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簡稱《綱要》)。《綱要》分11個板塊共38條,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三大屬性、六大特質、五大關系和八大體系”。作為新時代指引我國教育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綱要》凝聚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新觀點、新論斷、新思想。全面和準確把握《綱要》的邏輯機理、理論特征與實踐進路,對深刻認識《綱要》的當代價值,更好地擔負起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重要使命具有現實意義。
一、《綱要》的邏輯機理
(一)立論根基:“三大屬性”追尋“仁民愛物”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綱要》提出“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1]
“三大屬性”回答了為什么要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命題。“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作為“形而上”的第一位任務和貫穿《綱要》始終的主題主線,“三大屬性”內涵豐富、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具有系統整體性。政治屬性是方向立場,人民屬性是價值旨歸,戰略屬性是功能定位,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建設基本規律的深刻洞察和善于從中華文明“仁民愛物”的思想中汲取治國理政理念的智慧創見。“三大屬性”貫通教育強國建設的全領域、全過程、全方位,其中人民屬性居統攝和引領地位。
(二)目標體系:“六大特質”彰顯“多元一體”
“力,形之所以奮也”。《綱要》提出“加快建設具有強大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2]“六大特質”明確了教育強國在政治、文化、科技、經濟、社會、生態“多元一體”建設中的標志成效和根本標尺。“六大特質”在《綱要》的科學體系中處于承“三大屬性”、啟“五大關系”“八大體系”的關鍵位置,彼此交織,相互支撐,共同發展,具有鮮明的邏輯性與內在統一性。思政引領力突出政治屬性,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突出人民屬性,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國際影響力突出戰略屬性,其中思政引領力居“六力”之首,統攝全局,指明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社會主義方向。
(三)辯證思維:“五大關系”探索“萬物并育”
“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綱要》提出“正確處理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培養人才和滿足社會需要、規范有序和激發活力、扎根中國大地和借鑒國際經驗的關系”,[3]“五大關系”從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理論邏輯相結合的高度揭示了規律,回答了建設教育強國遵循的原則,是《綱要》科學體系中的方法論,使《綱要》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工作原則、戰略舉措更加清晰,內在邏輯更加嚴密。從價值上看,“五大關系”對應教育強國建設“三大屬性”的哲學根基;從內容上看,“五大關系”對應教育強國建設“六大特質”的奮斗目標;從方法上看,“五大關系”對應教育強國建設“八大體系”的總體方略。其中,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這對關系居統攝和引領地位,體現基礎性、根本性和持久性。
(四)總體方略:“八大體系”塑造“道行不悖”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4]《綱要》提出“全面構建固本鑄魂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公平優質的基礎教育體系、自強卓越的高等教育體系、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創新牽引的科技支撐體系、素質精良的教師隊伍體系、開放互鑒的國際合作體系”,[5]“八大體系”回答了怎樣建設教育強國的時代課題,使教育強國建設的未來更加清朗敞亮。作為《綱要》科學體系中的目標環節,“八大體系”聯動貫通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聚焦教育強國建設的育人方向、改革重點、服務旨向、戰略支撐和未來走向,體現教育科技人才系統布局、一體發展的思想,與“三大屬性”“六大特質”和“五大關系”構成上下貫通、條塊協同、左右聯動的“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發展格局,其中固本鑄魂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居統攝全局的地位。
二、《綱要》的理論特征
(一)鮮明時代性:推進教育“由大到強”躍升的新高度
《綱要》推進了教育“由大到強”躍升的新高度,賦予黨的理論和方針政策以新的時代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時代是思想之母”。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教育具有基礎性、先導性的地位。新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激蕩、深度交互的新形勢,這必然反映到教育強國建設中,《綱要》緊跟時代步伐、回答時代之問、滿足國家需求,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具方向引領性和實際可行性的目標方略。首先,從國際上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是《綱要》出臺的大背景。“縱觀人類歷史,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世界強國無一不是教育強國,教育始終是強國興起的關鍵因素。”[6]“實現由大到強的系統躍升”支撐的不是單一領域的發展,而是經濟、科技、綜合實力的全方位提升,“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機制”是對“站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更高程度的確認。其次,從國內來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必然要求加快教育強國建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意味著消費升級進入新階段”,[7] 新消費的核心在于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的需求,2035年實現“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顯著躍升”的總目標,根本是從數量向質量、效率向公平、硬實力向軟實力的提升,《綱要》蘊含著我國經濟轉型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人民生活需求、社會政治基礎和人口變化因素等方面的內在邏輯和內在需求,彰顯了“時代精神的精華”,是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思想和智慧的結晶。
