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5月28日電 題:年輕人為啥扎堆景德鎮?
新華社記者
在“北漂”“滬漂”之外,一個新的形容大規模流動群體的名詞在互聯網流行——“景漂”。數以萬計的年輕人扎堆到江西景德鎮就業、創業。與北京、上海兩大一線城市不同,景德鎮僅僅是一座地級市。如今,不足90萬的城區人口中,有6萬是“景漂”。
“沒人能空手離開景德鎮”,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在景德鎮的陶瓷購物體驗。更令到訪者印象深刻的是,如今每到假期,這座城市的景區、街區、博物館擠滿了年輕人,城市周邊市場、工坊里的攤主和手作人也多是年輕人。
過去10年,景德鎮人口呈凈流入態勢,新增人口13.6萬,其中八成是年輕人,常年在此創業的超五成是“90后”,一半以上來自省外乃至國外。
景德鎮為什么會吸引眾多年輕人來旅游、工作甚至扎根?
整個城市充滿青春與潮流的躍動
走進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公園、雕塑瓷廠、三寶村等網紅景區,目之所及盡是年輕游客。人人拿著手機拍照,有的邊看邊直播。哪怕在工作日,不少熱門打卡點也排著長長的隊伍。
從“沉思羅漢”到500多歲的“歲歲鴨”,一件件博物館里的陶瓷作品被年輕人以詼諧有趣的方式關注、解讀。社交平臺上,探訪攻略比比皆是,讓古老的景德鎮和陶瓷以一種現代潮流的方式回歸大眾視野。
遍布全城的150多處老窯址、108條老里弄,讓景德鎮猶如一個開放式的陶瓷博物館。“腦洞大開”的拍照方式吸引游客排隊打卡:透過鏤空青花瓷板裝置拍龍珠閣、在御窯博物館外拍磚紅色拱形墻體及水中倒影……
無論是看博物館、逛文創街區,或是走訪工作室、瓷廠,只要走在景德鎮,幾十元的精美陶瓷工藝品、幾百上千元的創意瓷雕令人目不暇接,停下、端詳、詢價、掃碼付錢,游客們下單的手幾乎閑不下來。
一些游客干脆在景德鎮多待幾天,走進隨處可見的陶藝工坊,報一個陶藝課程,沉浸式體驗捏泥巴的放松與滿足。
上世紀50年代的人字坡、60年代的紅磚、70年代的清水沙、80年代的預制板房、90年代的白瓷磚……景德鎮保留著不同年代、不同風格的標志性建筑,見證著這座城市的發展歷程。
2016年啟動的文創街區陶溪川,占地40萬平方米、約60個足球場大小,本是廢棄的景德鎮宇宙瓷廠,如今在街區幾百米的兩條支路上,每周有陶瓷創意集市、每季有手藝集市、每年有春秋大集。2.86萬手藝人在這里擺過攤,平均年齡僅28歲。
黑龍江的“95后”王南浩,3年前作了個決定,放棄體制內工作,和女朋友在景德鎮創業。他們以1萬元出頭的啟動資金,辦起陶瓷工作室。
“我們先在陶溪川擺攤賣瓷板畫,因為創意獨特很受歡迎,被園區選入了中心展廳邑空間,并安排專業主播幫我們賣作品,現在每個月有穩定收入破萬元。”王南浩說。
碧綠的昌江穿城而過經鄱陽湖直通長江,唐朝開始成為景德鎮陶瓷生產的黃金水道,成就了當地“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氣象。而今,這樣的景象正在復現。一大批學陶瓷、學設計、學藝術的年輕人從四面八方來景德鎮落腳,期待以自己的創意和手藝,在這里實現夢想。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名譽所長方李莉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景德鎮做田野考察。她和學生的調查記錄顯示,目前景德鎮方圓30平方公里以內,在不同的村莊、街區有130多個手工藝集群,絕大多數是這十多年落戶的年輕人。近10萬以陶瓷創意及相關產業為生的年輕人,活躍在這座城市。
他們為何而來?
景德鎮是長久以來享譽世界的“瓷都”,為什么偏偏這些年對年輕人吸引力變大了?
