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朝鮮已成立調查組全面調查21日發生的新建驅逐艦下水“重大事故”。朝方說艦船損壞程度不嚴重。報道說,事故調查組由檢察機關人員和有關專家組成。調查組表示,與先前公布的情況不同,發生事故的驅逐艦“沒有船底破洞,船體右舷被刮削,通過船尾部分的救生通道流進一定量的海水”。調查組專家認定,“抽出浸水隔室的海水,從船臺脫離船首部分來修復艦船平衡性需要2至3天,修復舷側需要10多天的時間”。
朝鮮軍艦(資料圖)
據報道,當地時間5月21日,朝鮮新建的5000噸級驅逐艦在清津造船廠正式下水。為了見證這一重要時刻,朝鮮領導人親自前往船廠視察,然而在這艘軍艦下水時,卻遭遇了嚴重事故。朝鮮媒體罕見自曝家丑,表示由于指揮不力,下水現場的轉向架移動不水平,導致船尾下水橇先脫出擱淺,進而部分船底直接觸地凹陷,船體平衡被破壞后,艦首無法從船臺脫離,最終造成了這起嚴重的事故。按照朝方的說法可以推測,這艘驅逐艦輕則船底變形、破損。
朝鮮領導人強調:“盡快修復驅逐艦是直接關乎國家權威的政治問題,而非單純的業務性問題。”他還要求,在下月全會召開前“無條件”完成修復工作。朝鮮領導人指示成立調查小組,調查事故原因。24日,事故調查組向朝鮮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匯報了工作情況。司法機關根據事故調查組查證的資料,“為進行法律調查,拘留了對事故負有責任的清津造船廠總工程師姜正哲、船體總裝車間主任韓京學和行政副廠長金勇鶴”。
朝鮮軍艦(資料圖)
類似事故調查,朝鮮也不是沒有先例。2023年,同樣是5月份,同樣是朝鮮黨代會召開在即,朝鮮偵察衛星“萬里鏡-1”發射失敗,朝鮮領導人嚴厲批評,稱衛星發射失敗為“最嚴重錯誤”,免去工程負責人、時任國防科學院院長張昌河與時任副部長金正植黨內職務。即使如此,1年后,2024年5月,“萬里鏡1-1”依舊發射失敗,朝鮮領導人第二天還是按時出席朝鮮國防科學院建院60周年慶典,講話中也只是將衛星形容為“先占高地”“關鍵設備”,并沒有處罰張昌河等國防科學工作者。
朝鮮為什么如此重視新軍艦下水、連朝鮮領導人都親臨現場觀看?按照地球村輿論界觀點,5000噸級的驅逐艦其實并不算什么高檔貨(對中美來說),但是在朝鮮卻是劃時代的產品。因為在此之前,朝鮮的主力戰艦是661型護衛艦,是上世紀50年代的產物,典型的老爺艦。這次崔賢級驅逐艦下水,對朝鮮來說,堪稱是橫空出世。根據朝鮮官方報道,該艦建造周期400多天。當然從整個地球來看,崔賢級驅逐艦并非突然出現的新產品,而是和俄羅斯的驅逐艦有諸多相似之處。
2023年朝鮮領導人在朝鮮海軍節的講話中指出,海軍是其最為自豪的軍隊,當時甚至有傳言,朝鮮領導人有意把陸海空軍改為海陸空軍以突出海軍的優先地位。具體到實際戰力上,朝鮮海軍雖然還無法擁有跨區域遠洋作戰或是兵力投入能力,但通過“非對稱戰力”設計理念,依靠中小型艦艇,以及用特殊方法彌補了一些關鍵技術的不足,朝鮮海軍還是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獨特作戰能力。
朝鮮軍艦(資料圖)
朝鮮的困境,本質是技術封鎖下的無奈。國際制裁使其無法進口高精度機床、相控陣雷達等關鍵設備,俄制二手雷達探測距離僅有美軍一半,導彈垂發系統依賴有限的俄方技術轉讓。相比之下,韓國擁有萬噸級“宙斯盾”驅逐艦,日本坐擁48艘現代化戰艦,而朝鮮海軍主力仍是服役30年的千噸級老艦。此次事故后,韓媒嘲諷朝方“連扶正軍艦都需要中國起重船”,但朝方礙于顏面與時間壓力,最終選擇自主冒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