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貞 龔煜煊 錢一葦
5月2日,觀眾在北京超級草莓音樂節現場觀看演出。 新華社記者 肖 瀟攝
觀眾在天津金街觀看話劇《日出》片段。 新華社記者 李 然攝
演員在國家大劇院西咖啡廳前演奏。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攝
去聽歌手的演唱會,感受現場“大合唱”的魅力;去看小劇場演出,近距離與演員互動;去參加戶外音樂節,跟著節奏盡情搖擺……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成為線下演藝市場的消費者,推動演藝消費形成新生態。
演出市場 繁榮多元
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票務信息采集平臺數據監測和測算,2024年全國演出市場總收入796.29億元,同比增長7.61%。票房收入579.54億元,同比增長15.37%。
演出市場繁榮發展,對文旅消費產生明顯拉動作用。業內人士有觀點認為,演唱會經濟有“1∶4.8”的拉動效應,即花費1元門票能帶動同期周邊消費4.8元。演藝消費作為“流量入口”,能夠串起更多場景,延長消費鏈條。
在山西上大學的溫昀告訴筆者,她今年最開心的一次出游,是在年初奔赴廣東廣州,參加了自己偶像舉辦的演唱會。“開票前,我請3個室友一起幫我搶票,最后很幸運地搶到了一張1580元的票。”溫昀說,當時,她選擇乘坐動車往返,再加上住宿、餐飲等,兩天的行程花費了約3000元。
雖然看一次演唱會開銷不小,但溫昀覺得“特別值”。“當現場燈光亮起,全場觀眾和偶像一起大合唱,那種幸福感是難以替代的。”溫昀說。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與燈塔專業版共同發布的《競逐升級、多元發展——2024大型營業性演出市場趨勢及特點分析》顯示,2024年大型演唱會增速最為突出,票房破260億元,同比增長78.1%;觀演人次超2900萬,同比增長45%,是演出市場最吸睛的消費品類。2024年5000人以上的大型音樂節票房近24億元,觀演人次突破581萬。
當前,演出市場的內容供給日漸豐富。除了演唱會、音樂節等熱門品類,還有更多新興演出形式崛起,成為年輕消費者的“精神食糧”。
21歲的黃子恬是一名音樂劇愛好者。她說,自己每個月至少要走進劇場一兩次,享受音樂劇的舞臺設計和故事情節。她分享了今年跨年時觀看音樂劇《錦衣衛之刀與花》時的感受:“觀演時,仿佛跟著演員在迷宮般的場景里奔跑,這種身臨其境的震撼,是在線上看視頻完全無法感受到的。零點時,全場一起喊‘新年快樂’,這種儀式感更令人難忘。”
脫口秀演出也是年輕觀眾的解壓“新寵”。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票務信息采集平臺數據顯示,2024年小劇場和新空間演出中,脫口秀(單口喜劇)演出場次和票房上升幅度最大,分別為53%和48%。
在浙江杭州工作的李先生,十分喜歡線下脫口秀表演。他認為:“演員會用各種好笑的‘梗’拆解職場焦慮、情感困惑,還會和觀眾進行很多有趣的互動,‘現掛’(即興互動)特別多。整個劇場笑聲一片,讓我覺得笑著笑著就被治愈了。”
演出資源的分布范圍也在逐步擴張。演出地域不再局限于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逐漸成為新熱點。燈塔平臺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二線城市大型演唱會的票房、場次占比均達60%以上。三四線城市音樂節票房占比達29.1%,同比增長3.8%;場次占比34.9%,同比增長2.7%。
追求體驗 滿足情感
年輕的消費者,為何愿意跨城奔赴一場場演出?其中包含了他們對個性化、差異化的追尋,對情緒價值的渴望以及對社交聯結的高需求等眾多因素。
4月25日晚6時,位于北京市東城區的一家爵士樂俱樂部,門口排起了長隊。隊伍中基本是年輕的大學生。來自天津市的小林就是專程趕來,觀看一名日本音樂人的演出。他說,自己十多年前就聽過這名音樂人的熱門曲目,“沒想到現在有機會見到本人,真是圓夢了!”