最直接的原因,或許來自于活躍的消費市場和豐富的藝術生活。
五一假期,陶溪川文創街區舉辦了4天春秋大集春集,匯集4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800余名國內外藝術家與手藝人,還有60多場文藝表演。
熱鬧之下,這座城市古老而年輕的“靈魂”更令人喜愛。
2016年至今,擔任一家媒體營銷總監的東方郡,在北京和景德鎮之間飛了近50次。“景德鎮靠陶瓷這一個手工業支撐城市上千年的發展,這種獨特厚重的文化內涵,使它區別于那些由高樓大廈構筑的網紅城市。”他說。
景德鎮不只有短期打卡的旅游者,也吸引很多人就地旅居。這座城市把“鎮”和“市”的兩種生活優點合二為一:鎮上的生活節奏慢,坐下來喝茶一聊就是半天;同時兼具城市優質的基礎設施和商業服務。
在藝術家和手工藝人的眼里,景德鎮更是一處追尋理想的“桃花源”。
韓國建筑設計師樸珠希初到景德鎮,是為考察景德鎮的城市規劃。她發現,這座城市到處是瓷,路燈是陶瓷做的,商店賣的是陶瓷,連首飾都是用陶瓷做的。
“第一次看到這么多陶瓷,難怪中國叫‘China’。”樸珠希說。她留在景德鎮半年多,設計創作出色彩豐富的絞胎瓷,還帶著作品參加了今年的春秋大集。
作為一個對年輕人“友好”的城市,景德鎮不僅好玩有趣,而且生活成本低,很多年輕人選擇在這里安家置業。
“90后”查輔元在景德鎮打拼10年后,把戶口遷了過來。從河北科技大學美術學院畢業后,酷愛繪畫的他來到景德鎮,一邊學畫一邊擺攤。
“最初每個月只賺3000元,吃穿住行花個八九百元,剩下的用于創作。雖然那會兒只能吃泡面、打地鋪,但能挺過來。”查輔元已成為年收入四五十萬元的陶瓷品牌主理人。
在景德鎮,年輕手藝人想靠陶瓷創業,沒有高不可攀的門檻。這里保留了全球最完整的手工制瓷體系,6萬多家制瓷作坊遍布全城,“零基礎”也能很快入門;騎電動車逛完一條街,就能購齊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如果說能靠手藝吃飯是“景漂”安身立命的基礎,那么,景德鎮獨特的文化和創意環境,更給了年輕人廣闊的精神空間。
一些年輕人愛把工作室設在田野鄉間,推開門就能走進大自然。在珠山區三寶村,160多家陶瓷作坊分布在一條山谷;在浮梁縣湘湖村,300多家工作室環繞湖畔。
方李莉認為,當代很多年輕人的觀念發生了變化,他們不愿意生活在喧鬧城市,希望擁有生活與工作兼顧的平衡感。這些年輕手藝人把工作室設在鄉村,邊工作、邊欣賞大自然,周末到城里趕集,不僅賣作品還能交朋友。
“國際范兒”也是景德鎮一個越來越突出的特色。“90后”西班牙陶藝師喬曼的工作室就在湘湖村,他將家鄉巴塞羅那的陶瓷工藝、自己擅長的手繪技法,與景德鎮傳統青花瓷工藝相結合。
像喬曼這樣在景德鎮的外國陶藝工作者,高峰時有5000多人。
年輕人這樣解讀景德鎮:“景”是美,“德”是好,“鎮”是生活,景德鎮就是“美好生活”的代名詞。
“蛻變”如何發生?
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印象里,作為陶瓷之都的景德鎮與泥、火相關,匠人干的是苦活、累活,最鮮明的城市標簽是古老、傳統。
上世紀末,由于市場衰落,從傳統作坊里走出來的學徒,不得不去其他產瓷區謀生。連畢業于本地陶瓷專業的大學生,也大多選擇離開赴廣東打工。
2000年前后,一度生產全國近一半日用瓷的景德鎮十大瓷廠全面停產。10萬瓷工散落全城,完備的手工制瓷體系得到保存。
對外開放是景德鎮重新起飛的關鍵。一些外國、外地的藝術工作者來到景德鎮,發現當地的瓷工技藝高超,紛紛在此開工作室,學習制瓷技藝,也帶來一些現代藝術理念。
2008年前后興起的市集文化,為本地陶瓷專業學生留在景德鎮發展提供契機。
位于景德鎮東郊已經廢棄的雕塑瓷廠里,建起一座市集,創辦者的理念是不賣流水線生產的產業瓷,必須是有一定創意的手工制品。
方李莉回憶,2010年前后,外地的陶藝家、畫家和全國各地美術學院的年輕大學生來到景德鎮學習、創作,“景漂”在這座城市悄然出現。有人開始把自己的作品擺在街頭售賣,初步在瓷廠周邊形成了集市,星星點點。
十幾年前,原景德鎮宇宙瓷廠站在了“十字路口”:有人提出推倒重來搞房地產,有人提出打造收票景區,還有人提出搞商業綜合體。
“當時公司賬上只剩下20幾萬元,拆了重建,收益近在眼前。如果我們還是搞傳統那一套,這里只是景德鎮的第26個陶瓷大市場。”景德鎮陶文旅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子力說,最終他們決定做一個不一樣的文創街區,取名“陶溪川”,寓意陶瓷文化如溪流匯聚成川。
這條街區保留22棟老廠房、30多處老窯址,又賦予它們美術館、手作坊、展覽館等新功能。街區的主干道不通車,而是交給年輕人擺攤。
