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印度第六次申請入常失敗時,莫迪在聯合國演講中高舉“人口第一大國”的招牌,卻只換來臺下禮貌性的掌聲。這一幕成了國際政治的縮影——聯合國的“五常俱樂部”看似敞開大門,實則門檻高如珠峰。
美國專家直言,即便五常擴員,第六席大概率不會屬于印度。這場全球最頂級的“入群”博弈,背后藏著怎樣的權力密碼?
自2005年起,印度18年內發起6次入常申請,卻屢遭五常“輪流否決”。2005年俄羅斯反對,2008年法國反對,2012年英國反對,2017年美國反對,2019年中國反對,2021年美俄再次聯手否決。
看似巧合的否決接力,實則是五常心照不宣的規則:絕不容忍新成員稀釋自身特權。
印度的困境暴露了入常的核心矛盾——它試圖用軍購“買票”,斥資千億美元從美俄法采購武器,卻換來五常“口惠而實不至”的支持。俄外交部雖公開力挺印度,但扎哈羅娃一句“非洲和拉美應優先”的補充,暗示這不過是換取印度軍火訂單的外交話術。
若五常真的擴容,競爭者遠不止印度。比如德國與日本:美國力推的“西方雙星”,但俄羅斯堅決反對。扎哈羅娃曾諷刺:“二戰戰敗國入常?這是對歷史的褻瀆。”
還有巴西:俄羅斯欽點的拉美代表,與中國“支持發展中國家”的立場部分契合,但遭阿根廷等鄰國抵制。
以及非洲國家:非盟主張集體入常,但內部對尼日利亞、南非誰該代表非洲爭執不休。中國多次強調“非洲席位不可或缺”,成為其最大支持者。
而美國提出的“無否決權常任理事國”方案,更像一場陽謀——既拉攏盟友,又確保新成員淪為“二等公民”。
安理會改革的真正難點,在于《聯合國憲章》第108條:任何改革必須五常全票通過。這意味著即便193國支持印度入常,只要中美俄英法任一國反對,提案立即作廢。
這種設計讓五常形成“否決權卡特爾”:美國支持德日印巴,但堅持“新人無否決權”,以防話語權分散。
俄羅斯表面支持印度,實則借機制衡西方,其真正目標是拉攏非洲國家。
中國主張“發展中國家優先”,明確反對將安理會變為地緣角斗場。
2005年“四國聯盟”的潰敗、2023年《未來契約》的爭議,證明安理會改革本質是五常的“權力保衛戰”。
若真有第六席,最可能的選擇或許是“集體席位”——例如非洲聯盟作為一個整體入常。這既能平衡地域代表性,又不會觸動五常的否決權奶酪。但現實是,五常連這種妥協也難以達成。
要知道,五常的否決權是用數千萬條人命換來的,印度想進門?先問問諾曼底和斯大林格勒的亡魂答不答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