(二)透徹學理性:“兩個結合”內涵在教育領域的新拓展
恩格斯指出:“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8] 從學理性出發,《綱要》不是簡單的理論拼盤,而是“一棵大樹”,是嵌入“兩個結合”的深刻的理論體系。全面把握《綱要》的科學體系,需要先確定一種方法論,這一方法論可從《種樹郭橐駝傳》一文中通過現象看本質的種樹育人、治國養民的行事邏輯切入。一棵小樹苗生長成參天大樹,自下往上分別由樹根、樹干、樹枝和樹葉四部分組成。首先,樹根代表生命的起源,“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大樹才能根深、基牢,這好比《綱要》的“三大屬性”—立論根基。其次,樹干是樹木的主體部分,起到支撐和儲存養分的“早實以蕃”作用,這好比《綱要》的“六大特質”—目標體系。再次,樹枝從樹干上生出,樹枝“碩茂伸展”、交叉柔韌,支撐葉片生長,這好比《綱要》的“五大關系”—辯證思維。最后,樹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不害其長,不抑耗其實”,形態各異,這好比《綱要》的“八大體系”—總體方略。立論根基詮釋了《綱要》的社會根基,目標體系反映了《綱要》的踐行尺度與意旨,辯證思維為《綱要》提供了邏輯導引與匡正方法,總體方略則概括了《綱要》的內容要素與實踐進路,整體構成相互聯系、內在統一、持續發展的科學體系,集中體現了《綱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仁民愛物、多元一體、萬物并育、道行不悖”相結合,為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推進教育強國建設提供了行動綱領和科學指南。
(三)系統變革性: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新角度
《綱要》系統厘清了教育強國建設“從何而來、有何特質、依何而為、向何而去”,回答了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系列性理論和實踐問題。首先,從廣度來看,立足全面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系統變革邏輯。《綱要》遠近結合,劃分為2027年和2035年兩個階段工作目標。2024—2027年開局謀篇布局階段,重點夯實教育強國建設基礎,“教育布局結構與經濟社會和人口高質量發展需求更加契合”。[9] 2027—2035年深化改革階段,確保如期建成教育強國,教育現代化總體實現。《綱要》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國內與國際多維角度,對涵蓋全面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夯實全面提升國民素質戰略基點,打造戰略引領力量,培育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學習型社會,開辟發展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優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等各方面、各領域關鍵問題都進行了全面深入的闡述,[10] 形成了系統化的思想觀點。其次,從深度而言,立足不斷開辟新質生產力的系統變革邏輯。建設教育強國需要探索通過智能技術突破、要素創新配置、學科深度融合催生下的教育新質生產力,一是全鏈條設計、全學段貫通、全過程培養、全要素配置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綜合改革,形成教育培養人才→人才驅動科技創新→科技反哺教育升級的閉環;二是通過制度創新、技術賦能和生態協同,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三是常態化、制度化、規模化推動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走深走實;四是以產業為“經”、以園區為“緯”,推動學校資源、專業設置與高精尖產業、龍頭企業資源的戰略適配,以新質生產力的強大動能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與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
三、《綱要》的實踐進路
(一)科學指南: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綱要》實施要“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習近平同志《論教育》結合起來”。[11] 首先,要正確理解和解讀《綱要》精神。只有深入學習、準確理解、全面把握《綱要》精神,加強對《綱要》提出的一些重大理論觀點的研究和闡釋,才能引導全社會正確理解黨中央的戰略考量,正確理解各項綜合改革的現實價值、目標任務,以凝聚全黨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思想基礎、群眾基礎。其次,要合理引導改革預期。《綱要》實施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好高騖遠,而要實事求是、穩扎穩打,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獲得感檢驗改革。同時,在教育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今天,對“壯麗的試錯”多些寬容,敢坐“冷板凳”、敢闖“無人區”,讓改革永不停頓、創新永無止境。最后,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把《綱要》推進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梳理凝練,善于用榜樣小故事講好改革大道理,持續關注和回應社會關切,及時解疑釋惑,做好改革輿論引導工作,唱響主旋律、傳遞正能量。
(二)價值旨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之一。教育與每個人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教育公平、教育質量、教育資源供給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問題,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美好的未來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設的教育強國“最終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12]進一步彰顯了《綱要》根植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根本立場和價值取向。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首先,教育強國建設要體現人民群眾作為教育主體的價值旨歸。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讓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明顯提升、幸福感不斷增強,需要各級黨委和政府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教師隊伍建設置于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支持戰略領域,優先謀劃,優先保障,優先滿足,有效解決教育資源供給與人民群眾逐漸多元的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緊緊圍繞提高質量和促進公平兩大重點任務謀篇布局,深刻回答教育強國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發展成果歸屬人民的價值旨歸。