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英雄戚繼光
文/李壽謙
南北驅馳報主情,
江花邊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
多是橫戈馬上行。
這是民族英雄戚繼光的詩《馬上作》。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山東蓬萊人。他是明朝抗倭名將,杰出的軍事家、詩人和民族英雄。明世宗時,日本海盜經常侵擾東南沿海一帶。他們與中國的土豪和奸商勾結,到處搶劫財物,殺害百姓。因日本人身材矮小,所以稱他們為倭寇。嘉靖皇帝責成大臣解決倭寇之患,嚴嵩的同黨趙文華提出一個餿主意,到海邊祭祀海神,以求海神保佑,結果可想而知。后來朝廷派老將俞大猷率軍出戰,打了幾次勝仗。俞大猷,字志輔,號虛江,福建泉州人,抗倭名將、軍事家、武術家。嘉靖三十一年開始與倭寇作戰。人稱“俞家軍”,與戚繼光并稱“俞龍戚虎”。俞大猷還寫過一首詩《勉李季春》(李季春是俞大猷好友,在抗擊蒙古鐵騎中戰功卓著):
夜讀陰符曉未休,
壯心欲擊單于頭。
腰間帶血雌雄劍,
談笑覓封萬里侯。
詩中,俞大猷腰佩帶血的利劍,夜晚研讀兵書。仿佛看到李季春頑強抗敵的情景,反襯自己不畏強敵,談笑間建功封侯的大無畏精神。
嘉靖三十四年,朝廷又派戚繼光到浙江,抗倭形勢有了轉機。
戚繼光到任后,發現軍隊紀律松弛,戰斗力差。決定招募新兵,很多吃過倭寇苦頭的農民和礦工踴躍參軍,很快招募到四千多人。經過嚴格訓練,軍隊戰斗力大大提高,戚家軍名聲大振。1566年,戚繼光和俞大猷配合作戰,九戰九捷。橫行二十多年的倭寇終于肅清,老百姓過上了太平日子。
戚繼光還寫過一首詩《韜鈐深處》:
小筑暫高枕,
憂時舊有盟。
呼樽來揖客,
揮塵坐談兵。
云護牙簽滿,
星含寶劍橫。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戚繼光憂國憂民,不為名利,以身許國的家國情懷。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我想起了岳飛、文天祥和于謙,他們用生命譜寫了愛國主義的篇章。愛國主義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旋律。我又想起革命戰爭年代,無數的革命先烈,他們為民族解放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的英雄壯舉驚天地,泣鬼神,永遠活在人民的心里。
我們要永遠銘記古圣先賢們的愛國業績,繼承發揚他們的愛國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作者簡介】李壽謙(男),泰安肥城市人。高中教師,大學學歷,現退休,寓居寧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