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車產業代碼量超1.2億行,單車傳感器數量突破400個,通信速率跨入50Gbps時代?!凹夹g復雜度每提升10%,驗證成本激增300%”——2024年因軟件缺陷導致的召回事件增長45%,功能安全驗證覆蓋率不足成行業最大黑洞。
2025年5月8日,在第三屆吉利汽車技術論壇上,是德科技汽車與新能源大中華區業務部總經理馬健銳談到:“未來三年,70%車企將因驗證缺失陷入‘量產即召回’困局,而穿透芯片、系統、整車、生態的四級測試能力,是打破死亡循環的金鑰匙。” 馬健銳強調,“車企的競爭已從功能創新‘閃電戰’轉向驗證能力‘持久戰’。”
馬健銳 | 是德科技汽車與新能源大中華區業務部總經理
以下為演講內容整理:
軟件定義汽車時代,測試技術是推動數字化轉型的“底座”
隨著汽車行業進入"軟件定義汽車"時代,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深度融合成為產業核心驅動力。汽車功能的不斷演進,正從“機械定義”逐步向“軟件定義”躍遷。在此趨勢下,整車電子電氣架構(E/E Architecture)也迎來徹底重構,由傳統分布式控制單元向域控制、區域控制及集中式中央計算架構升級。這種架構的轉變,使車輛具備了“持續進化”能力,通過OTA(Over-The-Air)軟件更新即可實現功能迭代、體驗提升。
與此同時,軟件與硬件解耦后,如何確保在多源系統、多協議、多設備環境下的功能一致性、通信穩定性與系統安全,成為核心挑戰。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測試的重要性被前所未有地提升,它已不再是驗證環節的“最后一道工序”,而是構成整個研發閉環的“第一性邏輯”。
而這背后也對企業的測試戰略和技術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測試系統不僅要具備對車輛內部復雜網絡架構的理解,還要能與OEM的整車開發節奏同步推進,適應頻繁OTA與高迭代的需求。以往“上車即定型”的固態思維已不再適應新時代,軟件動態升級能力正促使車載系統測試變得持續化、前置化與智能化。
圖源:是德科技
構建測試能力中臺,保障輔助駕駛與座艙安全
面對軟件復雜度指數級提升的局面,單靠傳統開發與測試流程已無法滿足數字化汽車的技術演進需求。因此,構建統一、高效、可復用的“測試能力中臺”成為汽車研發體系升級的關鍵。
在此中臺下,應覆蓋從芯片驗證、模組測試、系統集成到整車級別的測試路徑。其中,以“V-Model”為代表的開發驗證流程被廣泛采納,確保從需求分析到系統交付的每一步都有對應的驗證環節,實現測試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更關鍵的是,該中臺可跨業務、跨部門、跨項目復用,將原本碎片化、重復投入的測試資源實現集中化管理和智能調度,大幅提升測試效率與準確性。
圖源:是德科技
尤其在輔助駕駛系統與智能座艙等安全敏感領域,是德科技強調要采用仿真(Simulation)、軟件在環(SiL)、硬件在環(HiL)等先進測試手段,模擬真實路況與極端場景,保障系統在各種復雜條件下的可靠性與容錯能力。
例如,針對緊急制動輔助系統的雷達算法,是德科技在HiL場景中引入“金屬井蓋強反射+弱信號疊加”復合場景建模,幫助車企準確識別關鍵誤檢與漏檢點,真正做到從仿真走向實用驗證。
從連接到計算:新E/E架構下的測試挑戰
整車電子電氣架構(E/E Architecture)升級催生了“區域控制器架構(Zonal Architecture)+集中式計算”模式。車輛內部從原先以控制器功能劃分的域架構,演進為基于物理區域劃分的區域網關,每個Zonal控制器通過高速以太網連接到中央計算平臺,數據吞吐量與實時性能需求顯著提升。
這一變化也對測試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
