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直播的世界里,打賞行為屢見不鮮,可當一位六旬老人在短短兩個月內為女主播豪擲 18 萬時,這場直播風云瞬間掀起驚濤駭浪??此破匠5闹辈セ?,卻引發了家庭糾紛、輿論熱議以及對直播行業誘導消費的深度質疑。這 18 萬背后,究竟是老人的自愿之舉,還是被精心設計的 “劇本” 所裹挾?讓我們一同揭開這場鬧劇背后的神秘面紗。
成都的張先生,一位六旬老人,本應在退休后享受悠閑的晚年時光。然而,他卻在直播的世界里迷失了方向。今年 4 月 12 日,妻子喻女士偶然間發現,張先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一場男女主播的 PK 直播中,而他的打賞記錄更是讓喻女士瞠目結舌。交易詳情顯示,4 月 7 日這一天,張先生給主播 “小十七 712” 送出的禮物多達 22 筆,其中單價 3000 元的 “嘉年華” 禮物就有 10 多個。從 3 月 1 日到 4 月 12 日,張先生總共刷出了約 18 萬元的禮物,這對于一個普通家庭來說,無疑是一筆巨款。
喻女士心中滿是疑惑,她深知丈夫平時生活節儉,怎么會突然在直播打賞上如此大手大腳?更讓她揪心的是,張先生早在 2021 年 3 月就被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診斷為 “抑郁狀態、失眠,肝郁血虛證”,多年來一直依靠藥物治療。喻女士懷疑,這些直播 PK 很可能是有劇本的,主播們通過精心設計的劇情和話術,誘導像張先生這樣的粉絲刷禮物。
為了證實自己的猜測,喻女士的子女連續多日觀看相關主播的 PK 直播,發現了諸多疑點:每場 PK 中,女主播的對手雖裝扮不同,但人格語言設定極為相似;直播過程中,音效總是配合女方,播放煽動情緒的音樂;幾乎每次都是女方先輸接受懲罰;女方收到大禮物時,對手反而表現開心;女方調動粉絲情緒時,對手會臨時關閉直播間;直播最后一刻,女方總會鼓動粉絲刷禮物,而此時對手直播間里卻毫無反應,即便落后也面帶笑容。種種跡象表明,這似乎并非一場公平的直播競賽,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 “吸金游戲”。
面對這一情況,喻女士第一時間聯系了直播平臺,希望平臺能夠介入調查,并退還部分打賞款項。她向平臺提供了張先生的抑郁癥診斷證明,試圖說明丈夫的行為可能受到病情影響。然而,平臺客服卻回復稱,醫院的抑郁診斷證明不能作為法律依據,只有在司法機關鑒定張先生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情況下,才可以退款。對于家屬質疑的誘導打賞行為,平臺表示經回查暫未發現所舉報的違規行為。這一回應讓喻女士陷入了困境,要通過司法程序鑒定丈夫的行為能力,不僅耗時耗力,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隨著事件的曝光,涉事女主播 “小十七 712” 的賬號已被設置為私密賬號。但事情并未就此結束,一直跟蹤關注該女主播的網友王女士爆料,該女主播此前就被媒體曝光過,之后又換了多個賬號繼續直播。最新的一個賬號 “小小魚兒爾”,從 5 月 25 日晚到 26 日凌晨仍在直播。當極目新聞記者表明身份私信 “小小魚兒爾”,詢問其是否換了賬號繼續誘導打賞時,該主播不僅拒絕解釋,還反問道:“我用不著發聲解釋,長相你們看不出來嗎,簡直是無語。誘導你了嗎?還是搶你錢包了?平臺都沒有說我誘導,你憑什么斷章取義?” 隨后,記者便被拉黑。這種囂張的態度,無疑進一步加劇了公眾對其行為的不滿。
從法律角度來看,此類事件的處理并非易事。北京東衛 (成都) 律師事務所陳小虎律師分析,若老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其打賞行為通常被視為自愿的網絡消費行為,一般難以要求退回。通過直播平臺充值購買虛擬貨幣再打賞,通常被認定為消費而非贈與。不過,如果打賞金額超出家庭日常開支范圍,配偶可主張退款,因為民法典規定,非因日常生活需要處分共同財產需夫妻雙方協商一致。另外,若主播通過虛假承諾 (如謊稱刷禮物可獲回報) 誘導打賞,可主張合同因欺詐而撤銷;若主播存在誘導老年人違背倫理或從事違法活動,可主張打賞行為無效。
四川方策律師事務所郭剛律師也指出,要證明張先生患抑郁癥已達到不能辨認自己行為或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程度,對其要求退款才有法律支撐;是否構成騙局主要看主播有沒有虛構事實和隱瞞真相誘導張先生轉款,如有則構成詐騙;在民事上,打賞通常視為贈與合同,一旦完成原則上不可撤銷,除非張先生能證明存在重大誤解、顯失公平或主播存在欺詐脅迫等例外情形。當然,如果打賞金額過高 (如數十萬元),則可以 “違背公序良俗” 為由要求退款。此外,如有證據能證明主播虛構人設 (如假扮貧困等)、虛假承諾 (如 “打賞可獲回報” 等),打賞用戶可主張欺詐撤銷贈與并要求退一賠三的懲罰性賠償。但在實際操作中,家屬要收集這些證據,面臨著巨大的困難。
這起事件并非個例,近年來,類似老年人沉迷直播打賞的新聞屢見不鮮。湖北一男子打賞 62 萬元,法院判定主播需返還扣除平臺分成后的 24 萬元;安徽六旬大爺為女主播打賞 7 萬元,甚至挪用妻子手術費;廣州七旬老人花光退休金打賞,與家人矛盾激化。這些案例都反映出直播行業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對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的 “情感收割”。老年人由于孤獨、情感缺失等原因,更容易被主播提供的 “情緒價值” 所吸引,而部分主播則利用這一點,通過各種手段誘導老年人打賞。同時,平臺在監管方面也存在漏洞,對主播的行為缺乏有效的約束,對用戶的權益保護不夠完善。
成都六旬老人打賞女主播 18 萬的事件,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直播行業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不能忽視社會責任,平臺應加強對主播的管理,完善審核機制,杜絕誘導消費等違規行為。家庭也應給予老年人更多的關愛和陪伴,關注他們的精神需求,避免他們在虛擬世界中尋求慰藉而遭受損失。而對于廣大消費者來說,無論年輕還是年老,在參與直播打賞時,都要保持理性和警惕,不被一時的沖動沖昏頭腦。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