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例地下停車場的的藝術實踐
走進杭州奧體實驗小學的地下接送中心,眼前所見已不是傳統的陰暗潮濕的混凝土空間,而是一場色彩與童趣的奇妙邂逅。天花板上五彩斑斕的管道猶如童話列車穿越時空,孩子們手繪的風箏在空中翱翔,風中仿佛承載著每一個小小夢想。展示架上是孩子們親手完成的手工藝術作品;走廊兩側,布滿了學校、家長、孩子們互動的信息欄,像一條永不停歇的交流之河。
這不是博物館,也不是美術館,這是中國校園文化建設中一個令人驚艷的創新——一處地下停車場接送中心的“藝術變身”。這場蛻變的背后,站著一位被譽為“中國好色彩”代表的藝術家——晨曉。他不僅用色彩喚醒沉睡的空間,更喚起了孩子們心中的夢想,種下了國家文化自信的種子。
色彩喚醒空間:從“地下停車場”到“夢工廠”
地下停車場,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是灰暗、封閉、功能化的代名詞,幾乎與“美感”無緣。而在晨曉眼中,這樣的空間卻擁有無限的可能。他深信:“公共空間不應被忽視,它可以是文化和藝術的載體。”
杭州奧體實驗小學的地下停車場空間,原本只是學生上下學的接送中心,車來人往,昏暗,冰冷。但在晨曉的構想中,這里應是孩子每日進出的“第一堂藝術課”,將藝術悄然走入孩子們的生活、構建了文化教育的橋梁。他提出:“藝術不該被圈養在美術館中,而應成為校園文化最日常的組成部分。”于是,一場校園文化建設的“地下革命”悄然展開。
藝術家晨曉設計了一系列藝術改造方案,他沒有大動干戈地翻修墻體,而是借助“色彩”的力量,將原本功能單一的管道管線刷成流動的彩虹,將燈光與孩子繪制的風箏結合,將學生的勞動手工藝品變成展品,將灰白的墻面改造成師生交流的展板,從此“變身”為孩子們的“夢工廠”。
孩子的色彩夢:風箏上的童心宇宙
“藝術不是裝飾,是孩子內心發芽的光。”這場地下空間的藝術再造,最讓人動容的是“風箏計劃”。藝術家晨曉邀請奧體小學美術老師們帶領學生在風箏上繪制屬于自己的夢想:有孩子畫了一座可以飛的學校,有孩子畫了一棵長滿糖果的樹,還有孩子畫了一個機器人老師和一個永不布置作業的教室。風箏上跳躍的線條與色彩,是他們對世界最純真的想象。
這些風箏被懸掛在天花板上,一抬頭,滿目是童年幻想的天空。家長接送孩子時,抬眼便能看到這“會飛的童心”,內心油然而生的是一種尊重和欣賞。而這恰恰正是晨曉想要表達的——藝術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孩子也能參與創作的生活之美。這不僅是一次視覺上的“裝飾”,更是一場教育理念的深層變革:讓藝術走進校園,從孩子開始,培養文化審美,激發自我表達,用藝術激活教育的溫度。
真正的藝術,不是為自己發光,而是點亮別人
作為“中國好色彩”的代表人物,晨曉始終強調“色彩是民族文化性格的體現”。在他看來,中國色彩不僅是一種視覺語言,更是一種內在文化的傳達。它包含著詩意、情感、哲思與倫理。
在這個地下停車場天花板錯綜復雜,各類管道管線縱橫交錯,在這藝術改造項目中,晨曉堅持使用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象征的色彩:中國紅、孔雀藍、藕荷紫、琉璃黃這些傳統色調以現代化形式重塑,在孩子的作品中再生,喚醒了深層的文化共鳴。而這也正是國家文化自信的體現,讓孩子們從小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理解并熱愛自己的文化色彩體系;在色彩的熏陶中成長,在審美的積累中形成價值觀。這一點,比任何說教都更有效、更潤物細無聲。
藝術家的社會責任:讓每一寸空間都有文化溫度
在這個項目中,晨曉不僅是一個設計師,更是一位社會責任感極強的藝術推動者。
