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吾當周壓實圖案,完成收尾工作。 5月15日,走進位于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年都乎鄉年都乎村的黃南州夏吾當周藝術開發有限公司,濃郁的藝術氣息撲面而來。工作臺上,一幅色彩斑斕的堆繡作品初具雛形,公司負責人夏吾當周正為這件精美之作收尾。
夏吾當周手持鑷子、膠棒,將絲綢圖案中尚未粘牢之處重新固定,確保每一片絲綢都嚴絲合縫。之后,他拿出熨斗,沿著圖案的紋路輕輕熨燙。在溫度與壓力的雙重作用下,整幅畫作變得更加平整。
“這幅作品是西寧的一位客戶年初時預訂的,要掛在客廳,圖案中的‘和睦四瑞’和‘長壽老人’寓意著家和萬事興和長壽吉祥。”夏吾當周看著圖案介紹起來。緊接著,他又精心挑選與圖案相得益彰的布料開始為作品包邊、制作流蘇,讓整幅堆繡更加精致華美而又靈動。
“包邊能夠防止邊緣脫線變形,就像為畫作鑲上精致的畫框,提升整體美感。底部的流蘇則如點睛之筆,隨著微風輕擺,為作品注入靈動氣韻,讓畫面層次更加豐富鮮活?!痹捳Z間,可以看到,夏吾當周將匠心融入每一道工序,一針一線皆是對堆繡技藝的深情堅守與傳承熱忱。
談及與堆繡的不解之緣,夏吾當周似有千言萬語。他自幼癡迷繪畫,13歲起師從本地唐卡繪畫大師俄瑪才旦,系統研習唐卡繪畫理論與技法,打下了扎實的繪畫基礎。此后,他又跟隨年都乎堆繡藝人洛桑嘉央潛心學習堆繡技藝,在那里的5年時間里,他學到了布料的疊壓、剪裁以及色彩的搭配組合技巧,掌握了堆繡唐卡的制作精髓。在民族文化的深厚滋養下,他將唐卡繪制與堆繡技藝融會貫通,最終形成別具一格的創作風格。
夏吾當周的妻子正在用膠棒粘貼絲綢邊緣。欒雨嘉 攝 黃南堆繡與唐卡、泥塑并稱“熱貢藝術三絕”。如果說唐卡是繪畫的藝術,那么堆繡則以“剪”“堆”為核心技法。相較唐卡繪畫,堆繡不僅視覺層次更豐富,制作工序也更為繁復。
夏吾當周拿起裁紙刀和絲綢現場演示:“畫是基礎,得用工筆勾線把圖案仔細畫在紙上,再完整剪下來當模板。”說著,他又取出色彩斑斕的絲綢繼續道:“裁綢緞有講究,必須比紙樣寬些,留出包邊的余量?!?/p>
只見刀刃在綢緞上游走,轉眼剪出比紙樣大一圈的圖案。裁好后,他將綢緞與紙樣精準貼合,再用鑷子把多余的絲綢邊一點點折起、粘貼、壓實,“就像給紙樣穿上合身的綢緞外衣,既要平整又不能留褶皺,每一步都得下足‘繡花功夫’。”
夏吾當周演示的不過是堆繡中一個極小的圖案單元。夏吾當周舉起巴掌大的半成品說道,“想要做出一幅完整的堆繡,就得把成百上千個這樣的小圖案,按照設計好的順序層層堆疊、粘貼,形成立體生動的完整作品。”
不同于平面唐卡,堆繡里的人物衣袂、花鳥翎羽、山水峰巒仿佛都“站”了起來。伸手一摸,能清晰感知綢緞疊加的凹凸層次;擺在屋里,光日一照,立體感特別強。
“你看,這幅‘背水姑娘’是公司的堆繡暢銷作?!毕奈岙斨苎壑虚W爍著自豪的光芒,話音剛落,便迫不及待地指向另一幅作品,“這幅是我的獨創之作,靈感源于同仁‘於菟’民俗。我將畫著虎紋的舞者,用綢緞一層一層精心堆疊,讓他們仿佛從畫布里‘站’了起來。”湊近細看,畫中舞者身姿矯健、躍動如飛,飛揚的衣擺似在風中翻卷,通過立體堆疊的獨特技法,將同仁地區古老而神秘的民俗文化,展現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
除深耕堆繡文化傳承外,公司始終將社會責任扛在肩頭。夏吾當周始終以傳承堆繡藝術為使命,廣收學徒傾囊相授,全身心投入藝術人才培養,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工作機會。經他悉心培養的80余位學徒,如今已在熱貢唐卡藝人中嶄露頭角,成為推動唐卡與堆繡藝術發展的中堅力量。
更令人欣喜的是,每年暑假,都有不少北京親子家庭慕名而來,體驗堆繡制作。孩子們稚嫩的雙手觸摸綢緞、嘗試剪裁,傳統文化的種子,就這樣在互動體驗中悄然生根發芽。
暮色漸濃,工作室里的燈光依然明亮。夏吾當周坐在工作臺前,重復著裁剪、粘貼的動作,就像他日復一日地堅持。望著墻上掛著的一幅幅堆繡作品,他輕聲說:“堆繡是指尖上的非遺,更是心尖上的熱愛。只要還能干得動,我就要把這門手藝一直做下去、傳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