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中醫藥可以這么酷、這么有意思!”在近日由北京市中醫藥局、北京市東城區政府主辦的第十八屆北京中醫藥文化宣傳周暨第十七屆地壇中醫藥健康文化節上,一名居民如此感慨。活動現場,主辦方啟動北京市中醫藥文旅消費季。其間,北京市16區陸續舉辦具有區域特色的中醫藥文化市集和各類中醫藥文化體驗活動。如何讓中醫藥離大家更近一些?在這些活動中,人們的熱情集中在哪里?記者進行了探訪。
花香、草香,變為墨香
地壇公園內,人流如織,人們的熱情參與讓中醫藥愈發“出圈”。活動現場,非遺傳承區、創新數智區、京津冀特色區、健康服務區、文化市集區五大主題區域通過“文化科普+科技互動+健康服務+消費體驗”等形式,聚焦中青年群體消費熱點,促進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創新。
用蒼術、艾葉、白芷、丁香、薄荷等熬制成的液體替代清水,細細研磨墨錠,使用這樣的墨寫字繪畫時,不僅能聞見芳香,還能自帶驅蚊驅蟲功效。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的展臺前,墨香與藥草香結合的艾芷避穢墨吸引了75歲李大媽的注意。“文化的融合,挺有意思。”作為中醫藥市集的常客,李大媽停下腳步準備寫上幾個字。
近日,地壇公園,一名市民使用艾芷避穢墨寫字。
“把中醫藥融入墨里,再融入書法、繪畫中,是古人的智慧。”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護理部主管護師宋鈍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創意將中醫藥文化和傳統書畫文化結合,讓中醫藥文化更好地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
記者看到,不少體驗者還在扇面上繪畫,將自繪扇子帶回家保存。“建議提前將這些畫紙、扇面用熬制的驅蚊水浸一遍,這樣效果翻倍!”聽到李大媽的建議,宋鈍連連點頭。
品嘗養生粥和特色代茶飲,體驗水泛丸制作和藥草研磨過程,體驗耳穴埋豆和頭部刮痧,觀賞中藥材畫作……眾多展臺各具特色的創意,讓人們在逛、吃、玩中感受中醫藥的獨特魅力。
位于北京市大興區的世界月季主題園近日也飄出陣陣藥草香,在此舉辦的大興區“善月”中醫藥文化節——“藥承花香韻 唯善勝春行”中醫藥市集活動引人注目。市集以“子午流注”十二時辰養生理念為指引,設置12個主題攤位,涵蓋文化宣傳、中醫診療、養生療愈方面的內容。記者在現場看到,人們積極參與“認百草”“識中藥”“識花辨藥”“養生指壓板”等趣味游戲,體驗藥材炮制過程,制作中藥香囊、養生錘,學習經絡穴位知識,在陣陣花香和歡聲笑語中與中醫藥“結緣”。
有形、無形,不虛此行
“不虛此行!”20歲的小張用這個詞來形容自己逛地壇公園中醫藥市集的感受。
記者看到,在她隨身的布袋里裝了兩盒中藥特色食品和中藥代茶飲,還有幾本與中醫藥相關的書。而她隨身攜帶的蓋章本上,還多了12枚特色印章圖。“這是人體十二經脈的圖。每一經的圖案都做成了一個章,很精美,也很詳細。”小張告訴記者,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關于膀胱經的印章,穴位特別多,同樣大小的印章就這個顯得最密集。
“這幾年,年輕人中醫藥‘血脈覺醒’的話題特別火,我也是最近才開始‘粉’上中醫藥。”小張愛好收集各類特色印章圖案,今天的體驗令她倍感欣喜。“嘗了很多代茶飲,還看到了各種文創產品,我和我同學都很喜歡。”小張說。
