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音樂綜藝節目(以下簡稱“音綜”)迎來集中播出季。作為主流節目類型,音綜賽道向來競爭激烈。面對觀眾日益提升的審美需求與市場期待,如何打造兼具創新性與觀眾緣的優質節目,成為行業關注焦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樂在旅途》總導演白哲瑞,《亞洲新聲》總制片人、監制陳滌,四川廣播電視臺衛視中心創新節目部制片人、《中國情歌大會》總導演王萃,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視聽研究室主任、廣播影視研究中心主任冷凇,分別從創作實踐與學術研究角度提供了行業洞見。
白哲瑞:“音樂+”引領傳播新趨勢
“音樂+文旅”“音樂+文化”“音樂+科技”……近年來,音綜創作者以音符為紐帶,構建“音樂+場景+文化”的多維敘事矩陣,實現音樂藝術的創新表達及傳統文化、社會關懷的藝術轉譯。“音樂+”不僅是綜藝形態的革新路徑,更引領文化傳播新趨勢。
《樂在旅途》的三季創作也從不同角度創新嘗試。節目采用“公路探訪+音樂創演”模式,以挖掘各地音樂文化為主線,由胡夏、陸虎、白舉綱、希林娜依·高等青年音樂人組成“尋音樂隊”,探訪祖國大好河山,收集各地特色民間音樂元素,與當地音樂人合作創編演繹音樂新作。第三季還特別邀請各地優秀音樂人、文化學者擔任“尋音地接人”,深度解讀當地人文、歷史、音樂、文化,解鎖城市魅力。
《樂在旅途》是一段感受音“樂”、發現快“樂”的旅程。節目從民族、地理、風格、樂器形態等角度出發,用12期節目逐步構建系統化、立體化、兼具宏觀視野與微觀細節的“音樂山河圖”,以年輕人視角講述傳統音樂故事,挖掘、解讀深藏于音樂寶庫中的文化基因。12期節目涵蓋海邊、山巔、湖畔、城鎮等12種不同地域氛圍,12場風格各異的戶外路演為觀眾帶來不同人生感悟。
三季節目始終保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一貫的高水準文化輸出,通過不斷創新,以“真人秀”形式完成地域文化傳播,即觀眾在欣賞美景與音樂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納、欣賞各地文化,多維感受本土音樂魅力。節目充分發揮總臺融合傳播優勢,大小屏聯動,以“文旅”形式點明“文化”核心。
目前,國內音綜創作仍面臨各種問題,如內容同質化嚴重,缺少創新動力;優質音樂人才和資源分散,節目質量參差不齊;短視頻平臺興起及演唱會、音樂節“遍地開花”帶來的娛樂方式多元化,導致觀眾對傳統音綜關注度有所下降;節目制作經費較高,受限較多等。
創作者只有從作品出發,結合實際情況創新,做真正有品質、有態度、有溫度,能引起觀眾共鳴的節目,才能進一步助力行業發展。希望音綜創作者能夠勇敢突破模式框架,努力探索新形式,不斷平衡節目商業性與藝術性,通過技術創新、文化深耕和生態構建,打造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的音樂內容,做觀眾真正喜聞樂見的精品,讓音綜成為推動中國音樂產業升級,促進文化傳播的載體。
陳滌:以人為本發掘音樂人才,以歌為魂贏得大眾關注
“造人”與“造歌”,是音樂綜藝成功的兩大基石。
在各類綜藝節目中,音樂綜藝始終占據獨特而重要的位置。對于觀眾而言,音樂綜藝的魅力不僅在于視覺呈現,更在于聽覺享受,宛如一份營養豐富的“精神大餐”。即便節目結束后,那些動人的旋律仍在觀眾心中不斷回響。如曾經火爆的《超級女聲》《歌手》等節目,諸多歌曲至今仍被傳唱。
在音綜創作領域,我們始終保持積極探索姿態。首先,堅持以“人”為核心打造音樂綜藝,希望通過節目,挖掘、培養更多優秀的音樂人才。回顧過往,《超級女聲》《中國好聲音》等節目為音樂舞臺和演唱會市場輸送大量人才,許多有才華的年輕音樂人通過這些節目實現音樂夢想。這也讓我們更加堅信,“人”才是音樂綜藝的根基所在,是節目歷經歲月仍能被觀眾銘記的關鍵因素。
