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證券時報記者從江蘇省水利廳獲悉,連云港市贛榆區日前完成全國單筆金額最大的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交易——25個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產品經營權以12.1億元成交,此次交易創下“全國單筆最大、淮河流域江蘇首單”的紀錄。
簽約儀式上,贛榆區發改委為受讓方贛榆農發海洋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頒發了水土保持生態產品成交憑證。贛榆區水利局作為出讓方,向該公司出讓贛榆西部丘陵山區塔山水庫、旦頭河等25個小流域內81座水庫水體及其周邊生態廊道30年經營權。
簽約后,交易資金將按年度撥付至贛榆區水利局,繼續用于水土保持及水利工程設施的運維和監督管理,“反哺”水利事業,形成“治理—轉化—反哺”的水土保持良性循環機制。受讓方獲取經營權后,將根據《連云港市贛榆區81座水庫經營權出讓項目實施方案》,結合經營管理需求,計劃對相關水庫進行生態化現代化改造,打造“生態漁業+生態文旅”二次開發模式,讓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發揮最大經濟、社會效益,同時確保產生的經濟效益能夠持續反哺到水利、水土保持事業,實現增效益和穩生態的統一。
水土保持生態產品是指通過水土流失預防保護和綜合治理,使生態系統提供給人類社會使用和消費的或具有潛在使用價值的供給與服務。贛榆位于蘇魯交界處,多山地丘陵,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陸續建成現有的81座大中小型水庫及相對成熟的水網水系。改革開放以來,贛榆始終堅持圍繞水源涵養、洪水調蓄、水土保持、生態治理,持續開展多輪水庫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灌區改造、高效節水灌溉、國家重點水土保持工程及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自2014年,在國家重點水土保持工程、生態清潔小流域共計投入9418.43萬元,已形成80個囊括全區的水土保持小流域格局,初步建立“水源涵養+紅色文旅+生態宜居+現代農業”的新時代水土保持治理機制,為開展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奠定堅實基礎。
此次交易是貫徹落實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建立健全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的具體實踐。交易拓寬了財力保障渠道,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水庫的運營管理,提升了水庫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服務質量,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撐,是激發市場活力、擴大有效投資、增加運管渠道、降低債務風險的重要舉措,標志著連云港市在水土保持領域實現了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全國探索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提供了“連云港案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