有媒體調查發現,放松娛樂,有喜歡的偶像、藝術家參演,對演出內容感興趣,獲得沉浸式體驗等,都是青年消費者選擇線下演出時排在前列的考慮因素。此外,79.4%的受訪者認為演出能給人帶來情緒價值,治愈心靈。
華中科技大學學生譚小雅每逢考試結束,都會泡在劇院里看戲。“在劇場,我可以短暫地放空自己,沉浸在另一個世界中。看演出就是我的解壓方式。”她說。
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游產業研究院教授吳麗云看來,如今,為情緒價值買單已成為年輕人的一種消費趨勢。“無論是跟著演出去旅游,還是攜帶周邊、文創產品等出游,都體現出年輕消費者愈發注重消費帶來的情感滿足,他們更愿意為能夠提供情緒價值的產品和服務付費。”
線下演出還是年輕人之間的一種“社交紐帶”。
在今年“五一”假期期間舉辦的湖北武漢仙人掌音樂節上,全國有近6萬名樂迷從四面八方匯聚。來自廣東和內蒙古的單雯婕、吳楠是研究生同學,她們畢業后有兩年未見。借著音樂節的契機,她倆一拍即合,決定到現場相聚,既能感受音樂節的氛圍,也可以順便一起旅游,逛逛武漢。
社交媒體上,曬演出票根則成為了一些年輕人之間的“社交貨幣”。看完演出后,寫買票攻略、觀演感受、票根周邊分享,成為不少年輕人的“觀演儀式”。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何志武認為:“社交媒體的廣泛連接性,將不同的演出信息推送到關注相關信息的人,進而建立起信息與人、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這個過程本身就是社交,個體在交流中有了群體歸屬感,便有了觀演的內在驅動。”
還在讀大學的徐嘉露第一次走進劇場,是被舞劇《水月洛神》在網上發布的一張宣傳海報所吸引。她記得,現場觀看時,舞者大開大合的肢體語言、絕美的舞臺設計和流暢的故事敘事,讓她產生了深深的情感共鳴。從此她就踏上了追戲之路。
短視頻片段的“種草”、社交媒體上廣泛的討論,網絡文化與潮流文化相互推動,吸引了更多年輕人走進演出現場,進一步增強線下演出消費活力。何志武認為:“網上的碎片化演出片段視頻、社交媒體上的信息流,都會引起年輕人的好奇。”
創新表達 升級內容
年輕人的消費新動向,正影響并重塑著線下演出市場。如今,各類演出不斷追求題材的創新、形式的突破,不斷進行內容升級,為消費者帶來更豐富的文化體驗。
在何志武看來,隨著年輕人逐漸成為線下演出市場消費的主力軍,他們的新觀念將推動演出市場發生新變化。
在創作題材上,越來越多反映當代年輕人需求的劇目正在涌現。
例如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呈現的越劇現代戲《錢塘里》,體現著“當下青年人自己的生命趣味”。劇目講述了一個因車禍而延伸出的“有愛相伴、以善相擁”的小故事。作品充分展示了現實生活里各群體的不易,展現了多元的社會情緒,讓觀眾從劇中人的遭遇中感受到一份溫暖。
譚小雅告訴筆者,自己曾連著兩天到劇場觀看此劇,仍覺得意猶未盡。“這出戲讓我覺得,傳統戲曲不再是‘老腔調’,而成為照進現實的鏡子。我每一次看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傳統經典與現代審美結合,不斷創新的表達激活了年輕人的觀演熱情。
4月30日,作為第七屆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的開幕演出,舞劇《牡丹亭》以靈動的舞蹈和創新的藝術表達,開啟了“為一部劇奔赴一座城”的文化消費新熱潮。主創團隊大膽舍棄戲文,以靈動的舞姿重構經典。蘇式園林、粉墻金磚的舞臺,古琴聲和著昆腔余韻,杜麗娘柳夢梅翩然起舞……為觀眾帶來一場沉浸式視聽享受。該劇已在廣州、南京等多地演出,均在開票一小時內全部售罄。數據顯示,該劇近八成觀眾為18歲至35歲年輕人。
沉浸式體驗,也是當前越來越多線下演出打出的特色招牌。
3月15日,沉浸式懸疑脫口秀《克萊因歷史》在北京喜劇院·FUN空間完成首輪駐演的最后一場演出。
長長的鎖鏈、斑駁的鐵桶、破舊的沙發,還有醒目的紅色連衣裙和斜靠的吉他,營造出懸疑的氛圍。獨角戲演員將脫口秀、戲曲、說唱、吉他彈唱等多種表演形式融合在一起,讓觀眾全程參與劇情。笑點頻出的爆梗讓觀眾表示“笑得臉疼”。
北京喜劇院執行總經理高培介紹:“北京喜劇院的運營理念正是‘年輕不設限’。未來,我們還將繼續注重觀眾的體驗感和參與感,關注年輕人群體的精神需求和社會議題,孵化更多富有創新精神和藝術價值的作品。”
還有許多“不設舞臺”的演出,讓年輕人從“坐著看”變為“參與其中”。
上海朵云書院推出的“戲劇快閃”,將書架變為舞臺,讓觀眾在書香中與演員互動,實現“看書+觀劇+社交”的場景融合。四川成都“獅子漫步”酒吧也可以化身戲劇空間,在歐式復古場景中演出的互動劇,讓觀眾成為劇情主角。
何志武認為,隨著當前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發展,未來更多小型的、多樣態、多品類的演出將會像城市的毛細血管一樣遍及城市的各個區域,緊鄰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場所,滲透進居民的日常生活。“演出場景將更加多元,演出與電競、餐飲等多種業態結合,跨界或跨景演出將越來越多。同時,科技的賦能、先進的舞臺技術呈現將給觀眾帶來更加沉浸式的觀演體驗,讓年輕人在‘悅己’消費中,找到情緒和價值共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