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宮還沒捂熱屁股,就迫不及待地亮出了他的"殺手锏"。
4月2日,這老哥直接簽署"對等關稅"行政令,對全球70多個國家征收高額關稅。最低10%起步,最高直接飆到145%。
特朗普顯然以為這套關稅威脅還能像以前一樣管用,畢竟在他看來,美國市場這么大,誰敢不買賬?
但這回他明顯算錯了。
中國不僅沒有像上次那樣跟著美國的節拍走,反而直接亮出了一張讓華盛頓意想不到的底牌。
4月4日,就在特朗普宣布關稅措施兩天后,中國商務部聯合海關總署發布公告:對7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
此消息一出,美國立馬炸了鍋。
《華盛頓郵報》直接用"威脅到美國人生死"做標題,美國軍工企業開始緊急盤點庫存,馬斯克也不得不推遲建廠計劃。
一個很多人平時壓根不關注的詞——稀土,突然成了讓華盛頓頭疼不已的大問題。
為啥一個聽起來土里土氣的東西,能讓美國如此緊張?
中國這次為什么敢打出稀土這張牌?特朗普引以為傲的關稅武器,為何在這場較量中顯得如此無力了?
稀土管制:比關稅更精準的"外科手術"
要理解稀土管制的威力,得先搞明白稀土到底是個什么東西。
很多人一聽"稀土",以為就是挖土賣土,其實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稀土被稱為"工業維生素",就像人體缺了維生素會生病一樣,現代工業缺了稀土基本就玩不轉了。
咱們平時用的手機,里面的振動馬達、攝像頭、傳感器,甚至屏幕拋光,都離不開稀土材料。開的汽車,電動座椅、尾氣催化器、驅動電機,也都需要稀土。
但這些民用領域的需求,跟軍工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美國一架F-35戰機需要超過400公斤稀土材料,一艘伯克級驅逐艦需要超過2噸,弗吉尼亞級核潛艇更是需要將近5噸。
沒有稀土,美國的這些先進武器基本就是廢鐵。
更要命的是,美國正在研發的下一代戰斗機對稀土的需求量是F-35的兩倍。
如果被中國卡了脖子,不光現有裝備受影響,未來的軍備發展也會大受沖擊。
這就是為什么中國的稀土管制比關稅更狠的原因。
關稅再高,東西還是能買到,無非就是貴點。
但稀土管制不一樣,有錢都買不到。而且中國這次管制的7類物項,釤、鏑、鋱、鏑鐵合金等,每一種都是美國高科技和軍工領域的核心材料。
中國的這招堪稱"外科手術式打擊"——不傷及無辜,專打要害。
美國想要繼續維持軍事優勢?離不開中國稀土。
想要發展高科技產業?還是離不開中國稀土。這比關稅戰的"地毯式轟炸"要精準得多,殺傷力也大得多。
從"世界老大"到"求人辦事":美國稀土產業的沒落史
要理解中國為啥敢在稀土問題上跟美國硬剛,還得先搞清楚這個行業的歷史。
說起來挺諷刺,美國曾經是稀土領域的絕對霸主。
上世紀中葉,美國稀土產量占全球一半以上,技術也是最先進的。那時候的中國,連稀土是啥都搞不清楚。
但美國人犯了一個致命錯誤——過度相信資本的逐利性。
轉折點出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的資本家算了筆賬:稀土開采利潤微薄,還有環保壓力,為什么不把這種"臟活累活"外包出去,自己專心搞利潤豐厚的金融和高科技呢?需要稀土,直接從國外買原料不是更省事?
