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停車場的“折騰計劃”
在大多數人眼里,地下停車場就是水泥、排氣管、哐啷響的鐵門和——讓人趕緊上樓的“逃生地帶”。
但在中國,有這么一個神奇的地方,它既是停車場,又像是童話博物館、美術館和“會飛的夢工廠”;而這場奇跡的幕后主角,是一位你也許不陌生但永遠捉摸不透的“折騰型藝術家”——晨曉。
他不安分于畫室,不甘心讓色彩只躺在畫布上,更想把油畫筆換成油漆刷,也偏偏要——把藝術“折騰”進地下,把風箏掛在管道上,把孩子的童心懸在水泥天花板上,把“中國色彩”種進孩子心中。
有人說他是瘋子,有人說他是先知,而他說自己只是在“替孩子們打個草稿,把一塊塊空間重新定義”。給孩子畫筆,不如給他們空間。
這,就是杭州奧體實驗小學地下接送中心的前世與今生。
折騰一:誰規定地下空間就只能“灰頭土臉”?
“公共空間不是只用來路過的,它可以是文化的棲息地?!?/p>
這是晨曉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翻譯一下就是:你們只想著通風防潮,我想讓它美得像會唱歌。
杭州奧體實驗小學地下接送中心,原本是個典型的功能空間:車進車出、人來人往,混凝土、管道、警示線,完全沒有讓人想多看一眼的欲望。
但晨曉偏不信邪。
“越沒人看得上的地方,我越想把它折騰成最美的樣子?!?/p>
他看中的不是地上空間的豪華,而是地下空間的荒蕪。
“孩子一天要上下學兩次,在地上的時間由學校安排,在地下的空間,由我安排?!闭缢龅摹暗叵乱材茱w翔,前提是你敢把管道刷成彩虹?!?/p>
于是,這位藝術家開始了他的“地下折騰術”:
?管道?——全部刷成彩虹軌道;
?天花板?——放風箏!
?墻壁?——變成互動留言墻;
?展示臺?——孩子手工秀場;
?燈光?——照亮孩子們的心坎,
一句話總結:讓地下也有“彩虹天空”。
折騰二:風箏能飛的地方,不只在天上
風箏,在孩子眼里是一種玩具,但在晨曉眼里,它是“夢想的形式”。
于是他發起了一個大膽的藝術項目——“風箏計劃”。
他邀請美術老師和學生一起,每人畫一只“屬于自己的夢想風箏”。
有的孩子畫了可以開到火星的校車,有的畫了裝滿冰激凌的教室,還有孩子畫出一個“把作業燒掉的按鈕”。孩子們悄悄地跟色彩晨曉爺爺講“不是我們缺想象力,是大人不讓他們在風箏上涂鴉。”
在大人眼中是胡鬧,但在晨曉眼里,這是孩子們心里最真實的宇宙——一個不用解釋的宇宙。
這些畫上去的夢想,不被鎖進畫框,而是直接掛上天花板。于是,地下接送中心,一抬頭,就是孩子的天空。
“這不只是裝飾,是童年天馬行空的紀念碑?!?/p>
折騰三:讓色彩說話,比標語管用
“我們常常說要培養孩子的文化自信,可問題是,孩子天天面對灰墻灰桌灰樓梯,你讓他從哪兒長出色彩的自信來?”