他不是一次性的“裝點校園”,而是以長期共建、深度融入的方式,將“藝術+教育+生活”融合成一個生態系統。他提出:“藝術不只是好看,它更該是孩子成長中的文化溫度計。”
因此,他在創作中堅持以下三點原則:
1. 孩子主導,藝術為輔:所有裝飾內容以孩子創作為基礎,藝術家只是引導者而非主宰。
2. 師生共建,家庭參與:展示墻成為師生、家長交流的平臺,不再是單向傳播,而是多元共鳴。
3. 可持續更新與成長:展品每周更換,讓師生表達成為動態系統,孩子不斷成長,空間不斷“進化+演變”。
這種系統性的藝術思維,遠超一般的校園美化項目,更接近一種“兒童文化共同體”的構建,是作教育世家出身的藝術家晨曉長期關注教育與公共藝術融合的具體體現。
“藝術家的責任,是為社會留下一條溫暖的路,而不只是一個名字。”
晨曉的藝術,不止步于畫布、展廳或屏幕,而是真正深入了公共生活。他曾說:“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不能只是追求自我表達,還應回應社會問題,為社會注入精神的力量。”
杭州奧體實驗小學地下停車場接送中心華麗轉身,就是這種“藝術回應社會”的縮影。它不僅回應了城市教育空間利用的現實問題,更回應了孩子成長中對美的渴望、家校溝通的需求以及民族文化認同的建立。
“孩子的每一次涂鴉,都是在告訴世界:我是誰,我要去哪里。”
在孩子們的筆觸中,我們看到了夢想如何萌芽;在一組組展示欄前,我們看到了老師們與孩子交流的微笑;在地下停車場藝術空間里,我們看到了國家文化自信,從孩子們的腳步里慢慢生根、發芽,正是 “當孩子開始熱愛色彩,國家便有了靈魂的種子。”
“教育不是填滿水桶,而是點燃火焰;藝術正是那束火光。”中國校園文化建設從未止步,但要說“最美”,無疑應是這類真正從兒童出發、從美育出發、從未來出發的創新。“一個有色彩的童年,就是一個有信仰的民族未來。”
杭州奧體實驗小學的地下停車場藝術改造,不僅是一次空間的再設計,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新、一次文化自信的實踐、一位藝術家社會責任的體現。它為全國校園文化建設樹立了榜樣,也為城市公共藝術開辟了新方向。
而這一切,從一根根彩色管道開始,從一只只手繪風箏開始,從一位“中國好色彩”代表藝術家晨曉的夢想開始。
“給孩子一支畫筆,勝過千句教誨;他們畫出的,是未來的樣子。”正如晨曉所言:“色彩,是我們最溫柔也最有力的語言。只要孩子在畫,文化就不會斷,自信就不會失。”
晨曉,出生于浙江著名的教育世家,旅居新西蘭26年,他游歷80多個國家和500多城市,舉辦了70余場個人畫展。其個性鮮明的色彩表達,無可比性的繪畫語言,表現主義的特點,中國文人畫精神,極具意味的審美形式,耐人尋味的原創風格,回歸祖國。2013年在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新西蘭總理約翰·基出席中國國家博物館畫展開幕式。
中國代表作品:《一池荷葉》混合材料裝置藝術壁畫,《新富春山居圖》杭州亞運會系列作品。
盡管長期生活在海外,晨曉始終心系故土,不忘傳承家風,賡續老一輩人的教育事業,推動國家文化自信。2018年,他婉拒多所國內名校的邀請,回到家鄉擔任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晨曉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致力于將“中國好色彩”融入美育教育,竭盡全力打造校園文化建設,承擔著作為一個藝術家的社會責任。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所刊發內容不代表本賬號觀點,與本賬號無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