這種想法在當時的美國商界很流行,于是,美國開始大規模關閉稀土礦,相關的技術工人和專家也紛紛轉行或退休。
整個稀土產業鏈在美國快速萎縮。
而恰恰是美國人的這種"聰明"算計,給了中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美國人不愿意干的"臟活累活",中國人接手了。
美國人嫌棄的低利潤產業,中國人當成寶貝來發展。1984年,趁著美國產業大撤退的空擋期,中國稀土產量一舉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生產國。
不過那時候的中國確實只是個"打工仔",干的是最苦最累的開采活,賺的是最少的辛苦錢。
美國人坐在產業鏈頂端,輕輕松松賺大頭,覺得這筆買賣太劃算了。
然而,美國人沒想到的是,中國人從來就不甘心只當"打工仔"。
從1984年接手稀土產業開始,中國就在默默布局一盤大棋。
表面上看,中國只是在給美國打工,實際上卻在悄悄學習技術、積累經驗、完善產業鏈。
說起來,中國稀土產業的起步還挺有意思。
內蒙古的稀土主礦區包頭,在五十年代其實是個大鐵礦。當時中國急需鋼鐵,就拼命開采鐵礦石,稀土只是個“副產品”,根本沒人在意。
開采完鐵礦后,剩下一大堆含稀土的尾礦,當時也不知道這玩意兒有啥用,就堆在那里。
誰知道這些當年的“廢料”,后來成了中國稀土產業的寶貝疙瘩。
等到八十年代開始搞稀土時,這些現成的尾礦就派上了大用場——礦石早就打碎了,鐵也選走了,直接就能提取稀土,省了不少開采成本。
更關鍵的是,中國沒有滿足于只做"挖土工",而是一步步向產業鏈上游攀登。從簡單的開采,到復雜的提煉,再到高端的深加工,中國用了幾十年時間完成了整個產業鏈的布局。
這個過程中,技術積累是最核心的。
稀土提煉可不是簡單的挖出來就能用,而是個技術含量極高的活兒。
怎么說呢,提煉普通金屬就像從米飯里挑石頭,一眼就能看見。
但稀土不一樣,它們在礦石里混得特別均勻,得用復雜的化學方法才能分離出來,就像要從面粉里把鹽粒一粒粒提取出來一樣。
等美國人醒悟過來想要重建稀土產業時,才發現已經晚了。
技術斷代了,會開采的工人退休了,會提煉的專家也沒了,相關的產業配套更是一片空白。
最尷尬的是,美國現在唯一的稀土礦Mountain Pass,挖出來的原料還得運到中國去加工。
這就是產業轉移的殘酷現實——一旦失去了技術傳承和產業配套,想要重建需要的不僅僅是錢,更需要時間和人才。
而這兩樣東西,都不是短期內能夠解決的。
美國這才發現,當年看似聰明的"外包"決定,其實是把命門交給了別人。
中國為何敢在這個時候亮劍?
了解了這段歷史,就不難理解中國為什么敢在這個時候打出稀土牌了。這絕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深思熟慮的戰略選擇。
首先是實力基礎。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在稀土領域已經形成了絕對優勢。
2023年中國稀土產量達到24萬噸,占全球近七成,稀土儲量也有4400萬噸,占全球三分之一。
更要命的是,中國手里還有個獨門絕技——南方特有的離子型稀土礦。
這種稀土礦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的,別的國家根本沒有。
這里面富含鋱、鏑這些"寶貝疙瘩",正是美國軍工和高科技產業最離不開的核心材料。沒有這些東西,美國的先進武器基本就是擺設。
其次是時機選擇。
特朗普剛剛揮舞關稅大棒,國際社會一片嘩然,正是美國外交壓力最大的時候。
這時候中國出手,既有充分理由(反制美國關稅霸凌),又有國際支持(各國對美國單邊主義的不滿)。
更重要的是,經過2018年以來的貿易戰歷練,中國的應對策略已經非常成熟。
2018年時中國還在摸索如何應對美國的貿易霸凌,往往是被動應戰。現在不一樣了,中國已經建立了完整的反制工具箱,知道什么時候用什么招數最有效。
稀土管制就是這套組合拳中的重要一招。
中國的策略非常巧妙——沒有一上來就全面斷供,而是實施精準管制。
該管的堅決管住,該放的適當放開。
比如,中國從黑名單中撤除了28家美國企業,暫停了17家美國實體的不可靠實體清單措施,看起來是在釋放善意。
但實際操作中,中國嚴格執行"一批一證"審批制度,要求出口方必須明確說明最終使用人是誰,用途是什么。
這就把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想要稀土?可以,但得按我的規矩來,而且我有權隨時調整政策。
這種策略的高明之處在于,既給了美國一些希望,讓談判有了基礎,又保持了足夠的壓力,讓美國不敢輕舉妄動。
用中國古代兵法的話說,就是"攻心為上"——不戰而屈人之兵。
特朗普的多重困境:騎虎難下的"危局"
面對中國的稀土管制,特朗普現在是真的慌了。
這種慌不僅僅是因為短期的供應鏈危機,更是因為整個對華戰略的被動局面。