其次,教育強國建設要回應人民群眾對更加公平更加優質的教育需求。圍繞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職普分流”“擇校熱”“入園難入園貴”等突出問題,加快補齊短板弱項,縮小城鄉、區域、學校間的教育差距,不斷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關注特殊群體教育需求,更好滿足群眾高質量、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實現從數量增長、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向質量提高、內涵發展的模式轉變。同時,要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不僅要提升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與素質,更要提升他們為個人謀生而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而準備、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福祉而準備的能力與素質。
(三)踐行主體:堅持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爭做時代實干家、行動者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是鐫刻在馬克思墓碑上的話。《綱要》的落實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不斷反復的過程,不注重實踐,缺乏行動和實干,《綱要》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只能停留在認識層面、止步于思想環節。首先,各級干部要做落實《綱要》的“實干家”。毛澤東同志說過,“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13]《綱要》覆蓋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方方面面,構筑了全景圖,要把“全景圖”轉換成“施工圖”,要求各級干部當好“實干家”,確定落實路線圖、任務書、時間表和責任人,明確每一項改革舉措任務,倒排工期、落實責任,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好落實。其次,廣大教師要做落實《綱要》的行動者。達成《綱要》確定的2027年、2035年目標,廣大教師必須做有理想、負責任的行動者,一是樹好教育家精神的“風向標”,集成組建縱橫銜接、輻射各類課程的“社會實踐大思政”場域;二是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與教學研究;三是設計鏈接對立面、混合矛盾項、組合不相容挑戰性學習任務;四是營造“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良好氛圍。同時,完善“走進田野、實踐育人能力范式”的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14] 繼續實施鄉村教師訂單定向培養的“優師計劃”“特崗計劃”“國培計劃”等專項計劃,立足國情農情教情,設計鄉村教師進階成長梯級,破解職業高原現象;構建鄉村教師發展共同體,激發教育職業認同感;注重用鄉村教師榜樣詮釋精神力量,提升情緒價值水平。
(四)生態機制:堅持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創新構建體制機制
教育強國建設是全社會的事業,要做到緊扣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效果導向,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必須健全《綱要》實施的體制機制,讓創新源泉充分涌流。首先,健全聯動機制,同下“一盤棋”。一是進一步構建和優化上下聯動、多元參與的生態工作機制,圍繞政治引領、組織引領、能力引領、目標引領、投入引領和制度引領六個方面重點工作,抓好《綱要》落實的專項工作機制;二是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啟動教育強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開展以點帶面的改革試點,強化過程監測評估,推動《綱要》重大部署落地落實;三是建立《綱要》落實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打通上下堵點、部門壁壘,協同聯動解決教育強國建設重大問題。其次,深化《綱要》創新性要素配置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匯成“一條河”。《綱要》不僅要關注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等要素,更要關注以教育數字化開辟發展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優勢。最后,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等平臺,線上線下織成“一張網”。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等平臺,建立數字賦能《綱要》的督導聯動機制,實現思政育人、優質均衡、人才一體化培養、教育家精神弘揚、教育投入、家校社協同、校園安全等關鍵機制的數字化管理。
本文系2024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教育家精神弘揚與落實機制研究”的研究成果
(于維濤 于漪 作者于維濤系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師工作與研究部主任、教育部校園長國培項目辦主任;于漪系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
《人民教育》2025年第6期
參考文獻:
[1][2][3][5][9][10] 中共中央 國務院.《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Z]. 2025-01-19.
[4]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6][12] 習近平. 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J]. 求是.2023(18).
[7] 趙昌文. 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實力雄厚[N]. 人民日報,2020-03-12.
[8] 王一鳴. 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時代背景和理論創新[N]. 經濟日報,2022-10-31.
[11] 新華社.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綱領性文件—教育部負責人就《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答記者問[N]. 2025-01-19.
[13] 劉鑫. 推動干部更好擔當作為[N]. 人民日報(思想縱橫),2024-09-26.
[14] 林松柏. 基于能力范式的教學改革理論創新和實踐[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3:31-33.
作者:于維濤 于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