其次,“歌”也是音樂綜藝不可或缺的靈魂。只有那些令人難以忘懷的歌曲,才能讓節目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記。《亞洲新聲》關注年輕人,不僅聚焦中國年輕人,更將目光投向亞洲乃至全球的年輕音樂人,希望借助節目讓中國觀眾領略他們的風采。為此,團隊投入大量精力,力求讓節目中的歌曲深入人心。
關于音綜模式,一種如同專業院校,專注于某一曲風或形式的深度比拼,例如,讓多位花旦同臺競技,展現這一特定角色的獨特魅力;另一種則像綜合性大學,將“生、旦、凈、末、丑”等多種元素匯聚一堂,通過不同音樂風格串聯節目,充分凸顯音樂的多元性。無論采用何種模式,音樂始終是音綜不變的靈魂,是串聯一切的紐帶。
音樂,宛如一面鏡子,映照風土人情,折射時代變遷,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亞洲新聲》想做的,不僅僅是讓年輕人在舞臺上縱情歌唱,更是以音樂為載體,為年輕人創造更多交流與學習的契機,讓他們深入各地,感受不同的風土人情。
王萃:以情緒價值驅動音綜創作
當下,音綜賽道正面臨同質化競爭與創新突圍的激烈博弈,在文化賦能與技術革新雙重驅動下,其未來趨勢亦呈現清晰的變革脈絡。《中國情歌大會》策劃前,團隊系統研究大量國內優秀音綜作品,發現從情緒上劃分,音綜市場逐漸呈現兩極分化趨勢:一邊是強調競技性、追求高燃舞臺的競技類音綜;一邊是弱化比拼,主打輕松氛圍的治愈系音綜。
音綜創作愈發凸顯“情緒價值”與國際化情感共鳴。如通過新老歌手“對標競演”強化成長敘事,激發觀眾代入感;以音樂為媒探討社會議題,滿足觀眾深層情感需求;引入國際藝人,搭建跨國合作舞臺,提升中國文化輸出能力等。
《中國情歌大會》采用“音樂+故事”敘事模式,將敦煌學者伉儷、三毛與荷西的愛戀等真實故事搬上舞臺,以《月牙灣》《滾滾紅塵》等歌曲演繹傳遞“執子之手”的情感力量,凸顯“情緒價值驅動創作”理念。節目通過YouTube等平臺向世界展示“含蓄與熱烈并存”的中式情歌美學,抖音“情歌嗨唱局”直播吸引15萬網友參與,播放量416.7萬次,體現青春語態與國際傳播的協同效應。
經過多年發展,音綜市場的核心矛盾逐漸凸顯,且不斷變化,當前主要體現為內容同質化與商業模式單一化。節目形態高度趨同是行業通病:超80%的頭部音綜為迭代產品,多數節目依賴選秀、競演模式,選手類型與流程安排缺乏差異化,導致觀眾審美疲勞。例如,大量節目復制“導師選拔+舞臺競演”模板,未能突破既有框架。中小型音綜因原創力不足,在頭部效應擠壓下面臨生存危機,市場呈現明顯的馬太效應。
此外,商業化路徑固化也制約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現階段,音綜收入過度依賴廣告植入與版權分銷,數字藏品、情緒消費等新業態開發滯后。以傳統盈利模式為例,部分節目雖嘗試通過衍生內容拓展變現渠道,但尚未形成成熟的產業生態鏈。
音綜是一條非常“卷”的賽道,節目想要殺出重圍并非易事。從個人角度來看,音綜未來可以關注的突破點有兩個:一是文化敘事的年輕化轉譯,傳統基因的潮流激活;二是產業賦能,探索更多可能。具體而言,文化敘事的年輕化轉譯,即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精髓,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予以呈現。比如,跨學科藝術融合,將民歌與交響樂、電子音樂結合,引入非遺技藝等;技術賦能敘事,用多樣化技術表達,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中國情歌大會》通過經典情歌全新唱演的形式,在鋪陳一幅跨越千年的中華情歌長卷的同時,還以“典籍里的情歌”和“山海間的情歌”為主題,展開兩期節目創作嘗試,融合現代音樂的多種技法和表現形式,為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賦能。這種對中式浪漫的全新解讀和具象化表達,收獲觀眾積極反饋。
