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長城非好漢。”坐在輪椅上的他,從小也有一個登上長城的“好漢夢”。而這個夢想,對于患小兒麻痹癥而導致雙腿殘疾的他,“有些遙不可及”。他說:“過去我們肢殘人出行都不方便,更別說爬長城。”
38年前,第一次出門遠行的他,坐了23個小時綠皮火車,從家鄉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來到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在3位熱心游客“連攙帶扶下”,拄著雙拐的他,第一次登上了長城。
“圓夢”那一刻,此前剛剛經歷婚姻破碎、店鋪倒閉都沒掉一滴淚的他,“瞬間激動得淚流滿面”。再憶往事,已是64歲的他,對許多細節依然記憶猶新:一遍遍撫摸著磚墻,一次次向大海遠眺……最后,沒舍得吃早飯的他,卻堅持花錢在長城上拍照,將這一幕定格。“那一刻,我覺得自己‘站’了起來,無論從身體上,還是心理上。”
也因為這次特殊經歷,他選擇了來到山海關創業、生活。他籌錢在長城腳下開起小餐廳,因為“每天都能看到長城”。
上下兩千年、縱橫數萬里的中國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登一次長城,當一次“好漢”,是許多人的夢想。
2014年,一位肢殘朋友的突然離世,讓他深受觸動。他說,朋友生前經常說夢想之一就是登長城。也是從那時起,他開始想著幫助更多肢殘人“圓夢”。
經過9個月的聯絡、籌備,在2015年第二十五個“全國助殘日”之際,由他倡議發起的“圓肢殘人登長城之夢”公益活動在山海關舉行。101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肢殘人士,在志愿者幫助下一起登上了長城。看到“有人趴在城墻上放聲大哭,有人高喊著‘我是好漢’”,他覺得“干了件有意義的事情”。
2025年5月17日,在第三十五個“全國助殘日”前夕,坐在輪椅上的他,又一次陪同來自海內外的肢殘朋友登上了長城。看著長城上近年新建的無障礙通道,他笑著說:“過去登長城需要三四名志愿者抬一位坐輪椅的朋友,如今方便多了。”
當日,來自馬來西亞的劉秀英說,她們來到這里非常開心,希望有更多的肢殘朋友來參加這一活動。
2025年5月17日,羅東升(前排左五)與部分登上長城的肢殘朋友合影。 受訪者供圖
從2015年至今,在他的組織下,共有來自中國、尼泊爾、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1972名肢體殘疾人在山海關圓了“好漢夢”。他說,最動人的風景不在峰頂,而在攜手攀登的每一步。一些外籍肢殘人士在登上長城后,“說喜歡上了中國”。
沙啞的嗓子、充滿血絲的眼睛……連日來的組織聯絡,讓他即便“打起精神接受采訪”,卻依然難掩疲憊之態。這幾天,他每天只能休息4個小時。
5月19日,參加登長城系列活動的各地肢殘人士陸續返程。目送著一批批朋友離開,他說,現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全部活動結束后“回家好好睡一覺”。
他認為,1972次“圓夢”背后,是中國近年來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快速發展,助力更多殘疾人“出行自由”。從高速公路服務區加設無障礙平臺、高鐵開設無障礙車廂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的頒布實施,“近年來國家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愈發完善,讓越來越多殘疾人朋友可以順利‘圓夢’”。
他,就是剛剛獲評為“全國自強模范”的秦皇島市肢體殘疾人協會主席羅東升。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 陳林 肖光明 李洋)
編輯:崔婷婷 編審:高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