先說眼前的麻煩。
美國企業的稀土庫存正在快速消耗,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美國的戰略稀土儲備只夠用18個月。這個時間窗口看起來不短,但考慮到美國重建稀土產業鏈需要的時間,就顯得非常緊迫了。
特朗普也不是沒有努力。
美國國防部已經對Mountain Pass礦進行了直接投資,這是自二戰原子彈計劃以來,美國軍方對商業稀土生產的第二次金融投資,足見重視程度。
2020年,即使敗選在即,特朗普還給稀土項目批了1300萬美元。
但問題是,美國現在面臨的不只是資金問題,而是技術壁壘。
美國現在只能開采,根本沒有高純度稀土提煉技術。
更尷尬的是,當初為了解決提煉問題,掌握Mountain Pass礦的美國稀土公司破產后,以205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中國企業。
現在中國企業還持有這個礦30%的股權,美國想要擺脫對中國的依賴,首先得把這個礦買回來。
技術斷代的后果更是致命的。
就算美國砸再多錢,短期內也搞不出完整的稀土產業鏈。
前一陣子特朗普鬧著要到海域里挖稀土結核,評估之后發現,就算挖出來,還得運到中國加工。這就是現實的殘酷——無論怎么繞來繞去,美國的稀土行業還是離不開中國。
更讓特朗普頭疼的是外交層面的被動。
5月12日的中美日內瓦會談就很能說明問題。會談前有消息稱,美國想要用關稅下降來換取中國放松稀土出口管制。
但最終的聯合聲明里,根本沒有涉及稀土問題的具體內容。
中方只是籠統地承諾"暫停或取消自4月2日起針對美國的非關稅反制措施",但沒說具體包括哪些措施。
這種模糊表述背后,是中國對美國誠意的質疑。
特朗普一邊在日內瓦談合作,一邊又禁止各國采購華為芯片,這種"邊打邊談"的做法,讓中國很難相信美國的真實意圖。
現在特朗普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關稅戰打下去,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受不了;不打下去,面子上又過不去;想要緩解稀土供應危機,又得向中國示好;但示好的同時,又不想在其他領域讓步。
這種進退兩難的局面,正是他的"危局"所在。
循環經濟:中國稀土戰略的"終極大招"
不過,如果你以為中國在稀土問題上的優勢就這些,那就太小看中國的戰略眼光了。中國真正的殺手锏還在后頭,而且這招一出,全球稀土格局將徹底改寫。
很多人以為,中國在稀土問題上的優勢主要靠資源儲量和產量。其實不然,中國真正厲害的地方是完整的產業生態和前瞻性的戰略布局。
2023年,中國工信部推出的稀土"循環利用"方案,就是這種前瞻性布局的典型代表。按照規劃,到2030年,中國的稀土回收率要提高到40%。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舊手機、舊電腦、舊汽車都將變成稀土的重要來源。
這個方案的戰略意義遠超表面。一旦稀土循環利用體系建立起來,中國不僅掌握了稀土的開采和提煉,還控制了回收和再利用。到那時,全球稀土供應鏈將完全由中國主導,其他國家想要挑戰中國的地位將變得更加困難。
博弈還在繼續,格局已經改變
這場中美稀土博弈的意義,遠遠超出了貿易爭端本身。它標志著全球經濟力量對比的深刻變化,也預示著國際經濟秩序的重新構建。
傳統上,美國憑借技術優勢和市場規模,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主導地位。其他國家只能在產業鏈的中低端環節分一杯羹。
但稀土博弈表明,這種格局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
中國通過幾十年的技術積累和產業升級,已經在某些關鍵領域掌握了話語權。而且這種話語權不是建立在數量優勢上,而是建立在技術壁壘和產業生態上,具有很強的不可替代性。
對美國來說,這是一個痛苦的覺醒過程。
過去幾十年,美國習慣了用金融和技術優勢"收割"全球財富,現在突然發現自己在某些關鍵領域竟然要"看人臉色"。
這種心理落差,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美國對華政策的焦慮和激進。
但歷史的車輪不會因為某個國家的不適應而停止轉動。
全球化時代,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在所有領域都保持絕對優勢。
合作共贏才是大勢所趨,零和博弈注定沒有出路。
中國在稀土問題上的策略,恰恰體現了這種新時代的博弈智慧:既堅守核心利益,又保持合作空間;既展示實力,又不搞絕對對抗。
這或許就是大國博弈的新范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