫩的。差不多的時候,把缸掀開,滿滿一缸,盤曲著的都是竹筍。一缸就是一棵竹筍,一棵竹筍就可以腌一缸酸筍。海南人家家戶戶都離不開的酸筍,居然是這等做法,北方絕對見不到這種光景。

我曾經(jīng)跟著海南的朋友去釣魚,人家?guī)е裁茨兀繋е仯瑤е峁S。釣上來魚,就手在水邊收拾干凈了,燒上一鍋水,把魚扔在鍋里,再把酸筍放進(jìn)去,加點佐料加點鹽,好了。這一鍋煮出來,味道其鮮無比。

有些地方腌酸筍,要把它腌得過分一點。所謂的過分,就是除了酸還要略帶一點臭味。中國人是無所不吃的,所有的味道,酸甜苦辣包括臭都涉及。北方吃王致和的臭豆腐,南方吃臭豆腐臭鱖魚,蘇魯豫皖吃臭雞蛋臭醬豆子,海南廣東云貴川吃臭筍等。不接受這個味兒的自然就要掩鼻遠(yuǎn)去,如果接受了就會喜歡,喜歡就會離不開。酸筍無論帶不帶臭味,都是配菜的極好的東西。酸筍解膩、去油、爽口,還可以解酒,難怪薛姨媽用酸筍做了一道湯給寶玉解酒。

這道湯的第二個食材是什么呢?雞皮。一說雞皮,很多人都會說雞皮不能吃。我們都是講科學(xué)的,都知道雞皮里面含有大量的膽固醇,對身體不好。這種說法不對,為什么呢?雞皮最主要的成分是什么?膠原蛋白,吃雞皮可是養(yǎng)顏的。雞皮還含有多種營養(yǎng)成分,包括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實際上,它的脂肪含量并不多。我請教過中醫(yī)先生,他們告訴我,雞皮可是好東西。自古以來雞皮不僅可以食用,還可以藥用。例如,雞皮可以降血脂。因為誰都不可能一口氣把整只雞甚至幾只雞的皮全給吃了,更不會連皮下大塊大塊的脂肪一起吃。一般用來食用的雞皮,都是清洗得干干凈凈,刮去了脂肪的。這樣處理過的雞皮口感好,營養(yǎng)豐富,又能美顏,是個好東西。

有人說,做酸筍雞皮湯所用的“雞皮”其實是雞蛋攤成的皮。對嗎?非也。如果是雞蛋攤成的皮,就直接寫“雞蛋皮”或者“蛋皮”好了,為什么要寫“雞皮”?而且雞皮入饌,有很多記載。例如清朝大鹽商童岳薦的《調(diào)鼎集》說:

冬月宜湯,雞蹼、雞皮、火腿、筍四物配之,全要用雞湯,方有味。

這里說的“雞蹼”,就是剔骨后的雞爪子。“雞皮”,就是刮去脂肪的雞皮,并不是雞蛋攤成的皮。用的“火腿”,一定是金華火腿,提鮮最好。“筍”是必須用的,可以是泡發(fā)后的干筍,更多使用的是酸筍。酸筍是去膩的,即使雞皮里面還有些許膽固醇,酸筍也能把它克制住。所以雞皮跟酸筍一起用,不必?fù)?dān)心。

最后說到湯,“全要用雞湯,方有味”。這湯是雞湯,很講究。當(dāng)年京城里做官的多為江浙一帶的人,所以人請請人大都是江浙菜。很多官宦家庭請的大廚,也都是江浙師傅。做這道湯,都用事先熬制好的雞湯。現(xiàn)在除了江浙大廚,粵菜川菜大廚做菜也都離不開雞湯。尤其是粵菜,粵菜大師傅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先用幾十只雞,把湯熬得濃濃地放在爐邊備用。炒菜的時候,就直接用這種雞湯調(diào)味。


