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博古知今工作室】
在我國廣袤的歷史長河中,總有一些名字,雖歷經歲月的滄桑洗禮,卻依然閃耀著動人的光芒。
唐朝西州都督府長史李重暉,年少時因“傾慕班超之志”,投筆從戎,遠赴西域,在那里揮灑熱血,建功立業。安史之亂后,唐朝在西域兵力空虛,吐蕃趁勢而入,河、隴相繼失守,西州淪為“飛地”。李重暉為國堅守故土,在西州依舊施行唐朝年號、職官及喪葬制度,維護著唐朝對西域的統治。李重暉以一顆赤誠之心,在西域的土地上,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
2024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位于吐魯番市高昌區火焰山鎮的巴達木東墓群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3座唐代墓葬,其中編號M16的墓葬為雙室墓。
巴達木東墓群位置示意圖。來源/央視新聞
在我國古代,墓室規模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級別。根據目前的研究,唐代官員只有達到二品以上,其墓葬才可使用雙室墓。因此,使用雙室墓的通常為皇室成員或功勛之臣。
巴達木東墓群M16墓葬正投影。新華社發
在這座墓葬的后室,考古人員發現了墓志,題為“唐故西州都督府長史朝散大夫太子中允隴西李公墓志銘并序”,共刻有19行楷書,合計580字。通過對墓志的初步釋讀,考古人員確定了墓主人為唐代西州都督府長史李重暉,并從墓志中了解到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巴達木東墓群M16墓葬出土的李重暉墓志。新華社發
李重暉祖上原居遼東,后遷至隴西地區,逐漸發展成關隴貴族中的一員。李氏家族在隋唐之際中誕生過很多仕途顯赫的成員,如隋梁州總管李寬、唐義成節度使李澄等。李重暉的祖父李檀官至“銀青光祿大夫,守亳、汝、魏三州刺史,贈尚書左仆射”,并受封為“敦煌公”;父親李謹擔任“正議大夫,行汾州長史”;其堂兄更是在唐德宗時期官居宰相、權傾一時的名臣李泌。神龍二年(706),李重暉出生,深厚的家族背景讓他一出生便站在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享受著富裕優渥的生活。
然而,自年少時起,李重暉的內心就從未滿足于這些世俗的繁華。他不但聰慧好學,飽讀詩書,而且對歷史上那些英雄豪杰的故事十分向往,其中對他影響最深的莫過于東漢名將班超,即墓志所稱的“傾慕班超之志”。班超投筆從戎,出使西域,憑借著非凡的智慧和勇氣,在異域他鄉縱橫捭闔,平定西域五十余國,為東漢王朝開拓疆土、穩定邊疆立下赫赫戰功。他“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果敢,以及“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的豪情,成為了李重暉心中永遠的追求。對他而言,班超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遙遠的歷史符號,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征,一種激勵他不斷前行的力量。
班超題跋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繪,康熙中葉刻本《南陵無雙譜》
因此,盡管家族的光環足以讓李重暉在長安過上安逸舒適的生活,他卻決然選擇了一條充滿艱辛和挑戰的道路——遠赴西域,追尋自己的夢想。這份勇氣和決心,在那個講究門第出身、追求安逸享樂的時代,難能可貴。
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和滿腔的熱血,李重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他的第一站是瓜州(今甘肅省瓜州縣一帶),漢代屬敦煌郡,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武德五年(622),唐朝正式設置瓜州,領常樂、晉昌二縣。開元十五年(727),吐蕃攻陷瓜州,唐朝派名將張守珪為瓜州刺史,成功擊退吐蕃軍,隨后在瓜州設立都督府。
唐代瓜州位置示意圖。來源/譚其驤版《中國歷史地圖集》
李重暉擔任的首個職務就是瓜州都督府戶曹參軍。戶曹參軍主要負責掌管戶籍、田賦、倉庫等事務,需要具備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和扎實的政務能力。面對堆積如山的戶籍檔案文書,他不辭辛勞,逐一核對信息,糾正了許多錯漏之處,使得瓜州的戶籍管理更加規范有序。在負責田賦征收時,他深入鄉間地頭,了解百姓的實際情況,既確保了國家稅收的足額征收,又避免了過度征收給百姓帶來負擔。
憑借在瓜州都督府戶曹參軍任上的顯著政績,李重暉迎來了仕途上最重要的一次升遷——擔任西州都督府交河縣令。西州,位于今新疆吐魯番地區,是唐朝在西域設立的重要行政區域。貞觀十四年(640),唐朝擊敗高昌麹氏王朝,以其地置西昌州,不久改名西州,治所在高昌城(今吐魯番市高昌故城)。西州地扼天山南北孔道,位處絲綢之路要沖,是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其下轄五縣,交河縣正是其中之一。