激活傳統中醫藥文化活力,讓產品形式和應用場景不斷推陳出新、迭代升級,為中醫藥傳承創新提供更多鮮活的載體,是中醫藥越來越“潮”的秘訣之一。“這不是炒菜用的八角嗎?還挺好看的。”在北京中藥炮制技術博物館的展臺上,擺放著用各種中藥材制作的耳飾,其中一對由八角制成的耳釘引起了一名年輕女性的注意。“沒錯,八角是傳統的藥食同源的中藥材,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一名現場工作人員回應道。
“中醫藥文化是無形的,可以浸潤人心。但同時又是有形的,可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我們制作了很多精美的飾品,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人認識中醫藥、了解中醫藥。”該工作人員表示,路過的市民幾乎都會停下來看一看,問一問使用的是何種中藥材、有哪些功效。
在清華大學玉泉醫院(清華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展臺前,不少人排隊等待體驗中醫推拿,其中有許多年輕人的身影。“像您這種因久坐引起的后背腰胸結合段的疼痛,往往是脊椎整體的問題。”該院推拿科主任孫文博對一名體驗者說。
“中醫認為‘生病起于過用’。很多年輕人發生脊椎局部疼痛,可能是疼痛部位的上下段存在問題。所以我們不能光盯著疼痛的地方,而要進行整體治療。”孫文博邊推拿邊介紹道。“原來是這樣!”這名體驗者恍然大悟。
而在創新數智區,還展示著一些更“新潮”的儀器。59歲的王叔在一臺中醫經絡檢測儀前坐下,伸出雙手放置在儀器上。幾分鐘后,王叔的經絡信息采集報告就顯示在了大屏幕上。報告中既有腑臟辨證結果,也有經絡腑臟病位相關度分析、主要問題經絡分析和調理建議。
“原來這么方便、快速,中醫也有不少高科技。”在王叔說話的間隙,一旁展示的人工智能舌面儀、艾灸機器人、體質辨識儀也迎來了各自的體驗者。
近日,地壇公園,參加文化節的市民體驗中醫按摩。
近點、近點,再近一點
推出文化節、打造中醫藥健康文化體驗館、設立中醫藥體驗游覽打卡點、發布康養文旅路線和中醫藥文化體驗線路、打造特色產業鏈……如何讓傳統中醫藥在當下煥發出更多活力?北京市開展的眾多中醫藥文化活動給出了答案——主動走到百姓身邊,離大家再近一點。
“拿回去給孫子,讓他也感受一下中醫。”在近日開幕的第七屆順義區中醫藥健康文化體驗宣傳周活動現場,來北京中醫醫院順義醫院拿藥的劉阿姨意外收獲了自己親手參與制作的中醫藥香囊。
一大早,設立在北京中醫醫院順義醫院門診樓一樓的各色體驗區和互動區已是熱鬧非凡。其中,藥學體驗互動區展示的牡丹、薄荷、金銀花、丹參等藥用植物的盆栽也令劉阿姨駐足,這些盆栽上還標注有來源、產地和功效。“有一些我平時好像看到過,但沒仔細了解過。”劉阿姨笑著說。
“像馬齒莧、地黃等,在小區里就可以看到。”一旁,北京中醫醫院順義醫院藥學部主任楊博介紹,不少人被盆栽所吸引,詢問這些藥用植物的哪些部位是可以入藥的,這在無形之中傳遞了中醫藥文化和理念。“隨著大家對中醫藥越來越認可,中醫的理念和知識更加深入人心。”楊博說。
在中醫藥健康文化體驗區,記者看到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參與“艾意飄端午 童趣習藥香”活動,跟著中醫師練習順時養生功法、了解“五毒”防護知識,在“蒙眼辨藥·廚間探秘”環節觸摸藥材,親手編織竹編龍舟、五彩手環,體驗非遺魅力。
第七屆順義區中醫藥健康文化體驗宣傳周活動還同步在順義區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居民廣場、村委會等場所設置5個分會場,在醫聯體成員單位舉辦義診、互動體驗和健康咨詢活動,將中醫藥健康服務送到百姓家門口。
文/圖:健康報記者 段夢蘭 張丹
編輯:李詩堯
校對:馬楊
審核:管仲瑤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