那么,雞湯會不會太濃太膩?“酸筍雞皮湯”所用的雞湯,是另外一種制法。第一步,也是用雞熬出來的湯,這個湯是白湯。直接用白湯不行,第一不好喝,第二不好看。那怎么做?提醒大家,四川有一道名菜叫什么呢?叫“開水白菜”。是開水嗎?絕對不是開水,是雞湯,地地道道的濃雞湯。但是,看上去跟開水沒有兩樣。這個可是四川最考功夫的一道菜,大師傅都知道,做不了“開水白菜”,別想評級。這“開水白菜”的雞湯怎么熬,可是有訣竅的。先把雞湯熬成一鍋濃湯,再用蛋清和雞肉茸凈湯。蛋清和雞肉茸怎么用,要掌握火候,要等到落滾的時候,把握最佳時機(jī)把蛋清和雞肉茸打進(jìn)去。蛋清和雞肉茸在撤火的過程當(dāng)中,就把所有的顏色和渣滓全都抓下去了。這時的濃湯,就成為像開水一樣透亮的清湯。但是味道不改,還是濃濃的鮮味。川菜大廚,就是用這樣的清湯來做開水白菜,漂亮極了。講究的“酸筍雞皮湯”,也要用這樣處理過的清湯。又美味,又好看。當(dāng)然,一般人家也可以做得粗一些,沒那么講究。但像薛家這樣的世家,又是江南人氏,“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這道湯一上來,寶玉不喝兩碗才怪。

04

原著的那些“好湯”和續(xù)書的“火肉白菜湯”

《紅樓夢》前八十回寫到了不少次湯。例如第八回里,寶玉喝的“酸筍雞皮湯”,就是一道好湯。后來還有“蝦丸雞皮湯”,也是用雞皮做的湯。當(dāng)然還有其他的湯,像第四十三回的“野雞崽子湯”,是王熙鳳孝敬給賈母的一道湯。還有“火腿鮮筍湯”,也是不得了的好湯,是用火腿和鮮筍兩味不同鮮味的食材熬制而成,鮮上加鮮。揚(yáng)州就有這道湯,是地方特產(chǎn)。它還有一個很特殊的名字,叫“一啜鮮”。“啜”就是喝,喝上一口,就把人給鮮倒了。這個說法,在江南一帶傳著傳著就傳走樣了。像上海有一道名湯,叫作“腌篤鮮”。實際上,就是從“一啜鮮”來的,“一啜”兩個字念白了,成了“腌篤鮮”。


當(dāng)然,“腌篤鮮”從字面說,也能說得通。上海人的解釋,是就食材說的。這道湯用的是火腿,再加上咸肉,兩樣都是“腌”。上海人把小火燉,叫作“篤”,一如北方的“咕嘟”。小火燉的聲音就是“篤篤篤”,這個“篤”字很傳神。“鮮”呢?“篤”出來以后,一定很“鮮”。所以三個字拼起來,叫作“腌篤鮮”。

這道上海的“腌篤鮮”,或者揚(yáng)州的“一啜鮮”,其實《紅樓夢》里早就寫到了,名字就是上面說的“火腿鮮筍湯”。火腿和鮮筍自然是鮮上加鮮,但這道湯更值得說的,還是“篤”這兩種食材的湯。與“酸筍雞皮湯”“蝦丸雞皮湯”所用的湯一樣,都不是白水,而是一種特殊方法“治”過的雞湯。

“治”是什么意思呢?首先,這道湯看上去是像白水一樣清澈的湯,而這種“白水狀”卻是精心熬制出來的。這種“白水”,是用老母雞長時間熬制,再把握好開鍋撤火的“落滾”時間,迅速用蛋清或雞肉茸倒入鍋中吸附雜質(zhì),反復(fù)吸附兩三次之后,原本渾濁的雞湯清透如水,但香濃醇厚之味絲毫不減。用這種雞湯,再下入火腿、咸肉、鮮肉和鮮筍一起熬制,“篤”出來的滋味,真的是喝一口就能把人給鮮倒了。

這種調(diào)湯的方法,很多地方的大廚都能熟練掌握。尤其是淮揚(yáng)菜和粵菜大廚,這是基本功。川菜有一道最考功夫的菜,叫作“開水白菜”。所謂的“開水”,其實也是雞湯,與上述的調(diào)湯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還有一道湯,名字是“小荷葉兒小蓮蓬兒的湯”。第三十五回,寶玉因為“流蕩優(yōu)伶”,被忠順王府找上門來,又遭賈環(huán)告了一個刁狀,所以被他的父親賈政痛打了一頓。養(yǎng)傷之時,寶玉忽然想吃這道湯,賈母讓王熙鳳吩咐下去,王熙鳳命人找出做湯的模具:

薛姨媽先接過來瞧時,原來是個小匣子,里面裝著四副銀模子,都有一尺多長,一寸見方,上面鑿著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蓮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樣,打的十分精巧。因笑向賈母王夫人道:“你們府上也都想絕了,吃碗湯還有這些樣子。若不說出來,我見這個也不認(rèn)得這是作什么用的。”鳳姐兒也不等人說話,便笑道:“姑媽哪里曉得,這是舊年備膳,他們想的法兒。不知弄些什么面印出來,借點新荷葉的清香,全仗著好湯,究竟沒意思,誰家常吃他了。那一回呈樣的作了一回,他今日怎么想起來了。”說著接了過來,遞與個婦人,吩咐廚房里立刻拿幾只雞,另外添了東西,做出十來碗來。


鳳姐跟薛姨媽說的這段話,有兩點很關(guān)鍵:一是說“全仗著好湯”,再一點是“吩咐廚房里立刻拿幾只雞”。這就說明,所謂的“好湯”,也是用雞熬成的湯。而“另外添了東西”則無非是火腿、鮮筍之類。再加上“不知弄些什么面印出來”的“小荷葉兒小蓮蓬兒”,這道湯就做成了。

湯是誰送來的呢?是王夫人房里的玉釧兒。這就尷尬了,為什么呢?寶玉這次挨打,一是因為蔣玉菡,二是因為玉釧兒的姐姐金釧兒。蔣玉菡是個承應(yīng)忠順王府的戲子,結(jié)果逃跑了。忠順王府知道蔣玉菡與寶玉交好,于是派了長史到賈家問難。寶玉支吾不過,只好說出蔣玉菡的棲身之所。賈政聽了,怒不可遏,送走了長史,就要下手收拾寶玉。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賈環(huán)又跟賈政告狀,說寶玉調(diào)戲王夫人的丫鬟金釧兒,“逼淫母婢”,致使金釧兒跳井而死。這一下把賈政氣瘋了,下狠手要打死寶玉。幸虧賈母聞訊趕到,才把寶玉救了下來。但寶玉已經(jīng)被打得皮開肉綻,差點兒丟了性命。這就是養(yǎng)傷的時候想起來要這種湯吃,可巧王夫人又派了金釧兒的妹妹玉釧兒前來送湯。

金釧兒之死,寶玉心里有愧。見到玉釧兒,很不是滋味,一心想讓玉釧兒開心才好。就騙玉釧兒說湯不好喝,要玉釧兒來嘗,玉釧兒于是嘗了一口。富察明義寫的《讀紅樓夢二十首絕句》里,就有一首專門寫了這個情節(jié):“小葉蓮羹親手將,紿他無味要他嘗。”“紿”,就是欺騙。“紿他無味要他嘗”,實際上,就是要緩和關(guān)系,表達(dá)自己的歉意。

以上這一道道好湯,寫得都很饞人。最重要的,并不是為寫湯而寫湯。每一道湯,都是為了塑造人物,推進(jìn)情節(jié),都不是游離于故事之外的,而是小說不可分割的有機(jī)組成部分。

對比一下后四十回,也寫到一道湯,是什么湯呢?火肉白菜湯。給誰喝的呢?林黛玉。原文是:

紫鵑走來,看見這樣光景,想著必是因剛才說起南邊北邊的話來,一時觸著黛玉的心事了,便問道:“姑娘們來說了半天話,想來姑娘又勞了神了。剛才我叫雪雁告訴廚房里給姑娘作了一碗火肉白菜湯,加了一點兒蝦米兒,配了點青筍紫菜。姑娘想著好么?”黛玉道:“也罷了。”紫鵑道:“還熬了一點江米粥。”黛玉點點頭兒,又說道:“那粥該你們兩個自己熬了,不用他們廚房里熬才是。”紫鵑道:“我也怕廚房里弄的不干凈,我們各自熬呢。就是那湯,我也告訴雪雁和柳嫂兒說了,要弄干凈著。柳嫂兒說了,他打點妥當(dāng),拿到他屋里叫他們五兒瞅著燉呢。”

