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猩猩作為與人類基因相似度最高的靈長類動物,其工具使用行為被視為人類文化起源模型,研究顯示野生黑猩猩可使用超過 30 種工具類型。
國際上對黑猩猩使用工具行為的研究始于 20 世紀 60 年代,Goodall 首次記錄到坦桑尼亞貢貝群體的釣蟻行為。
近十年隨著社會網絡分析的發展,研究者開始關注黑猩猩的行為傳遞,如 2022 年 Hobaiter 發現烏干達布東戈森林的黑猩猩工具行為傳遞存在 “核心 - 邊緣” 結構,但亞洲學者對非洲群體的比較研究仍較少。
不同地區黑猩猩群落使用工具的差異
2021-2023 年通過跟蹤觀察 4 個野生黑猩猩群體,每日記錄 6 小時,重點關注工具使用行為的發生場景與互動。
參照工具行為分類系統,將目標行為分為,覓食工具使用像是上面所說的釣螞蟻就屬于這一類,清潔工具使用,社交工具使用。
根據采集各群體棲息地的堅果密度、白蟻巢分布及人類活動干擾指數,就能得到4個種群之間使用工具的區別。
泰森林群體表現出最復雜的砸堅果技術,使用石質 的成功率達最高,甚至還出現了 “雙石技術”,而貢貝群體的釣白蟻工具平均長度顯著長于其他群體,且偏好分叉狀工具。
布東戈群體發展出獨特的 “樹葉海綿” 舀水技術,使用多層樹葉疊加吸水,姆博羅羅群體的工具使用頻率最低,但石塊敲擊社交行為發生率最高。
泰森林群體的工具行為傳遞呈現明顯的母系聚集性,母子間傳遞占比超過一半,且傳遞直徑最小,表明垂直傳遞效率高。
貢貝群體的網絡中心度分布更均勻,青少年個體作為 “橋梁節點” 的作用顯著高于成年個體,反映出水平學習的重要性。
布東戈群體存在兩個獨立的傳遞子網絡,分別圍繞優勢雄性和高地位雌性,呈現 “雙核心”的傳遞 結構。
環境對黑猩猩使用工具的影響
根據研究來看,堅果密度與黑猩猩砸堅果行為傳遞效率呈正相關,泰森林的高堅果密度支持了該行為的代際穩定傳遞。
白蟻巢分布的均勻度影響釣蟻行為的傳播模式,貢貝的集中分布促使群體形成共享的 “釣蟻熱點”,而布東戈的分散分布導致技術傳播更依賴個體探索。
人類活動干擾與工具使用頻率呈負相關,姆博羅羅群體因距村莊最近,其工具行為多樣性顯著低于其他群體。
泰森林砸堅果行為:典型傳遞路徑為 “母親→亞成年女兒→同齡伙伴”,超過一半 的亞成年個體在首次觀察到母親示范后 48 小時內就會嘗試模仿,平均學習周期為 22 天。
貢貝釣白蟻行為,青少年通過 “圍觀 - 試探 - 修正” 的三步學習法,其中 62% 的有效學習發生在非親屬的同齡群體中,且工具改良率隨社會互動次數增加而提高。
布東戈樹葉海綿技術,該行為僅在雌性間傳遞,核心傳遞者通過 “展示 - 允許使用” 的方式,使 5 只幼崽在 3 個月內掌握多層樹葉疊加技巧,而雄性個體從未表現該行為。
黑猩猩使用工具的進化意義
泰森林的垂直傳遞模式可能與高能量回報行為的保護有關,母系傳遞能確保優質覓食技術的穩定遺傳。
貢貝的水平學習優勢則適應于動態資源環境,青少年通過廣泛社交快速獲取最新技術信息,這種群體差異印證了 “環境壓力 - 社會結構 - 文化策略” 的協同進化假說。
黑猩猩工具行為傳遞中觀察到的 “地域傳統”與人類文化中的 “地方知識” 具有相似性,布東戈群體的 “雙核心” 傳遞網絡,類似人類部落中的 “長老 - 能手” 雙軌傳承體系。
但黑猩猩的行為傳遞缺乏人類語言介導的抽象規則描述,主要依賴觀察學習和試錯修正,這為理解人類文化獨特性提供了比較基準。
姆博羅羅群體的工具行為退化現象表明,人類活動干擾可能通過破壞社會學習場景,如驅散聚集覓食群體,影響動物文化傳承。
建議在黑猩猩保護中,除棲息地修復外,應關注群體社會結構的完整性,如維持足夠的母系群體規模以保障垂直傳遞,設立 “行為保護緩沖區” 減少人類干擾對社交學習的影響。
本研究僅覆蓋 4 個群體,未來需擴大樣本量至全分布區,尤其補充剛果盆地等偏遠群體的數據,當前分析未涉及基因背景對行為傳遞的影響。
后續可結合群體基因組學,探究 更多黑猩猩社會行為相關基因與傳遞模式的關聯性,此外工具使用對黑猩猩腸道微生物組成的影響,也是值得探索的新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