第一批攤主只有55人,生意十分清淡。為提升市集吸引力,陶溪川提出兩點要求:一是攤主必須是年輕藝術家或者手藝人,不能是陶瓷販子;二是作品必須要有風格,市面上要沒見過。
如今,陶溪川已成為景德鎮最活躍的集市。先是本地人來“看新鮮”,后是游客來“看熱鬧”,再往后是年輕人來“尋創意”,最高峰時一天人流量超10萬人次。去年,1100多萬人次的游客來到這里,超過城區人口的十倍。
在陶溪川帶動下,如今幾十個創意集市遍布景德鎮,成為年輕人創業的舞臺,甚至是引領時尚創意的風向標。
在手工藝市場,創意是最寶貴的,也是最脆弱的。過去,景德鎮的店鋪攤位擺著一個“禁止拍照”的小牌子,不經意間拉開和游客的距離,但這曾是攤主們保護創意的唯一法子。
攤位上的小牌子如今幾乎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版權證書。23歲的胡一鳴去年從景德鎮陶瓷大學陶瓷繪畫專業畢業,創業一年多就擁有自己的工作室,獲得7個版權證書。在他看來,每張證書都是一個創意。
景德鎮是中部地區首個全國版權示范城市,當地在創業手藝人最集中的陶溪川文創街區,設立版權服務中心和快速維權窗口,至今已頒發6.3萬張版權證書。
放眼全球同類手工藝城市,從工業化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的浪潮下,手工藝的式微幾乎是普遍的規律。但在景德鎮,規范的市場與富有活力的創新環境讓年輕人憑手藝可以養活自己,進而更新了產業,增添了城市的生機。
年輕人在如何塑造這座城市?
珠山,是景德鎮的象征,是明清兩代燒造宮廷用瓷御窯廠的所在地。4年前,珠山旁邊建起一座御窯博物館,甫一開放就成為“網紅”,預約火爆,排長隊參觀是常態。
博物館外觀獨特,其藏品更特別:近800件(套)展品,是埋在珠山下的明清御窯廠陶瓷的殘缺品或修復件。
“‘碎’是御窯文物的關鍵詞。”館長翁彥俊認為,傳世的瓷器是文明,埋藏在地下的碎瓷片也是,博物館就是要把這些曾經沉睡在地下的文明展示出來。
平均年齡27歲的科技團隊熟練使用前沿科技設備,從數以億計的古陶瓷碎片中提取信息,打造了世界首個古陶瓷基因庫,目前已收錄3000套、1.2萬件標本的近百萬條數據。
不只是御窯博物館,整個景德鎮都在被年輕人和現代創意激活。
2019年,陶溪川的創意集市蒸蒸日上,年輕創客過萬,不斷“出圈”,但“90后”年輕人不滿足于此。
“圍繞一張茶桌,除了茶具,還有織物、木雕等等,數都數不過來的手工藝類別,能不能把它們聚集在陶溪川打造一個新的集市?”從英國留學歸來的華婧提出“茶桌體系”的概念。如今,華婧打造的“陶然集”,攤主從最初百余人到如今超過500人。
景德鎮因為手工制瓷被世界矚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的稱號。如今,傳承千年的陶瓷手藝,正在嫁接更多元手工藝,持續吸引全球手工藝人匯聚于此。目前已有金工、漆器、織造等11個手工藝門類的1.1萬名手藝人來到景德鎮。
有人曾質疑,新出現的手藝會淡化景德鎮的陶瓷底色。但在劉子力看來,只有陶瓷,來景德鎮的人可能只有一個圈層。而如果以陶瓷文化為根匯聚更多產業門類,就有更多想象空間,“沒有一成不變的文明,人們現在做的就是創造歷史的一部分”。
日本現代陶藝的領軍人、年逾八旬的日本陶藝家安田猛在景德鎮定居14年。10年來,景德鎮吸引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700多名藝術家前來交流,創作的作品已在國內外舉辦上百次展覽。
今年1月,“景德鎮手工瓷業遺存”作為中國2026年世界遺產提名項目,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出申報。
“景德鎮申遺不只是文物保護,還有傳承發展以陶瓷為主的手工藝。這種保護會讓景德鎮變成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方李莉說,只有不斷回到原點去理解歷史和文化,才能找到新的發展道路,這就是歷史的價值。
回顧景德鎮千年演進史,每一次大的躍升都和新鮮血液的注入、新生事物的引入密切相關。從宋代北方工匠的大量移民誕生了似玉般的青白瓷,到元代蘇麻離青的傳入有了驚艷世界的青花瓷,再到明代抓住大航海時代機遇生產出符合風靡歐洲上流社會的紋章瓷。
今天,大量年輕人從四面八方來到這座城市,給它帶來源源不斷的創意和活力,千年窯火正在越燒越旺,制瓷傳奇正在不斷續寫。(記者李興文、余賢紅、黃浩然、袁慧晶)(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