先說說什么是“火肉”。《紅樓夢大辭典》的解釋是“火熏肉或熟火腿”,網(wǎng)上還有一種說法是“火燒肉”。首先,這幾個說法,從字面上看,都有點兒像,但問題是只是“像”而已,都不叫“火肉”。其次,前八十回多次說到“火腿”,未見有“火肉”之名。如果說“火肉”就是“火腿”,為什么要改個名?其實“火肉”就是用油炸過的肉,是做湯或做菜用的半成品,有的地方稱之為“小酥肉”。至今豫南光山地區(qū)還把它叫作“火肉”,是這個地區(qū)家家戶戶都要吃的傳統(tǒng)菜式。其最常見的做法,就是用“火肉”燉白菜,是地地道道的“火肉白菜湯”。

奇怪的是,這道湯竟然是跟“江米粥”一起吃的。第四十三回賈母專門說過:“那湯雖好,就只不對稀飯。”賈母說得很對,豈有湯和粥同吃的道理?這是什么吃法?不要說賈家這樣的大戶人家,就是小門小戶也不會這樣吃。這只能說,后四十回的作者完全不懂烹飪,更不懂原作者寫飲食的學(xué)識和用意。同理,“江米”和“青筍”,前八十回里都不是這樣的表述,而是寫作“糯米”和“鮮筍”。顯然,這位續(xù)作者是個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常言道,魔鬼在細(xì)節(jié)中,語言習(xí)慣不慎暴露了面目。

下面更離譜,還要給黛玉備上一些“五香大頭菜”,再加上點兒“麻油和醋”。最不可思議的是,林黛玉居然還接受了,這是林姑娘還是劉姥姥?

看看前八十回原著里,上的都是什么湯?“野雞崽子湯”“酸筍雞皮湯”“蝦丸雞皮湯”“火腿鮮筍湯”“小荷葉兒小蓮蓬兒的湯”“建蓮紅棗湯”。喝的都是什么粥?“碧粳粥”“燕窩粥”“鴨子肉粥”“棗兒熬的粳米粥”“紅稻米粥”。配的都是什么小菜?“野雞瓜齏”“胭脂鵝脯”“椒油莼齏醬”等。不要說主子了,前八十回里,連丫頭吃的都比后四十回的林黛玉好得多。


所以,從飲食一端,也能看出后四十回續(xù)書有大問題。前八十回寫了多少美食?不單是具體的一飲一饌,還有那些隱喻的意思呢?還有那些真真假假的煙云模糊之妙呢?還有折射時代的生活風(fēng)貌呢?還有與“吃”并存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呢?奇怪的是,還有人一口咬定后四十回就是曹雪芹的原著,或者后四十回雖不是原著但寫得很好,真不知道是怎么讀的書。喝一口前八十回那些精彩的湯,再喝一口后四十回林黛玉的“火肉白菜湯”,難道還醒不過來嗎?

本文摘編自


《 <紅樓夢> 中的飯局 》

作者:周嶺

出版社: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出品方:啟迪

出版年: 2024-7


編輯 | 土豆苗

圖片來源 | 《紅樓夢》(2010版)《紅樓夢》(1987版)《舌尖上的中國》《鮮生史》

主編 | 魏冰心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xué) | 趣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鳳凰讀書 incentive-icons
鳳凰讀書
文字之美,精神之淵。
4671文章數(shù) 20763關(guān)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jié)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yuǎn)方

無障礙瀏覽 進(jìn)入關(guān)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炉霍县| 黄大仙区| 苍溪县| 新丰县| 南岸区| 军事| 北辰区| 泰顺县| 蓝田县| 故城县| 灵山县| 洪雅县| 忻城县| 河东区| 阿荣旗| 玉环县| 东乡县| 会昌县| 富源县| 石棉县| 曲松县| 甘孜县| 孟津县| 五华县| 临澧县| 科尔| 建阳市| 抚远县| 通州区| 青龙| 渭源县| 弥勒县| 温州市| 晋中市| 巍山| 体育| 特克斯县| 彩票| 仙桃市| 皋兰县| 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