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演出現場。桂林旅游學院供圖
5月25日晚,由桂林旅游學院主辦、國家藝術基金指導的“籽籽同心”中國民歌合唱音樂會在漓江歌劇院音樂廳圓滿落幕。為期兩天的演出共吸引近2000名觀眾到場。音樂會以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合唱《討晌午》為核心,通過12首民族經典曲目演繹,生動呈現中華民族文化交融的壯美畫卷,為歷時一年的項目實踐畫上圓滿句點。
音樂會現場,桂林旅游學院合唱團以精湛技藝詮釋民族音樂魅力。上半場《討晌午》以無伴奏人聲復現壯族婚禮場景,孩童嬉鬧聲與民族鼓點交織,將“討晌午”的童趣與喜慶推向高潮;江西民歌《十送紅軍》的深情演繹、科爾沁民歌《四?!返倪|闊意境,《放風箏》俏皮的滑音模擬風箏翻飛,《長子》在不對稱節拍中完成一場山魂與都市的對話,《南泥灣》經典煥發新聲,引發觀眾強烈共鳴。下半場《山之韻隨想》組曲串聯哈尼、基諾等四族民歌,原生態唱腔與創新編曲相融,展現西南山地的蓬勃生機;新編首演曲目《世上哪見樹纏藤》女高音領唱如藤蔓纏繞山巒,合唱以現代和聲色彩與領唱交織融合,訴說著劉三姐與阿牛哥的愛情故事,收獲專家“傳統與現代完美對話”的高度評價;《茉莉花·幻想》女聲與男聲的疊置飄蕩出隔世般的和聲,一朵穿越時空的茉莉正在綻放。此次音樂會不僅是《討晌午》項目的結項展演,更是民族文化傳承的立體實踐。
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資助項目合唱《討晌午》以壯族兒歌“跟嬢討晌午”為素材,通過在舞臺上呈現結婚儀式中孩童天真爛漫討響午的生動形象和戲樂風趣的場景,反映壯鄉人民樸實純真、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展示出在新時代下通過貫徹“以人民為中心”,全國各族人民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并通過再現婚禮場景中團結友愛、追求美好生活的民風民俗,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民族自信。
該項目完成了12場主題鮮明、類型豐富的文化活動,覆蓋桂林市及周邊多個文化地標與旅游景區,形成多元融合的文化矩陣。全年以“文化惠民”為主線,先后于2024年9月30日在桂林市百花劇場參加“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群眾文藝晚會,12月6日深入靈川縣三街鎮溶江村、九屋鎮基層開展惠民演出活動,12月28日聯動校園在紅領巾劇場參加“你好·2025”青少年新年文藝匯演。同時聚焦文旅融合,國慶黃金周期間(10月1-3日)在劉三姐大觀園、東漓古村、陽朔蝴蝶泉三大景區推出五場沉浸式巡演,將地域文化注入旅游體驗,助推假日文旅消費熱潮。此外,11月3日受邀參加2024桂林藝術節閉幕式,11月6日受邀參加第15屆“紅銅鼓”中國——東盟藝術教育成果展演開幕式,通過高規格文化活動提升城市影響力。全年活動以惠民服務夯實群眾基礎,以景區演藝助力文旅經濟,以國際性展演強化區域文化樞紐地位,全面踐行國家藝術基金“藝術為人民綻放”的宗旨。
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負責人、桂林旅游學院副院長吳昊在總結致辭中表示:“《討晌午》項目始終以‘做中國民歌合唱的倡導者、實踐者、奉獻者’為使命,通過深入民族地區挖掘民間音樂,將壯族等少數民族文化基因注入現代合唱藝術。我們不僅是音樂的傳播者,更是民族團結的踐行者——在基層惠民演出中,各族群眾手挽手同唱一首歌;在國際舞臺上,我們用合唱向世界講述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彼麖娬{,未來將繼續以民歌為紐帶,搭建“文化互鑒、民心相通”的橋梁,讓民族音樂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火炬。(桂林旅游學院)
演出現場。桂林旅游學院供圖
演出現場。桂林旅游學院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