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跑步是對靈魂的拷問,健身是對肌肉的摧殘,那跳舞就是對身心的解放。
無論是廚房里的即興扭動,還是健身房里的熱血澎湃,亦或是夜店里的盡情搖擺,跳舞似乎無處不在,但又常被我們忽視。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跳舞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活動,更是一種被低估的療愈方式。通過旋轉與節奏,跳舞能夠為我們找到內心的平衡,甚至讓生活的“高低起伏”成為一種動感節拍。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跳舞,
一種被低估的療愈方式
跳舞是一種獨特的運動形式,但它絕不是普通的“肢體活動”。
人類學家 J.L.漢娜(Judith Lynne Hanna)將舞蹈形容為一種“壓力疫苗”,并稱其為“鍛煉加審美交流”。她指出,舞蹈融合了身體動作、情感表達和社交互動,既是一種藝術形式,也是一種療愈方式[2]。
雖然任何形式的運動都會讓人感到更好,無論是慢跑還是俯臥撐,都能通過刺激大腦釋放內啡肽、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等化學物質,給人帶來愉悅感和放松感,但研究表明,舞蹈的影響遠遠超越了普通的身體鍛煉。
1.舞蹈與音樂結合,引發“心流”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音樂本身就具有強大的情緒調節作用,能夠通過刺激大腦的獎勵系統,釋放“天然止痛劑”內啡肽和“親密激素”催產素,同時降低“壓力激素”皮質醇,從而有效緩解焦慮、提高幸福感[2]。
當舞蹈與音樂的完美結合時,會引發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心流"。這種狀態是一種高度專注且愉悅的體驗,時間感消失,全身心沉浸于當下。有研究表明,僅僅模仿舞蹈動作而不聽音樂,或只是聽音樂而不跳舞,都無法完全達到心流狀態。真正觸發這種深度愉悅感的關鍵在于音樂與舞蹈的結合[3]。這就像巧克力和花生醬——單獨享用固然美好,但結合在一起則更加絕妙!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2.身體與情感連接,提升“正念”
舞蹈不僅是一種藝術表達形式,更是一座連接身體與情感的橋梁。通過這種深度連接,舞蹈能夠有效提升正念(Mindfulness)狀態。正念是一種專注于當下、不帶評判的覺察能力,眾多研究已證實其對心理健康和情緒調節具有顯著的積極作用。而舞蹈為正念練習提供了一條獨特且充滿創意的路徑。
在舞動中,身體的每一個動作都成為與內心對話的媒介。舞者通過感受音樂的節奏、身體的流動以及情緒的自然波動,逐漸進入更深層次的自我覺察。這一過程不僅能夠緩解壓力,還能增強對自我的接納與關懷,幫助人們與內在力量建立和諧關系。
3.同步與合作互動,創造“連接”
節奏是音樂和舞蹈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構成社會互動的基礎。無論是古代沙場上激勵戰士勇往直前的隆隆戰鼓,還是慶典儀式上帶動群體情感共振的鼓樂齊鳴,都是在創造一種共同的體驗感,幫助人們同步動作、增強聯結、促進合作。
無論是商場空地的廣場舞,還是公園廣場的健身操,亦或是健身房里的 K-Pop Dance,舞蹈往往是一個社交活動。研究表明,舞蹈中的社交接觸,例如伙伴舞蹈中的觸碰或團體舞蹈中的同步動作,都能刺激催產素和內啡肽的釋放,從而增強社會聯系與情感支持[2][6]。因此,愛跳舞的人們不僅鍛煉了身體,還構建了穩固的社交圈。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隨時隨地跳舞,讓大腦更強大
作為一種非語言的交流形式,音樂和舞蹈還能夠超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通過節奏和動作傳遞情感和信息,從而增強個體的認知能力和社交技巧。
2003 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一項觀察性研究,對 469 名年齡在 75 至 85 歲之間、入組時無癡呆跡象的居民進行了追蹤,以探索多種休閑活動對延緩認知能力下降的影響。
研究結果令人驚訝:盡管閱讀、玩棋盤游戲、每周至少四次填字游戲以及演奏樂器等認知活動均與降低癡呆風險相關,但唯一顯著降低癡呆風險的身體活動是跳舞。研究發現,經常跳舞的人患癡呆的風險降低了 76%,這一效果遠超任何其他認知或身體活動。相比之下,步行、騎自行車和游泳等常見運動并未展現出類似的延緩癡呆作用[7]。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當身體擺動時,思想也會隨之搖擺。舞蹈不僅僅是娛樂,更是一種獨特的療愈方式,讓你的大腦變得更強大。當然,如果你覺得放不開手腳、不好意思在人前起舞,也完全沒關系。
正如舞蹈心理學家安妮·格林·吉爾伯特(Anne Green Gilbert)所強調的,舞蹈不應該局限于特定的時間或場合[9]。你無需等待周六晚上的舞會才開始舞動,而是可以將舞蹈融入日常生活,隨時隨地動起來:
·在廚房跳舞:一邊做飯一邊隨著音樂輕輕搖擺,不僅增添了樂趣,還能幫助你放松身心,讓烹飪過程更愉快。
·在散步時嘗試小跳步:許多舞蹈動作都是步行的自然延伸。所以,為什么不嘗試邊走邊跳呢?研究表明,步行可以調節情緒、激發創意。而 2012 年的一項研究更發現,那些動作流暢、經常揮舞手臂進行即興舞蹈的步行者,比普通步行者更富有創造力[10]。