車載以太網:從10BASE-T1S到10G/50G光纖以太網,測試不僅涉及物理層一致性(如信號完整性、抖動、電磁兼容性),還需驗證協議棧穩定性與網絡拓撲容錯能力;新型傳感器融合: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多源數據協同處理,對鏈路時延與同步誤差控制提出嚴苛要求;芯片級可靠性:如何保障SoC、ECU、傳感器等核心電子部件在高低溫、鹽霧等惡劣環境下依舊穩定運行,是整車驗證不可忽視的一環。
圖源:是德科技
是德科技通過構建覆蓋通信鏈路、功率器件、總線協議及環境可靠性的全維測試體系,為OEM和Tier1廠商提供強力支撐在實際落地中,是德科技已可覆蓋從射頻鏈路到傳感融合,從信號物理層到多協議棧解碼的全鏈路測試能力,幫助合作方識別系統級瓶頸、進行跨模組協同驗證。
圖源:是德科技
法規推動標準化,合規驗證進入“硬指標時代”
智能網聯汽車的快速發展,也推動了國家標準體系的不斷完善。當前中國已出臺超過100項與電子電氣、通信、激光雷達、語音交互等相關的強制或推薦標準。面對新法規實施,車企不僅要“做得到”,更要“證明做得到”。
圖源:是德科技
測試成為達成法規合規的核心手段。 是德科技積極參與了多項國標與行業測試標準的制定,包括:車載以太網ECU測試規程、激光雷達性能測試、V2X通信終端測試、輔助駕駛芯片驗證方法等。
在國際標準層面,是德科技還與歐美多個認證機構保持合作,參與諸如UN R155/R156、ASIL D等級(汽車安全完整性等級)等要求的評估規范制定,使其本地化解決方案可同時滿足中外車企的合規需求。
企業不僅需借助外部測試能力驗證自身產品,同時也需構建企業內部的合規驗證體系,確保研發、制造、交付全過程都符合監管要求。測試能力的深度與廣度,已逐漸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測試驅動創新,助力企業邁向未來汽車生態
當前,軟件定義汽車的發展正進入新階段,從單一車輛系統優化逐步轉向車-云-邊-端協同的生態系統構建。在這一趨勢下,測試的重要性進一步外溢,成為驅動創新與業務演進的關鍵。
是德科技基于豐富的測試產品組合,推出從芯片、模組、整車到云端的覆蓋解決方案,包括:網絡仿真器、場景重構平臺、數字孿生驗證工具、AI測試自動化系統等,助力客戶實現“從研發到運營”的全流程性能保障。
圖源:是德科技
其中,Radar Scene Emulator、CyPerf 等創新產品,已在多個L2+/L3級量產平臺中實現部署應用。通過云邊協同與“數字雙胞胎”重構實車場景,為新一代車載計算平臺提供支撐,有效縮短從測試到量產周期。
不僅如此,是德科技還強調在測試過程中引入數據可視化與AI驅動的自動優化邏輯,提升測試效率、降低成本,并助力客戶快速響應法規變化與市場需求。
未來,測試將不僅是質量保證的手段,更將成為軟件定義汽車時代的“創新發動機”。
圖源:是德科技
未來展望與挑戰
隨著軟件定義汽車架構的快速推進,汽車產業正在經歷深層次的技術變革。在本次論壇中,是德科技結合實際案例與系統化框架,展示了其在車載通信測試、芯片驗證、雷達系統測試及法規應對等方面的核心能力??梢灶A見,未來測試能力的深度與體系化程度,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車企在新一輪智能化競爭中的主動權。而技術服務商的角色也正由“輔助”向“共創”演進,成為構建新型汽車生態體系中的重要推動者。
在這個從產品競爭走向系統競爭、生態競爭的時代,測試不只是“發現問題”的手段,更是“推動創新”的路徑——它串聯起標準與市場之間的橋梁,決定著企業的技術方向是否走得穩、跑得快、撐得久。
(以上內容來自于是德科技汽車與新能源大中華區業務部總經理馬健銳于2025年5月8日在第三屆吉利汽車技術論壇暨前瞻技術展上發表的演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