晨曉不喜歡用“說教”教育,他更相信“色彩比言語有穿透力”,“教育不是建教室,是給夢想留個出口。”
所以他把傳統中國色帶進了停車場:
?中國紅:代表熱情與希望;
?孔雀藍:屬于夢想與自由;
?琉璃黃:是溫暖與智慧;
?藕荷紫:是詩意與沉靜。
這些顏色原本屬于書畫、絲綢、宮殿,現在,它們成了孩子的日常背景。
“當一個孩子從小在這些色彩中長大,他的美學品位和民族自信是自然生成的,而不是被喊出來的。”
折騰?是的,但這是一種有深度的中國色彩“文化折騰”。
折騰四:藝術不是畫出來的,是生活進去的
許多美術家喜歡把作品鎖進展廳,讓人仰望;
而晨曉更愿意讓藝術走下畫框,走進生活,和呼吸共鳴。
他把墻變成留言板,誰都能寫;把作品掛上展示柜,誰都能參與;甚至連地板圖案也讓孩子參與設計。
“我不想讓孩子變成藝術的觀眾,我要他們成為藝術的參與者?!?/p>
這種藝術,不是靜止的,而是活的、流動的。
藝術家變成了“導演”,孩子變成了“演員”,整個校園成了“舞臺”。
真正的教育,從不是“知識灌輸”,而是“文化感染”;
真正的空間,也不是“建筑容器”,而是“情感棲息地”。
折騰五:藝術家的責任,是折騰出文化溫度
晨曉不是只做一錘子買賣的“設計師”,他更像一個中國色彩“文化發起人”。
他提出三條鐵律,每一個校園藝術項目都必須遵守:
1.孩子優先,藝術退后——創作由孩子主導,藝術家只是“后勤”;
2.家?;?,不再沉默——展示區變成交流平臺;
3.空間更新,作品輪替——藝術不僵化,要像教育一樣流動。
換句話說,他要把“藝術”變成“教育生態的一部分”,而不是裝飾品。
這比什么雕塑噴泉都更“動人”——它不是“好看”,而是“好用”;不是“奢侈”,而是“深刻”。
編后語:國家文化自信,從會畫風箏的孩子開始
有評論家說:這場地下停車場改造,是一個“微型中國色彩復興工程”。
為什么?因為它用最不起眼的空間,做了最有影響力的事:
?給孩子文化的種子;
?給校園美育的火光;
?給民族自信的根源。
晨曉說:“色彩,是民族靈魂的反光。一個不會畫風箏的孩子,可能也寫不出自己民族的詩?!薄拔幕孕诺钠瘘c,可能是一次孩子們不小心畫歪的彩虹。”
今天的文化自信,不再是幾句口號,而是孩子們在畫里種下的夢想,在色彩中培育的審美,在藝術里生長的心靈自由。
而所有這些,起點就在那個你我都想不到的地方:地下停車場。
正是“真正的藝術家不是畫了什么,而是折騰出了誰都沒想到的明天:“中國色彩”的國家文化自信?!?/p>
話說晨曉的折騰:
生命只有一次,人生短暫,機會難得,能不能過得有滋有味、笑逐顏開,全靠折騰!要活得開心、有趣,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折騰。每個人僅有一次的生命機會,活得淋漓瀟灑,活得快樂夠本兒才是生命的意義。想做到這一點,唯一的途徑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斷折騰再折騰!在未知的世界中尋找無限的可能。
那么,“折騰”是什么?對于晨曉而言,折騰不僅僅是一個行為,更是一種態度,是一種不斷探索的精神,是對未發生的生活持續好奇,直白一點:就是不斷地“搞事”,只有不斷地搞事,才能發生跌宕起伏的故事,那才叫快樂的人生。對于藝術家晨曉來說,折騰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藝術態度。他相信,生命的活力來自于持續變化和不斷折騰。越折騰的人生,才越有趣,只有勇敢折騰,才能讓人生更加多姿多彩,才能譜寫出屬于自己快樂生活的藝術傳奇。
這就是藝術家晨曉“折騰”式的生活方式!真正能夠定義他生命的意義。他不按常理“折騰”的展覽形式和跨界藝術行為,又獨立行走于學院派和當代藝術的夾縫中,把藝術當成人生游戲,推翻了嚴肅藝術的觀點,讓他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上卓然獨立。
晨曉,出生于浙江著名的教育世家,旅居新西蘭26年,他游歷80多個國家和500多個城市,舉辦了70余場個人畫展。其個性鮮明的色彩表達,無可比性的繪畫語言,表現主義的特點,中國文人畫精神,極具意味的審美形式,耐人尋味的原創風格,回歸祖國。2013年在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新西蘭總理約翰·基出席中國國家博物館畫展開幕式。
中國代表作品:《一池荷葉》混合材料裝置藝術壁畫,《新富春山居圖》杭州亞運會系列作品。盡管長期生活在海外,晨曉始終心系故土秉承家風,賡續老一輩人的教育事業,推動國家文化自信。2018年,他婉拒多所國內名校的邀請,回到家鄉擔任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晨曉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致力于將“中國色彩”融入美育教育,竭盡全力打造校園文化建設,承擔著作為一個藝術家的社會責任。
責任編輯:任芯儀(EN06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