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了連避讓公交車不會?這兩位內地游客真是丟了內地人的臉!
5月24日,澳門新馬路上兩名內地女游客被巴士撞倒,本應該同情傷者的網友,卻在了解事故全程后,紛紛發聲唾棄,并對警方的處理方式大加贊賞。
這起突然發生的交通事故,為何會引起了網友的關注和熱議?網友又為什么一邊倒的抨擊女游客呢?
事件還原與官方定性
根據澳門警方通報,事發時兩名女子在雙向車道的對向車輛間隙中突然走出,澳巴10路線司機因剎車不及,撞上其中一名35歲女子。
然而,根據網絡上流傳的消息,以及目擊者的發聲,將更多的細節曝光。原來這兩名內地游客,在馬路中央直播跳舞,最終導致了此次事故的發生。
警方調查后認定,兩人存在“違規過馬路”行為,已對傷者及其同行者提出檢控。依據澳門《道路交通法》,行人若違反交規引發事故,需自行承擔法律責任,司機在無過錯情況下無需賠償,甚至可要求行人賠償車輛損失。
在澳門,行人闖紅燈、橫穿馬路等行為將面臨罰款,若因此引發事故,法律不會因“弱勢群體”身份給予傾斜保護。
事件中兩名女子的行為并非孤例,伴隨著網絡直播平臺的爆火,催生出大量以“街頭表演”為噱頭的流量爭奪戰,導致了多起交通事故的發生。
這些案例的共同點在于,當事人將公共道路視為“私人秀場”,用危險行為換取關注度,他們往往披著“記錄生活”的外衣,實則是對公共秩序的破壞。
在社交平臺上也能夠經常看到類似的行為,在一些“網紅打卡點”,大量游客聚集、拍攝,導致正常的交通秩序被打亂,加劇交通事故風險。
法律與人性的雙重拷問
事件發生后,網絡輿論呈現兩極分化。支持者認為“規則面前人人平等”,稱贊澳門執法“不慣著”;反對者則質疑“司機是否盡到觀察義務”。
但從法律角度審視,澳門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嚴格依賴證據鏈,交通警員需制作包含車輛位置、剎車痕跡、信號燈狀態等細節的筆錄,法院據此判定責任。
涉事巴士行車記錄儀顯示,兩名女子從對向車流中突然竄出,司機反應時間不足1秒,符合“無法預見且不可避免”的免責條件。
內地游客常將“車讓人”視為理所當然,但澳門道路狹窄、車流密集,法律更強調行人自律。2025年3月,上海游客因在澳門禁煙區吸煙被罰,同樣凸顯了規則認知偏差。
這種沖突的根源,部分源于信息不對稱——許多內地游客不了解澳門交規細節,例如簽注過期可能導致無法入境,超速偵測系統覆蓋主要干道等。
更深層次的癥結在于規則意識的集體淡漠,有學者指出,部分短視頻平臺推崇“突破常規”的內容算法,間接鼓勵用戶以危險行為博眼球。
在鼓樓前拍照“打卡”的游客
當流量成為衡量價值的唯一標準,遵守規則反而被視為“不夠創意”。這種扭曲的價值觀,使得“馬路跳舞”從個體冒險,演變為群體模仿,最終釀成悲劇。
此次事件給所有人敲響警鐘:規則不是束縛,而是生命的護身符。對于游客而言,需認識到不同地區的法律差異,例如香港澳門沒有“人道主義賠償”,違規代價遠超內地。
放到這里依舊適用
事件中的35歲傷者,精心打扮的造型與鮮血淋漓的路面形成刺眼對比。這場用生命換流量的荒誕劇,終以法律追責與身體創傷收場。
正如網友評論:“旅行不是玩命,漠視規則者終將被規則反噬。”當手機鏡頭對準馬路的那一刻,或許每個人都該自問:我們追求的究竟是剎那的關注,還是對生命最基本的敬畏?
信息來源于:
觀察者網 2025年5月26日 關于“內地兩女游客在澳門亂過馬路,一人被公交撞倒,兩人都遭指控”的報道
星島環球 2025年5月26日 關于“內地女游澳門亂過馬路捱巴士撞,與朋友同被檢控”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