·在工作間隙跳舞:起身活動幾分鐘,伸展身體,跟隨內心的節拍隨意搖擺,不僅能緩解疲勞,還能為工作注入新的能量。
·和孩子一起跳舞:孩子們天生熱愛舞蹈,和他們一起盡情舞動,不僅充滿樂趣,也是增進親密關系的絕佳方式。
結語
在這個數字世界里,我們越來越多地生活在頭腦中,而不是身體里。舞蹈提醒我們,我們不僅僅是思考的存在,也是感受和表達的存在。所以,下次當你聽到一首讓你腳趾不自覺跟著打節拍的歌曲時,別抗拒那股沖動,讓你的身體隨著音樂擺動吧!你不僅會感覺更好,還是在為明天的認知健康儲蓄。
參考文獻
[1]Maru?a Pu?nik.Introduction: Dance as Social Life and Cultural Practice.University of Ljubljana. Anthropological Notebooks, Vol. 16, No. 3 (2010): Scientific Articles.https://anthropological-notebooks.zrc-sazu.si/Notebooks/article/view/295
[2]Klaperski-van der Wal, S., Skinner, J., Opacka-Juffry, J., & Pfeffer, K. (2025). Dance and stress regulation: A multidisciplinary narrative review.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78, 102823.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69029225000226
[3]Bernardi, N. F., Bellemare-Pepin, A., & Peretz, I. (2018). Dancing to “groovy” music enhances the experience of flow.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423(1), 415–426.https://doi.org/10.1111/nyas.13644
[4]Marich, J., & Howell, T. (2015). Dancing Mindfulness: A Phenomen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merging Practice. EXPLORE, 11(5), 346–356.https://doi.org/10.1016/j.explore.2015.07.001
[5]Ito, Y., Shiramatsu, T. I., Ishida, N., Oshima, K., Magami, K., & Takahashi, H. (2022). Spontaneous beat synchronization in rats: Neural dynamics and motor entrainment. Science Advances, 8(45), Article eabo7019.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o7019
[6]Murcia, C. Q., Bongard, S., & Kreutz, G. (2009). Emotional and neurohumoral responses to dancing tango argentino: The effects of music and partner. Music and Medicine, 1(1), 14.
[7]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trouble-in-mind/201302/dance-so-there-is-a-tomorrow
[8]Narikbayeva, L., Klyshbayev, T., Kalimullin, D., & Mochalov, D. (2025). The impact of dance on enhancing social skills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rough creativity. Acta Psychologica, 253, 104736.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1691825000496
[9]Dance Therapy: Spin Control | Psychology Today
[10]安娜貝爾·斯特里茨.(2025).我被行走治愈了.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ISBN:9787571443450
策劃制作
作者丨蘇靜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審核丨傅素芬 浙江省心理衛生協會 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策劃丨一諾
責編丨甄曦
審校丨徐來、林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