產業賦能是傳統媒體系統性變革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制作與運營中,積極探索節目與音樂、文旅等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比如,可以通過節目推廣原創音樂、打造音樂IP,推動音樂產業發展;結合地方特色文化資源,開發文旅產品等。
冷凇:堅守音樂本質,擁抱多元創新
作為國內綜藝市場的“常青賽道”,近年來,音綜既面臨激烈競爭與同質化挑戰,也迎來技術賦能與文化融合的新機遇。如何在保持音樂本質的同時實現突破,行業面臨哪些痛點,未來如何發展等,成為行業關注焦點。
梳理音綜發展歷程不難發現,音樂類綜藝要在保持音樂本質的基礎上實現創新突破,需從模式迭代、內容深耕、技術賦能等多維度入手。模式層面,需注重跨界融合與垂直細分并行,探索“音樂+”模式,疊加多元場景,拓寬音樂表達邊界。垂直賽道精細化運營,聚焦小眾藝術破圈,美聲、音樂劇、說唱等,推動小眾音樂大眾化,要細分受眾需求,以精準定位吸引圈層用戶。
內容層面,強化原創與價值引領,以原創為核心激活音樂生態,同時深化人文與社會價值。如《聲生不息》展現中華文化血脈相連的深層音樂聯結,《節氣唱游記》結合傳統節氣文化挖掘音樂中的民族基因。
技術賦能與形式革新層面,以技術突破重塑觀眾信任,嘗試元宇宙舞臺、虛擬偶像合作,拓展音樂表達的想象空間。
此外,音綜創作需注重國際化與產業鏈協同。節目可以引入國際元素、國際嘉賓,與海外制作團隊合作,吸收先進創作理念;也可以與線下音樂節、演唱會聯動,形成生態閉環,推動產業鏈聯動。
盡管創新不斷,音綜發展同樣面臨多重挑戰。同質化與創新瓶頸是創作者面臨的首要問題。即便是起初具備創新性的音綜模式,經過多年發掘,也已變得“套路化”。其次是嘉賓資源“透支”,頭部歌手頻繁跨節目露臉,鮮有新面孔亮相。部分節目依賴翻唱和情懷,競技模式固化,難以帶給觀眾全新觀看體驗。此外,短視頻平臺也在分流用戶注意力,傳統音綜收視壓力加劇。最后,從整體層面審視,節目組收集與處理觀眾反饋的機制不完善,觀眾意見與建議難以得到及時有效回應。
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強化原創扶持和政策支持(如專項資金)激勵原創;優化制作模式,采用輕量化,嘗試做小體量垂類節目,降本增效,差異化定位,不盲目跟風;加強版權保護,推動音樂產業鏈整合。
具體創作而言,內容上,音綜創作者可以原創為核心,挖掘音樂人成長故事與作品內涵;融合多元文化(包括傳統戲曲、民族音樂等在內的非遺音樂)提升文化厚度;形式上,可探索“音樂+科技”,如采用虛擬偶像、元宇宙場景增強互動性,或打破演播廳空間,強化在場感與沉浸感,如采用直播競演、戶外音樂節形式。
音綜的突圍之路,本質是音樂價值、文化表達與技術革新的平衡。唯有堅守音樂本質,擁抱多元創新,聯動產業鏈上下游,才能在全球文化競爭與本土市場深耕中走得更遠。未來,音綜不僅是娛樂產品,更應成為音樂生態的推動者與文化自信的傳播者。
特別策劃|多元文化碰撞2025音綜拓圈突圍
2025音綜拓圈突圍
“出海” 共譜文明互鑒新篇章
眾議音綜創作與創新
韓國音綜發展趨勢觀察
韓國熱門音樂綜藝一覽
投稿請發送至郵箱:
zongyiweekly@163.com
如需轉載請在文章開頭注明來源,并附上原文鏈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