唐代西州位置示意圖。來源/譚其驤版《中國歷史地圖集》
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交河縣民族關系復雜,文化差異較大,時常會出現一些矛盾和糾紛,治安狀況不容樂觀。李重暉到任后,積極走訪各民族部落,與當地的首領和百姓交流溝通,傾聽他們的訴求和意見。在處理民族糾紛時,他始終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則,依據唐朝的法律和當地的習俗進行調解,努力化解矛盾,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和諧共處。為了加強治安管理,李重暉組織了地方武裝力量,加強巡邏防范,嚴厲打擊盜匪和不法之徒。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交河縣的社會秩序得到了明顯改善,百姓們的生活也逐漸安定下來。隨后,李重暉充分利用交河縣的地理位置優勢,鼓勵商業貿易。他主持修建道路、驛站,改善當地交通條件,吸引了更多商隊前來。同時,他還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鼓勵百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使得交河縣的農業生產得到發展。幾年之間,交河縣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李重暉也贏得了百姓的愛戴。
此后,李重暉又升遷為西州都督府錄事參軍,負責掌管都督府內的文書簿籍、審查案件等事務。李重暉在新的崗位上,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文書管理制度,使得公文的收發、存檔和查閱更加便捷高效。在審查案件時,他認真細致,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確保每一個案件都能得到公正的處理。借著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李重暉最終登上了西州都督府長史的高位。長史是西州都督府的高級官員,地位僅次于都督,主管戶籍管理、文書往來、民政事務等重要工作,肩負著保障西州穩定和政令施行的重任。至此,李重暉已經達到了自己仕途的頂峰。
在李重暉等唐朝良吏的治理下,西州一片欣欣向榮,并與大唐長安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密切交往、交流。然而,“安史之亂”的爆發,如同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給唐朝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為了平定叛亂,唐朝不得不從西域抽調大量兵力回援內地,導致西域兵力空虛。吐蕃趁虛而入,迅速占領了河西、隴右等地,切斷了西州與唐中央朝廷的聯系,使其淪為一塊孤懸于塞外的“飛地”。
雖然與朝廷失去聯系,但李重暉始終堅信,朝廷不會放棄西域。艱難的歲月里,李重暉充分發揮自己的領導才能和智慧,組織西州軍民加強城防建設,儲備糧食和物資,抵御吐蕃的進攻。他積極聯絡周邊其他勢力,爭取支持和援助。在他的帶領下,西州軍民團結一心,共同抵御外敵,使得吐蕃始終未能輕易攻破西州。
發掘巴達木東墓群一座唐代墓葬時出土的武士俑。來源/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堅守西州的同時,李重暉還努力維持著唐朝的各項制度在西州的施行。他嚴格按照唐朝年號紀年,遵循唐朝官制任命官員,并按照唐朝的喪葬制度辦理喪事。這些看似瑣碎平常的舉動有著深刻的意義,不僅體現了西州對唐朝中央政權的忠誠和認同,也向世人表明,即使身處絕境,西州依然是大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唐代吐魯番小學生卜天壽手抄的《論語·鄭玄注》。來源/吐魯番博物館
貞元五年(789),李重暉在西州都督府長史的任上去世,享年83歲。年號不僅是紀年方式,更是中央政府制度在各地能夠施行的體現。他的墓志稱其卒于“貞元五年十二月九日”,表明西州即使在李重暉去世后、孤立無援的絕境下,仍奉行唐中央政府的年號,堅守唐朝正朔。從墓志中“權窆(biǎn)”一詞可以看出,李重暉的家人原本只是打算把他暫時安葬在火焰山腳下,等到能與中原取得聯系時,再遷回故鄉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安葬。然而,李重暉去世后不久,西州最終還是被吐蕃攻破,他的遺愿也未能實現。
李重暉的事跡和精神永遠留在了西域土地上,成為人們心中的一座豐碑?!霸傅么松黹L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從東漢的班超到唐朝的李重暉,在這跨度千年的歷史里,重疊的足跡之下,是有關守護家國的時空對話。真正的英雄大多沒有生于太平盛世,而是在風雨如磐的時代,勇敢捍衛那份屬于自己的理想與尊嚴。透過李重暉的故事,我們重新認識了勇氣、理想與熱愛的力量,這也是對那段偉大歷史的生動注解。
編輯:周斌 詹茜卉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博古知今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